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識字文盲的搜尋結果,共06筆
藏書乃人間風雅閒事。但文字有靈,書本有神,遂令人書聚散,得失之間,應報遲速,常出人意表,事涉玄奇,使藏書家不得不迷信。
這學期一堂熱門「文化跨界與異質探索」的通識課上,老師在每堂課的最末,都會留下一點時間,讓班上的外籍生各自到台前分享異地生活、海外求學經驗,我因為從小到大都在台灣念書,也沒有什麼暑期交換、遊學經驗,所以只能坐在台下跟許多跟我一樣從沒有喝洋墨水經驗的同學乾瞪眼。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不少人主張「全盤西化」,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當年全面推廣「白話文」,推到極致,竟有人開始反「文言文」,甚至疾呼「把線裝書丟進茅廁裡」,更有甚者,主張廢除漢字,使用西方的羅馬字母拼音。
全球15歲以上人口中,每10人就有1人不識字。很多孩子心願是期待寫自己的名字,台灣世界展望會推資助兒童計畫,助孩子閱讀、識字,希望翻轉未來。
說到英文字母;一般人腦海中最先可能浮現出的應該是那首《字母歌》的旋律,但現在A將不再代表蘋果、B不再是蜜蜂,代表的可能是愛滋病(AIDS)及流血事件(Bloodshed)。全球最大文教機構培生(Pearson)為了宣傳一項識字計畫,與眾多公益團體合作推出了《給文盲的字母歌》,希望社會能夠正視文盲現象的嚴重性。
兩位經營個人出版社的文學愛好者──櫻桃園文化的丘光與一人出版社的劉霽,在這個出版業看似臨近黃昏的年代,對於台灣的翻譯文學出版提出一些私密的觀察和想法。從普通讀者到出版者,繼而作為生活方式的這條路上,兩人的心思與做法各有姿態,丘光感性直觀以對,積累了十年的編輯經驗;而劉霽冷靜旁觀,並以毫無相關經驗為樂。然而,他們同樣懷著一顆堅定的心,朝著文學出版的缺口而去,挖掘俄國文學與英美經典中我們鮮少顧及的作品。與其堆砌高樓,他們似乎更想要深耕角落。頗讓人好奇這兩條心路歷程從何而來,又將開往何去,在句點尚未落下之前,任何可能性正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