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親美反中的搜尋結果,共298筆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5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義大利副總理兼外長塔加尼於3日至5日正式訪問中國大陸,此行頗受關注議題是義大利是否會退出一帶一路倡議。此前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已表示關於一帶一路的決定將在12月的最後期限前做出。
暑假是學者赴國外學術訪問的高峰,據幾位剛出國參與學術交流的學者指出,無論在歐洲、日本、韓國,雖然造成的原因各異,但都不約而同感受到反中氛圍濃厚,也讓台灣專家的觀點更受重視;與此同時,有許多外國學者訪台,想多了解台灣和兩岸,不過學者認為,若只透過民進黨官方管道安排,意見單一,容易偏聽,未必能代表台灣完整的聲音。
中美洲議會通過決議,取消台灣立法院「常駐觀察員」地位,由中國大陸全國人大取代。這項「排台納中」案是2021年和我國斷交的尼加拉瓜所提,結果以近2/3多數獲得通過,重演半世紀前中華民國被2758號決議案踢出聯合國的惡夢,恐怕這將是一場更可怕惡夢的開始。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副總統賴清德近日出席巴拉圭總統貝尼亞就職典禮,順道過境美國「面試」。為了成就他個人的政治目標,原本就脆弱的台海安全形勢必須承受更大的壓力與風險,現在已是如此,未來情況更不樂觀。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副總統賴清德近日出席巴拉圭總統貝尼亞就職典禮,順道過境美國「面試」。為了成就他個人的政治目標,原本就脆弱的台海安全形勢必須承受更大的壓力與風險,現在已是如此,未來情況更不樂觀。
台灣這次大選事關重大,將牽動美中戰略對抗格局,影響兩岸關係復和還是趨戰。對台灣民眾而言,這不只是政黨認同或參選人偏好的表達,更是和戰抉擇及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性選舉。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又要擴建了。這回他們看上了台北市金湖國中校區用地。幹嘛呢?要給員工作娛樂設施,做庫房,做停車場。附近居民是直到接到政府公文,才知道AIT又要獵地了。
親美反共的尹錫悅以 0.73% 選票的些微差距贏得韓國總統之後,在美國唆使威誘下,忽然背離了傳統的國家安全戰略重點:南北關係正常化,禁止核武原則,收回軍隊指揮權。尹錫悅政府一面倒的攀附美國,親善日本,刺激朝鮮,制裁俄羅斯,敵對中國。中韓因此交惡。
美中關係「低谷」時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大陸,並會見秦剛、王毅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美中關係不會因這次訪問而改變軌道,但雙方願意透過外交手段,加強溝通對話,緩和緊張關係,並策定未來方向,為「拜習二次會」開啟綠燈,是國際社會最期望、歡迎的發展;相形之下,民進黨政府的僵硬「親美反中」、「聯美抗中」路線將偏離世局走向更遠,對台灣安定繁榮更不利。
美中關係「低谷」時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大陸,並會見秦剛、王毅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美中關係不會因這次訪問而改變軌道,但雙方願意透過外交手段,加強溝通對話,緩和緊張關係,並策定未來方向,為「拜習二次會」開啟綠燈,是國際社會最期望、歡迎的發展;相形之下,民進黨政府的僵硬「親美反中」、「聯美抗中」路線將偏離世局走向更遠,對台灣安定繁榮更不利。
6月18日至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到北京進行國是訪問。這次訪問的主旨,從中美「脫鉤」,改為「去風險」(De-risking)。不久前七國集團峰會(G7)公報也宣稱將致力於對中國「去風險」,而不是「脫鉤」。那麼,布林肯訪華,究竟存在哪些「風險」?換一個角度,在中美關係核心的台灣問題上,兩岸關係會受到哪些影響?
大陸國防部與俄羅斯軍隊6日在日本海、東海相關空域展開聯合空中巡航,同時《微博 軍武觀察哨》也發現在7日當天,美國的航母尼米茲號和雷根號,也出現在宮古海峽以東海域,雙航母的演練意指嚇阻中俄兩國。而美國、日本、法國以及加拿大等4國,9日起在菲律賓海聯合演習,國防部8日就偵獲37架次共機進入台灣西南空域。對此,前立委郭正亮12日就表示,「中、俄都出動了戰略轟炸機,這已經很嚴重了」,引發討論。
中美兩國有吵不完的架,鬥不完的事,避不開的險,但也有切不開的共同利益,彼此關係剪不斷理還亂。蔡政府卻選擇親美反中,置台灣於高度的地緣政治風險中。
中國人對歷史規律有自己獨到的認識,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典型的概括。聯繫到今年,恰好是辜汪會談三十周年紀念,也是2024年台灣大選激戰的前夜。本文試圖從歷史變遷與兩岸關係變化的角度,考察美國謀求在兩岸政治關係中扮演仲裁角色的動機,論證其「美好願景」,終將是癡心妄想。分述如下:
賴清德獲得民進黨提名參選2024年大選後,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假裝「不害怕和平」。近日,他又拋出「反共不反中」的論調,似乎是在釋放——他若當選,其大陸政策存在可塑性的訊息。然而,這種方式救不了台獨。
導因於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與俄國主張的復興蘇聯,兩輛地緣政治權力火車對撞,成為俄烏戰爭爆發的結構性成因。影響所及,讓謹守事大主義的芬蘭放棄「芬蘭化」的長期國策加入北約。
導因於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與俄國主張的復興蘇聯,兩輛地緣政治權力的火車對撞,成為俄烏戰爭爆發的結構性成因。影響所及,也讓謹守事大主義的芬蘭放棄「芬蘭化」的長期國策加入北約。
美韓26日峰會結束後發表聯合聲明,重申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並新增牽制中國武力改變現狀的內容。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27日晚約見韓國駐中公使姜相旭,表達強烈不滿。
瓜地馬拉總統賈麥岱、福爾摩沙俱樂部拉丁美洲團,以及美國維吉尼亞州州長楊京昨起相繼組團訪台,對於各國政要絡繹來訪,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昨天表示,確實使台灣在國際間聲量暴增,但可能得面對隨時擦槍走火的戰爭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