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被遺忘的關鍵人物的搜尋結果,共18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建城者陳星聚 繁榮者劉銘傳(十八)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建城者陳星聚 繁榮者劉銘傳(十八)

    陳星聚在中法戰爭的陰影及時間壓力下,趕工建好了臺北城,立刻投身支援劉銘傳督辦的淡水及基隆防守戰爭,做為地方父母官,戰場在轄區,自然備感煎熬,必須提供錙重糧食、撫卹傷亡、提振士氣、安撫民心,責任自是不輕,尤其在多年建城城工的操勞之下已埋下病灶,但是陳星聚因為早年率領地方團練抵抗捻匪的經驗,對抗法戰爭也有他的戰略思想,尤其當時地方仕紳所組的民團亦躍躍欲戰。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以民優先 反成政治「孤鳥」(十七)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以民優先 反成政治「孤鳥」(十七)

    任職方五個月時,列強英國及法國在閩江口川石島築砲台,陳星聚認為侵犯國家主權,親往反對,卻得不到上司的支持,因此憤而辭職,而為了平息英法的怒氣,陳星聚被調往仙遊縣擔任知縣。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陳星聚 孤鳥難鳴失於歷史塵埃(十六)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陳星聚 孤鳥難鳴失於歷史塵埃(十六)

    臺北城的興建歷經一波數折,建後使用了約20多年即被日本人破壞殆盡,如今只剩下名為承恩門的北門是當初築城者原汁原味的古蹟;至於東門、南門及小南門則是下半段城牆為原貌,上面的城樓則整修的不復舊觀了。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安平港無險可守 靠炮台護安危(十五)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安平港無險可守 靠炮台護安危(十五)

    陳星聚雖是臺北知府,但他一樣關心臺灣中南部的防守事宜,他同時也向劉璈表示,臺灣南部的安平(今臺南市)、旗後(今高雄市)、斗六等港口容易停泊的地方,都應該加強防守,他也建議像臺南安平港這種無險可守的地方,只有靠炮臺來維護安危,看到法國敵艦就要猛烈炮轟莫要遲疑。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防禦法軍各搞各的 官員好尷尬(十四)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防禦法軍各搞各的 官員好尷尬(十四)

    這就引起劉璈的不悅,加上原來湘淮不合的派系糾葛情結,各行其是的結果, 演變成劉銘傳只重視臺灣北部的防守,劉璈只能重視中南部的防守,兩者之間幾乎形同陌路也幾乎互不支援,防禦法軍竟然是各搞各的。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劉銘傳調整防務為「重北輕南」(十三)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劉銘傳調整防務為「重北輕南」(十三)

    在這種局面下,陳星聚雖不屬湘系也不是淮系,卻也難置身事外,況且他只是地方上的小官員,有時想為民請命,卻面對整個官場比他級別高的官員們在互相掣肘,明爭暗鬥,除了仰天長嘆,應該還有很深刻的無力感吧?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二劉不合」源於「湘淮不合」(十二)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二劉不合」源於「湘淮不合」(十二)

    古人常言:「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誠是至理名言,陳星聚是清晚期河南省臨穎縣人,官途並未像同時代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劉銘傳等那麼順遂當上大官,只是做到地方小官的福建省臺北府知府。但不可否認,陳星聚他長期任淡水廳同知到臺北府知府時,對臺灣有巨大的歷史貢獻。然則,也因為臺北府知府並非「封疆大吏」之類大官,做起事來若遇到頂頭上司之間的不合,做下屬的陳星聚也確實左右難為。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客家人仰式開槍法 震驚法軍(十一)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客家人仰式開槍法 震驚法軍(十一)

    從1884年三月法軍在基隆港挑釁到六月中法正式在臺北府基隆廳開戰,到1885年三月的這段期間,陳星聚身為臺北府的地方父母官,舉凡後勤支援、疏散民眾、安撫戰火下流離百姓等工作,自是勞心勞力不在話下,這也造成年近七旬的陳星聚健康狀態每況愈下。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客閩聯軍、民團攜手 挫敗法軍(十)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客閩聯軍、民團攜手 挫敗法軍(十)

    劉銘傳的攻守戰略已如前述,他認為因兵力不足,權衡輕重先集中兵力守護住淡水也就是滬尾再說,這是雙方就戰場上戰略戰術看法的不同。這就公開引起湘淮之爭了,劉銘傳在辯誣的奏摺中,對陳星聚不留情的參了一本,說他年近七十歲不諳軍務,又說他老了記憶差,隨言隨忘,又說他妄聽謠言,導致軍情錯亂。同時,劉銘傳也在這件辯誣的奏摺中間接參了他的頂頭上司左宗棠,暗示他不明是非。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台灣抗法戰爭 劉銘傳棄兵基隆(九)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台灣抗法戰爭 劉銘傳棄兵基隆(九)

