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試藥的搜尋結果,共5,083筆
台灣老年人平均每年看病26次,近年來各大醫院紛紛設置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讓老人家免於在各科間奔波看診,同時避免重複用藥,今年醫學中心評鑑首度將相關項目列入試評,醫師和民團都表示樂見。但台灣老年人口已突破400萬,預估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資源布建能否趕上人口老化的速度,恐怕還有待觀察。
法國研究員哈烏針對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治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進行歷來最大的「無授權」臨床試驗,法國醫療機構今天呼籲當局開罰。
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神經科學新創公司Neuralink日前表示,他們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得以執行大腦晶片人體試驗。該公司表示,FDA點頭批准對於大腦晶片技術而言是「重要的第一步」,有助於加速腦機介面科技發展。
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發生率仍持續攀升,近年因癌症治療方式日新月異,明顯衝擊健保有限資源。為加速取得先進癌症藥品,健保署長石崇良率團赴英,針對創新藥品基金(IMF)及癌藥基金(CDF)運作模式、醫療科技評估(HTA)、多元財務管控機制等議題進行交流,並與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 (NICE)簽署合作備忘錄,力拚日後能在有限的資源下,讓癌症新藥給付的效益達到最大化。
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神經科技和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進行人體試驗,可說達到重要里程碑,馬斯克從2019年開始變數度公開表示,Neuralink很快就會獲FDA批准進行人體實驗。
美國富豪馬斯克旗下新創大腦晶片公司Neuralink今天表示,他們已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執行大腦晶片的人體試驗,有望藉此治療癱瘓、失明及精神相關疾病。
新藥股添生力軍,興櫃生技股華安醫學(6657)預計6月中旬轉上市,開啟生技股首家未獲利即上市先例,承銷價暫定47元。華安總經理陳翰民表示,旗下有三項新藥開發案,進度最快的是糖尿病足部潰瘍凝膠,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目標明年第四季公布解盲數據後,即可進行大陸和歐盟的授權合作。
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發生率仍持續攀升,近年因癌症治療方式日新月異,明顯衝擊健保有限資源。為加速取得先進癌症藥品,健保署長石崇良率團赴英,針對創新藥品基金(IMF)及癌藥基金(CDF)運作模式、醫療科技評估(HTA)、多元財務管控機制等議題進行交流,並與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 (NICE)簽署合作備忘錄,力拚日後能在有限的資源下,讓癌症新藥給付的效益達到最大化。
醣聯(4168)23日宣布,與日本三菱瓦斯化學共同開發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Denosumab生物相似藥SPD8,已通過日本PMDA的核准進行一期臨床試驗,並已完成首例收案。
醣聯(4168)宣布與日本三菱瓦斯化學共同開發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Denosumab生物相似藥SPD8,已通過日本PMDA的核准進行一期臨床試驗,並已完成首例收案。此試驗選在東京及大阪的一期臨床試驗中心進行,招募停經後的健康婦女進行藥物動力學及安全性評估,採雙盲、與原廠藥對照的設計。
再生醫療雙法過關拚最後一哩路,未來細胞新藥完成二期臨床後,將獲得五年暫時許可;向榮生技(6794)總經理洪懿珮表示,旗下治療膝骨關節炎異體細胞新藥三期臨床,7月啟動收案,而慢性腎臟病新藥二期臨床,則規劃7月解盲,都有機會搶攻雙法商機,並啟動授權。
經濟部與衛生福利部及澳洲駐臺辦事處(澳辦處),於5月18日在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由經濟部陳正祺政務次長、衛福部薛瑞元部長與澳辦處露代表共同發布「臺澳雙邊衛生與生技合作夥伴關係共同聲明」,強化臺澳雙方在衛生與生技領域的合作,並支持我國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
醣基(6586)為因應各項新藥產品將陸續進入臨床試驗的資金需求,18日董事會通過私募發行3,000萬股以內普通股案,以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家族為首,將力挺參與,並可望躋身為第一大股東。
中裕(4147)董事長張念原表示,旗下兩種單株抗體TMB-365與TMB-380合併用藥治療愛滋病臨床1b/2a試驗,預計9月公布一期臨床試驗數據,明年下半年二期臨床數據出爐後啟動授權。
治療痛風的、高尿酸血症的「元宙」適尿酸錠,今天被食藥署公布在藥品回收資訊,因廠商進行藥品溶離試驗發現檢驗結果下降,故啟動預防性回收,本次回收數量共計1批、23萬顆,食藥署指出不會影響國內需求。
藥華藥(6446)宣示未來營運四大成長方向,將強化旗下藥品的全球商業布局、加速發展新適應症、應用PEGylation平台發展新藥、和發展頂級的研發平台。執行長林國鐘透露,新適應症邁已經與FDA討論MF第三期臨床試驗設,整體來說,下半年營運成長可期。
民進黨力推《再生醫療法》草案三讀,遭在野黨質疑「政治凌駕醫學」。國民黨發言人林家興15日指出,該草案有「開大門條款」,允許廠商繞過完整臨床試驗,不須取得藥品許可證,就能將細胞治療藥物打在病人身上,令人想起當時高端疫苗曾獲緊急授權,這種空白授權方式可說是輕忽人民健康、罔顧人民性命。
疫後生技首波衰退期來了!享受去年新冠疫情大爆發,產品熱銷帶動的業績、獲利高成長後,連鎖藥局/醫材、檢測股因去年基期太高,4月起營收面臨大考驗,尤其是5、6月延伸至第三季的業績,已呈現「沒有不慘、只有更慘」的窘狀,股價恐怕進入大修正期。
《再生醫療法》多項爭議未解,從政院通過至今短短3個月,執政黨就力拚本會期完成立法,打造台灣第二座護國神山。動輒數百萬元、甚至千萬元的細胞治療商機無限,尤其面對疾病樣態多的老年社會,更能成為選舉時的政績。
全福生技(6885)董事會決議通過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新股。該筆現增除因應旗下乾眼症新藥BRM421三期臨床試驗外,也將支應神經營養性角膜炎新藥BRM424二期臨床試驗,藉此積極引進新產品,擴充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