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裝裱的搜尋結果,共07筆
對喜歡西式飲食的人而言,享用麵包或蛋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尤其麵包剛出爐或烤過香氣逼人,總令人忍不住吃個精光。不過,任何食物經過販售,在商業獲利邏輯之下,都會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小套路。有糕點師傅透露,想要吃美味又健康的麵包,麵包店有4種商品真的別再買了,因為這些麵包製作有暗黑手法,「只有不懂的人才會吃」。
傳統工藝藝術一直是文化重要的基底,尤其是至今還能欣賞完整保存的古代書畫,「裝裱與修復」這兩項重要的藝術工程實在是功不可沒。
花蓮市城鎮藝術工坊主人劉鎮誠從事裱褙業30餘年,以美術館等級的保存模式,細心面對每件裱褙作品,將藝術品控制在鹼性環境中,甚至無酸裝裱防水處理,以因應台灣潮濕氣候,他用心擦亮了裱褙金字招牌。
裝裱及修復是書畫藝術重要的環節,古代諸多藝術大家既是名書畫家、鑒賞家、也是裝裱名家。從南北朝有書畫裝裱的記載開始,就有些史籍羅列出少數從事書畫裝裱、改革書畫裝裱及記錄書畫裝裱等人的名字,然而大部分的無名英雄都曾為中國書畫及裝裱藝術的發展做出極大的貢獻。
古云「裝裱者,書畫之司命也。」又云「三分畫,七分裱。」足見合適的裝裱程序,可以讓書畫得到良好的保存以流傳百世,更能突顯作品的特點。
畢業於清華美術學院的國家一級美術師楊小寧,兩岸藝術界人士只知她以寫意花鳥及新漢畫聞名畫壇,殊不知她在26歲時就在有「北京榮寶齋、西安平古齋」譽稱的平古齋擔任齋主,帶著十幾個師傅頂著百年字號的招牌遨遊在裝裱的世界發光發熱。
就像人的皮膚,藝術品也會「衰老」,如發霉、顏料剝落、龜裂破損等,也需要保養維修。透過X光、紫外線、紅外線等儀器,以及專業修復人士、藝術史學者、美術館等單位的參與,藝術品才能「青春永駐」。不過,在藝術品修復的過程當中,也常出現意外的驚喜,像是作品「買一送一」、「畫中有畫」、發現被裁掉或多出來畫面等,台北市立美術館長黃海鳴說:「修復過程就像辦案,作品提供大量的線索,賦予其他解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