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親職的搜尋結果,共81筆
身為女性的母親,要理解身為男性的兒子,真是相當困難,因為男性的大腦與女性的大腦,生來就擁有不同的特質,需要不同的栽培方式。日本作家黑川伊保子是腦科學、人工智慧(AI)研究者,成功將語言感知能力數據化,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寫成《兒子使用說明書》。以下是重點書摘:
對於國內育嬰假未來應如何改革?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近日與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吳玉琴、洪申翰、范雲等人合作推出性別工作平等法、就業保險法修正草案,希望比照瑞典在孩子8歲前可以申請最多2年、730天的可用「日」或「小時」的「親職假」並與「育嬰留職停薪」合併計算,增加勞工運用彈性,其中前6個月、180天也是比照現行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由就業保險支給月投保薪資6成的津貼。
目前國內育嬰假是1個月來計算,勞動部近日公布的「工作場所就業平等概況調查」,無論男性或女性受僱者,皆有逾7成5的勞工認為應放寬以「日」或「小時」使用育嬰留職停薪,可更彈性運用以照顧子女。另勞動部的「僱用管理就業平等概況調查」也發現,47.1%的事業單位同意放寬法令讓勞工以「日」或「小時」讓勞工彈性運用育嬰留職停薪。
近日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近日與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吳玉琴、洪申翰、范雲等人合作推出性別工作平等法、就業保險法修正草案,希望比照瑞典在孩子8歲前可以申請最多2年、730天的可用「日」或「小時」的「親職假」並與現行的「育嬰留職停薪」合併計算,增加勞工運用彈性,其中前6個月、180天也是比照現行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由就業保險支給月投保薪資6成的津貼。
據勞動部近日公布的「工作場所就業平等概況調查」,無論男性或女性受僱者,皆有超過7成5的勞工認為應放寬以「日」或「小時」彈性使用育嬰留職停薪,主因為「可更彈性運用以照顧子女」。
我輔導過很多家庭,替父母上親職教育時,發現沒有家長打孩子時會甘之如飴,多數來自管教上的無奈,最後才用打的,他們認為體罰讓孩子「至少不敢再做」,也才能對學校、老師有些交代。但 諮商心理師林仁廷在《教養:夠好,就好》書中強調,「人類並不擅長暴力!」人類天性中有制衡暴力的屏障,並非天生暴力性格,因此暴力的出現是一個發展進程,要有各種條件一起發生才會啟動。如何不用暴力教養孩子,以下是重點書摘:
《性別工作平等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於2022年1月12日經總統公布,行政院並於最短的時間內,核定自2022年1月18日施行。新修正規定要點如下:
新北市楊姓男子與陳姓妻子,將剛出生的嬰兒從醫院帶回家時,不慎撞到頭部且換藥時力道過猛造成骨折,加上大女兒搖晃嬰兒時未予阻止,導致嬰兒搖晃症等傷害。台北地檢署調查後認為夫妻倆並非故意虐嬰,均給予緩起訴處分3年,須接受親職教育36小時及育兒指導課程24小時。
為推展社區活動及親職教育,教育部國教署鼓勵幼兒園申辦社區教保資源中心,110學年共計有20縣市設立88處社區教保資源中心,其中12縣市23處社區教保資源中心可同時提供學前特教諮詢服務據點申請服務。
台中市潭子區驚傳一名阿嬤以繩索勒斃過動孫的慘劇,社會局表示,不幸死亡的13歲少年患有過動症,接受過早療服務,有身障與居服資源介入,是身障社資中心服務個案,每月領有補助及津貼,阿嬤曾因獨留孫子而接受親職教育處分;平日有親屬往來提供家庭支持。
新北市去年有近1.5萬件兒少通報案,但後續親職教育輔導執行率僅54%,遠低於全國平均82%,在六都敬陪末座,還有10件有立即性危險兒少案超過3個月未提報。新北市社會局表示,新北親職教育採分工合作,衛生所、醫院門診案件未列入,是計算方式不同,市府對每案都非常重視。
新北市議員李倩萍4日在新北市議會質詢指出,新北親職教育輔導執行率過低僅54%,遠低於全國平均82%,另部分依法應提出兒少保護計畫卻逾期未提,要求市府應該落實兒少保護作為。
立法院曾在10年前要在《勞基法》增加「親職教育假」,讓家長可以參與孩子的學習,但最後修法不成功。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天倡議在《性別工作平等法》中,明訂企業每年給勞工1天支薪的「親職教育假」,獲得朝野20多位立委的支持。
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受僱勞工在子女3歲前,可以申請最長2年的育嬰留職停薪,但民間團體認為不夠友善,提出修法建議育嬰留職停薪可選擇以「小時」為單位請假,且若申請期間未超過14天,可以不用事先申請,且放寬至8歲以前可以申請。
9月1日就要開學,教育部昨天表示,將在開學日送給全國小一和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與家長一份《我和我的孩子》親職教育開學禮袋,陪伴孩子和家長一起迎接新階段的學校及家庭生活。
9月1日就要開學,教育部今天表示,將在開學日送給全國小一和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與家長一份《我和我的孩子》親職教育開學禮袋,陪伴孩子和家長一起迎接下一階段的學校及家庭生活。
人類的大腦具有許多伴隨基因而來的標準配備,包含早期的嬰兒動作反射,以及許多為了生存與生命必需存在的本能。這些本能可以讓我們有動機與驅動力去產生行動,進而從外在環境的經驗中學習。
在學校定期考試是為了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果,雖然無法絕對核實,卻是一個普遍被人接受的方法。在代課時會有學生說:「我爸媽說考試的分數不重要。」而把這句話當成免死金牌,好像不但分數不重要,連帶也可以不用要求自己的學習態度。
面對台灣持續下降的低生育率,政府提供了許多鼓勵措施,愈來愈多男性願意同時擔負照顧孩子的責任,但是你知道嗎,除了常聽到女性有產後憂鬱症外,新手爸爸在照顧新生兒時,也可能產生憂鬱症狀!根據2020年7月發表於《男性及男性氣概心理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產後憂鬱症狀常出現於對於伴侶關係有不安全感的男性身上。
總是覺得媽媽一直處在容易發怒、沒有耐心又會碎念的狀態嗎?家人可以出手解救她,或是讓她安靜獨處一段時光。親子作家尚瑞君在《剛剛好的管教》一書中提到,強大的媽媽們都有自救與自癒的能力,但是,媽媽也要學會呼救,適時的請家人幫忙,才是長久之道。以下是重點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