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觀測資料的搜尋結果,共69筆
中國偵察用高空氣球出現在美國領空引熱議,清大天文研究所教授張祥光表示,釋放氣球之前應會先評估氣流狀況,但氣球本身無動力、順氣流飄移,偏離預定航線不無可能,要知道其用途,須取得氣球下方掛載儀器才能進一步研判。
高應用價值資料開放已是國際趨勢。數位部指出,行政院日前已經通過健康醫療、能源管理及交通運輸等六大主題資料開放,預計2月上線,屆時將有上百筆高應用價值資料可供應用,相信能促進產業甚至國家經濟發展。
日立旗下數位基礎架構、資料管理與解決方案子公司Hitachi Vantara針對2023年的商業科技、資料以及物聯網(IOT)提供了趨勢發展,其對物聯網(IoT)未來一年的趨勢看法,提出五大見解。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家日前利用「中國天眼」FAST對一例位於銀河系外的快速射電暴開展了深度觀測,首次探測到距離快速射電暴中心僅1個天文單位(即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的周邊環境的磁場變化,向著揭示快速射電暴中心引擎機制邁出重要一步。
921地震23周年前夕,台東昨規模6.8地震更是今年以來最強震,讓不少人擔憂是否還有強震發生。專家表示,目前正接近強震的周期,有感地震次數異常偏低或偏高都是警訊,台灣確實已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也有學者認為,從斷層可看出地震活躍的變化,但不代表台灣整體已進入地震活躍期。
台東池上今天下午發生規模6.8地震,但日本推估這起地震規模約7.2。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解釋,主因是計算方式不同,加上日本對台灣觀測數據密度較低,才會有誤差。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5日宣布,與國內唯一全方位提供完整在地化海氣象服務之供應商海碩能源公司及工研院簽訂優先承攬協議,未來將提供CIP區塊開發階段風場海氣象觀測及氣候窗預測服務。
氣象局更新高溫資訊,今天本島除新竹市皆亮高溫燈號,北部、東半部幾乎都呈高溫紅燈;至下午2時,最高溫為花蓮富源攝氏40.4度,追平昨天記錄;板橋站39.4度則創該站新高。
福海風力發電公司2017年氣象觀測塔遭撞斷,經查發現是李姓船長的船肇事,該公司向李及其船東求償,最高法院駁回上訴,認定李及船東未更新船舶所配置的電子海圖及未注意而釀禍,扣除保險理賠金153萬多元後,須連帶賠償發電公司39萬721元確定。
GLOBE PROGRAM舉辦國際虛擬科學研討會,今年台灣共有七所學校、提交23件作品,作品被評為四星等第且額外獲得三個獎章者,僅有三件作品,其中明道中學高中部二年級學生陳宇禎、施勛詔作品獲獎,兩人為優秀氣象觀測員,從日常生活出發,持續觀察大氣變化,從中收集相關資訊並完成這次的研究,關心環境議題。
一名曾在馬防部南竿服役的游姓駕駛兵,當兵期間竊取防彈背心、防毒面具,以及極機密的固安作戰計畫、副指揮官謝嘉康少將兵籍資料以及近戰手冊等十餘項文件與書籍,退伍後遭到憲兵隊破獲,新北地院日前依違反陸海空軍刑法判刑兩年,緩刑5年,可上訴。
玉山氣象站除了提供氣象觀測數據,作為預報參考資料,如今也兼守護登山安全保母角色,以大聲公提醒走錯路的登山客回頭,預防山難發生。
大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於26日上午7時44分,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號L-SAR01組A星升空,衛星已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圓滿達成發射任務。此衛星主要用於有效監測地質環境、山體滑坡(土石流)、地震等災害,為中國地質災害監測再添利器。
中央氣象局指出,圓規颱風今天上午將通過台灣正南方,也是距離台灣最接近的時候,預計最快今天上午可解除海上颱風警報,但東半部降雨持續,尤其宜蘭、花蓮可能出現大豪雨或超大豪雨,今天晚上才會趨緩。花蓮縣政府昨晚依氣象局預報資料,宣布今天停班停課。
今年第18號颱風「圓規」中心目前位於鵝鑾鼻東南方約520公里海面上,以每小時25公里速度向西進行,中央氣象局表示,由於颱風在海上的資料相當缺乏,衛星雲圖只能猜到範圍但不精確,透過「颱風飛機投落送觀測」,也就是「追風計畫」可取得暴風圈半徑、行徑路線等更加完整的資料,圓規更是今年首個取得完整資料的颱風。
中央大學佈放在北極圈挪威冷岸群島海域的8顆印有國旗的海洋資料浮球,隨著大西洋暖流展開台灣首次的海象觀測行動,研究團隊近日已透過衛星接收到第一手資料,希望經由長期的研究資料,洞察北極快速融冰現象。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歷時14年,投入新台幣近2億9千萬元,2020年終於建置全台鄉鎮自動氣象站網,汰換及增設共計576座自動觀測站(雨量站139座,氣象站437座),全台觀測站平均設置密度由原來的10公里加密至8公里,更有效發揮監測與蒐集鄉鎮尺度的天氣觀測資料之綜效。
近年來北極海冰融化快速,科學家研判「海浪」可能是其中的關鍵因素,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為印證「海浪模式」,8顆印有中華民國國旗,由中大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微型海洋浮球,6月18日將正式啟程運往北極測站,跟著大西洋暖流投放,展開台灣前所未有的第一手觀測。
每當颱風來襲,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他就在第一時間為歷任行政院長提供最新的災情研判;近日台灣面臨半世紀來最嚴重旱災,他透過福衛七號衛星傳回的大數據,預判全台各個水庫未來六周的降雨訊息,他就是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台灣預判災情的第一人」。
大陸全國政協委員、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工程應用系統副總師張興贏表示,全球首顆搭載主動雷射雷達二氧化碳探測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將於2021年7月出廠待發射,實現對大氣二氧化碳的全天時、高精度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