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證券化金融商品的搜尋結果,共16

  • 地產ETF、REITs基金 蓄勢起高樓

    地產ETF、REITs基金 蓄勢起高樓

     主要央行緊縮,使企業借貸成本上升,預期引發經濟前景放緩疑慮,使得金融市場波動頻頻,REITs表現也受壓抑,但近期通膨預期下滑,及聯準會(Fed)鷹派可望降溫,風險性資產表現回暖,REITs也因第二季財報表現優於預期激勵,指數近期表現回升,連帶REITs基金與ETF表現跟著上揚。

  • 長照醫療REITs 布局良機到

    長照醫療REITs 布局良機到

     今年以來全球股市受緊縮政策、高通膨、供應鏈困境大幅震盪,消費者信心轉負面,零售支出萎縮,經濟學家降低對經濟增長的預期,提高衰退可能性,美國道瓊與SP500指數今年以來分別下跌14.5%與19.6%,長照與醫療REITs指數分別下跌14.3%與10.3%,表現抗震,第三季將是布局長照醫療REITs基金佳機。

  • 1件交易案追平3年紀錄 台灣金融市場有這怪象

    1件交易案追平3年紀錄 台灣金融市場有這怪象

    台灣金融市場資金豐沛,許多記錄都是動輒千百億的極高門檻,一家類金融業者今年3月發行1檔金融商品,總金額區區新台幣60億元就緊追3年來的記錄,加上過去2年該項金融商品沒有任何新檔上架,也算是創下市場的新記錄。

  • 去年三倍成長 綠債證券化動能續強

    去年三倍成長 綠債證券化動能續強

     綠色金融躍為市場主流,衍生眾多相關金融商品,歐盟法規也給了綠燈指引。惠譽國際信評統計,2021年綠色車貸和太陽能資產證券化(ABS)商品數量年增三倍以上,英國、法國和新加坡均加入發行行列,2022年才過兩個月就可看到強大的發行動能,預估今年全年將再次呈現新一輪的大幅成長。

  • 疫情後 產險資金運用趨保守

     新冠肺炎疫情讓產險資金運用更趨保守,資金運用率較去年底明顯降低。產險業者表示,產險資金放在有價證券最多,然而分析細目主要是放在固定收益產品如公司債、證券化商品,並降低股票和共同基金比重。

  • 觀念平台-別讓「新創板」變成白費苦工

     金管會證期局正在研擬專門針對資本額及規模還不夠大或是還沒有獲利的中小企業、新創公司創立新的台股交易市場讓他們可以掛牌籌資,簡稱「新創板」。證期局初步規劃的「新創板」有別於「創櫃板」,可以次級交易、買進賣出。金管會初步規畫,投資人資格設限於「專業投資人」(總資產3,000萬元)及「法人」(總資產5,000萬元),並具有投資經驗者,才能在新創板投資,以適當保護投資人。

  • 央行:金融機構應審慎因應LIBOR退場風險

    英國金融監理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前已宣布自2022年1月1日起,將不再規定會員銀行必須提供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報價,即LIBOR可能於2021年底退場。

  • LIBOR將退場 金管會促擬備戰計劃三月中出爐

    LIBOR利率已失真,英國金融監理局(FCA)宣布自2022年1月1日起,將不再規定會員銀行必須提供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亦即LIBOR可能於2021年底退場。金管會銀行局25日指出,目前初步已祭三方針,並要求銀行公會組成工作小組在3月中前要研擬相關因應措施。

  • 《金融》LIBOR退場,銀行公會3月底將提因應措施

    有鑒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市場活動最近幾年銳減,導致該利率已經失真,英國金融監理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已宣布自2022年1月1日起,將不再規定會員銀行必須提供LIBOR,亦即LIBOR可能於2021年底退場。中央銀行與金管會今天籲請金融機構審慎評估相關影響,並妥為因應。據了解,銀行公會已經組成工作小組,將於3月底提出LIBOR退場因應措施,並陳報金管會和央行。目前台灣有多少金額的商品契約是以LIBOR作為訂價基準指標,央行和金管會尚未有明確的數據。

  • 專家傳真-證券型虛擬通貨發行之相關規範

     自比特幣問世以來,區塊鏈技術蓬勃發展,以區塊鏈技術所延伸的虛擬通貨,從原先最早作為支付工具的功能,到現今出現了表徵特定資產或權利性質的代幣,更發展出將虛擬通貨證券化的新型態金融商品。金管會108年6月27日發布新聞稿說明「證券型代幣發行的相關監管規範」,欲將此種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納入管制,並以函釋說明相關定義,簡介相關規範重點如下:

  • 中國大陸證券化商品 今年發行規模估3,100億美元

    證券化金融商品是成熟金融市場的重要一哩,中國官方計畫性規劃該市場的成形、長大,但也同時需處理大陸金融市場的品質不均,標準普爾全球評級最新報告指出,中國大陸證券化金融商品的發行規模,今(2019)年估計可達3,100億美元,換算人民幣超過2兆元,以去年外國投資者買進持有約人民幣120億元的證券化部位來看,還有很大的推廣空間。

  • 觀光不振 拖累金融租賃、證券化

    觀光不振 拖累金融租賃、證券化

     陸客來台觀光人數快速減少,衝擊的產業從飯店、航空、鐵路運輸、遊覽車等。中華信評表示,相關業者的獲利壓力偏高,這些業者多是銀行業主要企業金融客戶,也是公司債發行機構,過往以觀光飯店為證券化金融商品也因此難以包封設計,反映出單一產業反轉向下,進而拖累產業鏈的危險。

  • 魏台灣》債券通開啟中美信評公司的角力

    全球知名信評機構穆迪無預警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等,從原來的Aa3下調至A1。原因為雖然中國經濟發展及金融市場革改不斷進步,但未來5年經濟成長率將降至5%,促使政府直接債務負擔將逐步上升,2020年恐將會接近45%,因此下修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等,但展望負面轉為穩定。

  • 台韓通上路 元大韓國KOSPI 200 ETF掛牌

    台韓通上路 元大韓國KOSPI 200 ETF掛牌

    首檔追蹤韓國KOSPI 200指數的元大韓國ETF(00667)今掛牌,韓國也在同一日發行連結台灣加權指數的ETF,宣告台韓通正式上路。

  • 億加樂模式創富 比巴菲特還牛

    億加樂模式創富 比巴菲特還牛

     正道集團董事局主席仰融博士來台大力推動其獲得美國專利的「仰式金融模型」運用,對其運行模式,仰融簡單舉例說明。「等於我住在家裡,只要有一個手機,加入一個數據系統,這個住房數據可去激活它,我就能夠賺到下個月的錢,這就是大數據的好處。」他直言,這個金融模型,能創造類似穩定複利的價值增長,連股神巴菲特都做不到。

  • 連動債吸金案 張平沼被傳訊

     金鼎證券董事長張平沼,被控違法在台灣推銷保盛豐PEM集團的連動債,協助該集團吸金二百五十億。台北地檢署十七日以被告身分傳訊張平沼、張妻陳淑珠、兒子張元銘三人,三人均否認不法,檢方訊後請回,近日將偵結此案。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