    六月十二日,法國政府正式下令「摧毀基隆港與市區並佔領附近煤礦」,法國海軍孤拔元帥受令後交由李士卑斯(Lespes)海軍少將執行,戰事正式觸發,李士卑斯集結法國海軍陸戰隊,要求基隆守軍負責人交出炮臺、撤除防務,基隆守軍負責人竟真的交出部分炮臺。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紛紛擾擾的北台灣戰場(八)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紛紛擾擾的北台灣戰場(八)

    「中國抗法戰爭」又稱為「中法越南戰爭」,發生在約一百三、四十年前,當時法國積極想在東亞建立殖民地,於是尋端生事向清廷挑釁,首要目標是越南,但是當時越南還是清朝的藩屬國之一,法國想搶越南,在國際法上(當時稱為「萬國公法」)就是要挑戰清廷的藩屬國宗主權,引發了中法兩國戰爭。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台北城 全台唯一方形石城(七)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台北城 全台唯一方形石城(七)

    臺北府城雖是臺灣在清末所建造,但在日據初年即遭日人拆除,該為三線大道,前後只存在20多年。近代中國各地古城也常發生同樣的命運,例如北京城在1950年代即被拆除了。由於臺北府城初建時的史料大都在乙未割台之役佚失,日據初年拆除城牆時也未仔細紀錄留下文獻,因此後代要研究臺北城的確不容易,這一座臺灣唯一的方形石城,我們所知仍然很有限,尤其是有關建材的材料與構造方面。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台北建城波折多 堅持終底於成(六)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台北建城波折多 堅持終底於成(六)

    清代臺灣長期隸屬福建管轄,200多年來清廷派來為數不少的官吏蒞台任職,具一些史料記載,官吏作威作福之事非常普遍,造成長期之民怨。但也有少數賢吏,得到臺灣百姓愛載,當他離台歸鄉後,百姓感念,甚至建祠堂塑像紀念,例如楊廷理任職噶瑪蘭,政績斐然,如今在宜蘭媽祖廟昭應宮內尚可見到三大老塑像,其中之一即為楊廷理,他是廣西柳州人,如今在柳州也有紀念祠,並且陳列史料供人緬懷。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漢番雜處 至台為官視為畏途(五)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漢番雜處 至台為官視為畏途(五)

    清廷對臺灣的治理政策初期採消極的防守與封禁,一者是怕臺人據險為亂,反清復明;再者是怕漢人侵耕番地,引起漢番衝突。臺灣的開發,大抵是由西而東,由南而北,但由於漢人不得進入番界的山禁和禁止偷渡的海禁政策,再加上清廷對臺灣的漠視與輕率態度,臺灣的開發情況一直不佳。同治十年(1871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十三年(1874)日軍侵臺,清廷察覺到臺灣受到外人之覬覦,才派沈葆楨處理臺灣防務,積極經營臺灣。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移植中國制度、文化 漢人入台成主體(四)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移植中國制度、文化 漢人入台成主體(四)

    同治十年(1871),陳星聚在仙游縣任上尚不滿二年,又被福建藩台委署為福州府古田縣知縣,這是他任官八年中調換的第五個縣令。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朝廷懼英、法 陳憤而辭官護主權(三)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朝廷懼英、法 陳憤而辭官護主權(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最是耗費時間,非經長時期不為功,陳星聚雖然還未能親見他所播下的教育成果,但一年後他離開建安縣時,建安縣已經處處弦歌不輟。陳星聚雖然到任時間很短,但他深知上行下效,德風草偃,所以他努力推展文教,僅一年,就成效卓著。其他的施政尚不及大展身手,朝廷在第二年(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又將他調為閩縣縣令。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愛民如子沒官場文化 樸實而勇敢(二)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愛民如子沒官場文化 樸實而勇敢(二)

    臨潁縣在長達十餘年的匪患之中,各地自辦團練,協助官軍與匪徒相抗,身為舉人的陳星聚在鄉里也算望重一方,當然責無旁貸,捻匪亂起,他便在家鄉籌辦團練,參與保衛鄉里的工作。紛亂的時代,迫使一介讀書人,必得承擔重任,棄文講武,參與實際的禦敵工作,而他農家出身的背景和這段連村結寨,辦理團練的經歷,磨練他成為一位苦幹力行的實踐者,也為他日後參與各種剿匪工作平添寶貴的實戰經驗。這種團練武力沒有官場文化,只與百姓切身利害有關係,較諸官軍,他們樸實而勇敢,陳星聚的事業就是在這樣質樸的精神下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