以下是含有血栓溶解劑的搜尋結果,共28筆
75歲施阿嬤平時身體硬朗,最近突然左手腳癱軟無力倒下,警消到場研判為腦中風,立刻以「到院前五級檢傷預通報系統」回報醫院,到院後診斷為右側中大腦動脈第1至2段交界處阻塞,無腦內出血,經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成功於30分鐘內完成顱內取拴術打通血管,救回一命。
台中26歲蔡姓女子已懷孕20周,上個月與先生到澎湖旅遊,卻在深夜出現頭暈、左側無力的症狀,到當地醫院就醫後,被直升機後送高雄長庚醫院救治,檢查後蔡女罹患急性腦梗塞,為了將孩子的風險降到最低,蔡女選擇局部麻醉,忍痛接受血栓檢查,經治療後母子均安。
台中年僅26歲、懷孕20周的蔡姓女子先前與先生到澎湖旅遊,卻在深夜出現頭暈、左側無力的症狀,到當地醫院就醫後,被直升機送往高雄長庚醫院救治,研判蔡女罹患急性腦梗塞,為了將孩子風險降到最低,蔡女選擇局部麻醉,忍痛接受血栓檢查,經治療後,目前母子均安。
新竹47歲男性因突發性右側手腳完全無力、言語障礙至新竹台大分院急診,經確認有大血栓堵塞於顱內大動脈,院方即時施打血栓溶解劑,再施以血栓移除術治療,病人獲完全復元,院方表示,針對缺血性腦中風若能在黃金時間內治療,病情即可有效控制。
一位52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病人,發病後滿分五分的力氣僅剩二分,在中大腦動脈血栓堵住情況下,經過取栓後讓血流順利通過,將大腦損傷降到最低。花蓮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高鴻文進行「微創介入性腦中風治療」專題演講,他指出,影像檢查可以透過AI系統立即完成判讀,分析血管阻塞程度並評分腦中風面積,醫師與家屬可根據判讀結果,決定是否取栓治療。
苗栗一位65歲的陳姓婦人,因右腰痛到其他醫院就診,皆診斷為腎結石,但服藥後仍未改善,因此轉往大千醫院急診就醫。醫師立即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右邊腎臟的血管阻塞,亦即俗稱的腎中風。經緊急安排放射科醫師做血管攝影,確認為血栓堵住血管,便施打血栓溶解劑將血管打通,病人住院觀察一週後順利出院,腎臟功能也完全恢復正常。
基隆市七堵區一名年約70歲陳姓婦人7月初施打第一劑莫德納疫苗,約一周後出現急性腦栓塞不良反應,送醫後立即進行動脈取栓手術,一度失去意識送入加護病房,婦人目前雖已恢復意識,但左側肢體仍無力,持續在醫院復健,治療長達4個月,家屬盼能釐清原因。
75歲的劉伯伯,5年前開始在右腳行走感到疼痛,他以為是足底筋膜炎,因此自行購買酸痛貼布始用,更不斷的換穿氣墊鞋想改善疼痛狀況,但症狀卻日益嚴重,到了今年,走路不適到只能仰賴拐杖,且走走停停、愈走距離愈短,才出門走5分鐘就無法前行了。
有糖尿病、心房顫動病史的65歲王姓男子,日前凌晨醒來時感覺左半身無力、講話變得模糊不清等疑似中風症狀,就醫檢查發現腦部大血管未阻塞,研判為缺血性腦中風,緊急施打「血栓溶解劑」後,恢復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是導致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患者應留意。
有糖尿病、心房顫動病史的65歲王姓男子,日前凌晨醒來時感覺左半身無力、講話變得模糊不清等疑似中風症狀,就醫檢查發現腦部大血管未阻塞,研判為缺血性腦中風,緊急施打「血栓溶解劑」後,恢復良好;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是導致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患者應留意。
85歲曾姓阿嬤某天突然臉部歪斜、無法說話,家人急忙將她送往大甲光田綜合醫院急救,醫師發現阿嬤內頸動脈完全栓塞,造成惡性半球性腦梗塞,死亡率高達80%,緊急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並取出塞在頸動脈3公分血塊,阿嬤在昏迷5小時後清醒,在鬼門關前搶救一命。
家住苗栗59歲陳先生日前午覺醒來身體半側無力,但他卻不以為意,直到妻子返家察覺他表情古怪,且想煮絲瓜刨到一半就放棄了,擔心先生中風,送醫診斷為「睡醒後中風」。光田腦中風團隊緊急施以顱內動脈取栓術移除腦內血栓,同時進行血管整形術與顱內支架植入,救回陳先生一命。
竹東鎮70歲老婦,早晨起床後突然發生右側肢體癱瘓,無法行走及說話,被救護車送到榮總新竹分院,急診室醫師立刻啟動腦中風處置流程,確認老婦是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緊急轉往台北榮總做「顱內動脈取栓術」,讓老婦避免嚴重偏癱與失語的後遺症。
新冠病毒不只攻擊患者肺部,最新臨床研究發現,重症患者容易併發血栓問題,進而導致中風、心臟方面疾病,對患者構成生命威脅。
新竹縣65歲陳先生,農曆連假期間準備吃午餐時,突然感覺頭暈,說話口齒不清,右手右腳無力,他意識到很可能是腦中風,家人送到榮總新竹分院就醫,急診室立即啟動急性腦中風檢查與處置流程,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陳翁經過療養後目前已完全康復。
彰化50歲伍姓婦女在術後返家幾乎不下床,1周後因身體虛弱無力,到衛福部彰化醫院住院救治,沒想到隔天因為太久未走動,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血栓往上流,肺動脈被血塊塞住,造成肺栓塞,沒了呼吸心跳,醫護人員緊急搶救2個多小時,才將伍女救回。
彰化一名50歲伍姓婦女,術後返家幾乎不下床,1周後因身體虛弱無力,到衛福部彰化醫院住院救治,沒想到隔天因為太久未走動,造成伍女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血栓往上流,肺動脈被血塊塞住,造成肺栓塞,沒了呼吸心跳, 醫護人員緊急搶救2個多小時,才將伍女救回。
腦中風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遞增,75歲以上者,每8人就有1人罹患腦中風。一旦腦中風症狀(如:手腳發軟、說話不清等)出現,理想送醫時間應為3小時,然而根據台灣腦中風登陸資料,約有半數民眾超過5.5小時才送醫,治療機會有限,恐增加失能風險。
50歲楊小姐是一位美髮師,由於上班時間8小時幾乎都站著,7年前雙腳開始有腫、脹、痛、麻的症狀,腫如麵龜且一走就痛,就醫檢查發現下腔靜脈到雙股靜脈深層靜脈栓塞,經傳統治療方式一直無法好轉,有截肢的風險,去年轉至新光醫院,經使用新的導管溶栓技術治療並重建靜脈通路後,病人雙腳消腫復原良好。
天氣冷,由於人體水喝的少、加上動得少,是靜脈栓塞好發的時候,醫師表示,靜脈栓塞30%~40%會引發肺栓塞,致死率高達5成,呼籲民眾仍應注意水分的補充及不要久坐不動,另靜脈栓塞不是老人家的專利,曾有一名年輕人,坐著打了3天、3夜的一電玩,結果引發靜脈栓塞,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