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讓癌細胞的搜尋結果,共356筆
陽明交大先進治療研發中心與國內免疫新藥公司安立璽榮生醫合作,發展出一種針對頭頸癌量身設計的巨噬細胞靶向抗體與白介素的融合蛋白新藥,在動物實驗中能有效縮小腫瘤。這項新藥研發成果,8月獲刊登於國際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
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下班回到家就累癱已成日常,若非慢性疲倦症候群,就要小心恐已罹癌。醫師表示,3種癌症最常以疲勞表現,包括肺癌、肝癌及血液性癌症。此外,癌症除了導致疲倦感外,還會造成癌症惡體質,讓人出現體重減輕、肌肉顯得萎縮、貧血等6症狀。因此,一旦發現自己近來常覺疲倦,務必留意身體變化,若有異狀應儘速就醫。
苗栗78歲陳姓男子5年前因排尿困難就醫,診斷發現為攝護腺癌第3期,經放射線治療和抗荷爾蒙治療後,攝護腺癌指數從19下降到0.025,恢復狀況良好,但他近年疏於定期追蹤,直到最近因腰痛與走路困難無力,才回診檢查發現其攝護腺癌已轉移到骨骼。醫師建議先接受放射線同位素鐳223治療,改善腰痛狀況後,再使用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才讓他指數下降至5,同時不再感到疼痛,也能自行活動、正常生活。
清華大學中子放射照射系統今年6月獲衛福部核准,正式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瑞士知名作家拉爾斯‧耶格(Lars Jaeger)因腦癌復發,上個月底到清大接受硼中子捕獲治療。由醫師評估後,利用原子爐中子束照射治療,照射過程沒有任何不適感,耶格隨後與家人返回瑞士,期待治療生效。
肝癌高居癌症死因第2位,這當中有八成是B、C型肝炎造成;其中,國人罹患慢性B型肝炎的患者有近兩百萬人,全球更是近3億人是B型肝炎的感染者。因此,有效減少B肝感染造成的危害,促進患者健康,是全球醫藥與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有鑑於此,長期聚焦慢性B型肝炎臨床與轉譯研究的義守大學「醫學院」醫學研究所所長許耀峻,同時也是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胃腸肝膽科醫師,他與研究團隊致力於B肝防治觀念的推廣與建立,還曾榮獲2022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肝癌高居癌症死因第2位,這當中有8成是B、C型肝炎造成;其中,國人罹患慢性B型肝炎的患者有近200萬人。義大醫院醫師許耀峻說,在每一次面對病患因B肝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時,總是深感痛心與惋惜。他希望能將「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推廣至每位國人身上,把握治療肝病的黃金時間。
癌症死亡時鐘不停快轉,根據2020年統計癌症時鐘再快轉1秒,每4分19秒就有1人確診罹癌。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8日發布最新《癌症議題網路輿情洞察報告》,觀察到2022年癌症議題的網路聲量較2021年成長81.2%,在癌症種類聲量中,以乳癌的討論度最高,佔17.8%,其次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11.9%)及結腸、直腸和肛門癌(10.3%)。在癌症治療中,化學療法的使用非常廣泛,討論聲量也相對較高。抗癌飲食兩大迷思則為「罹癌後吃素食更健康?」及「低、無醣餓死癌細胞?」,特別是網路知識氾濫,面對一堆抗癌飲食讓許多癌友感覺迷惘。大數據公司營運長蔣志薇提到,長期入榜十大癌症死因的口腔癌、胰臟癌、胃癌等,聲量相對較低,容易遭到忽視,希望透過網路輿情角度,探討癌症議題聲量討論,並結合篩檢、飲食、運動、健康等生活化的話題,提供民眾更精確且易懂的衛教資訊。遇到任何疾病問題,應諮詢專業建議,及早發現問題,盡快接受治療。
根據2020年統計癌症時鐘再快轉1秒,每4分19秒就有1人確診罹癌。大數據公司發布最新《癌症議題網路輿情洞察報告》,觀察到2022年癌症議題的網路聲量較2021年成長81.2%,在癌症種類聲量中,以乳癌的討論度最高,佔17.8%,其次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的11.9%及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的10.3%。在癌症治療中,化學療法的使用非常廣泛,討論聲量也相對較高。抗癌飲食兩大迷思則為「罹癌後吃素食更健康?」及「低、無醣餓死癌細胞?」,特別是網路知識氾濫,面對一堆抗癌飲食讓許多癌友感覺迷惘。
美國莫德納藥廠今天宣布,已開始招募參與後期研究的患者,以評估該藥廠和默沙東集團合作研發的mRNA技術客製化疫苗配合藥物治療皮膚癌的效果。
花蓮慈濟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周紹賓5年前罹患罕見淋巴癌併血癌,治療康復後,淋巴癌卻在今年2月復發,且被醫師認定為最兇惡級,治療存活率僅2%,經慈院以最新免疫細胞療法「CAR-T細胞治療技術」,改造其免疫T細胞基因對抗難纏的癌症B細胞,終於戰勝病魔,身體恢復狀況良好,是全台第9例以該技術治療癌症的患者,也是東部首例。
日本遊戲實況主Akajikou(あかじこう)外型清秀、可愛,曾在知名益智遊戲《Puyo Puyo》取得佳績,未料她的老公20日證實Akajikou因癌症病逝,讓粉絲震驚又不捨。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萬人罹患乳癌,相當於每35分鐘就有一人。根據109年癌症登記統計,國內約有22%乳癌患者屬於「HER2陽性」,即便完成手術等治療,仍有較高的機會復發轉移。而近年針對HER2基因表現較弱的乳癌患者,劃分出「HER2弱陽性」新分類,據估計,約5成患者屬於這一類,可望多一種精準治療選擇。
50多歲的張小姐是乳癌患者,她罹癌後陸續接受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抗賀爾蒙治療,卻深受放療副作用影響,皮膚出現紅疹、痤瘡、又因擔心病情,出現夜間難眠、口乾煩躁等症狀,由於身心不適,她一度想中斷治療,所幸在中醫輔助治療後,副作用逐一改善。
42歲女星彭曉彤2002年因演出《麻辣鮮師》「葉小彤」一角打開知名度,後來成為《戲說台灣》固定班底,沒想到2017年罹患子宮頸癌,熬過10次化療、28次放療,曾跟丈夫交代後事,65歲母親身體也出狀況,腦部、腹部都長巨瘤。
科學家發現一種「寄生」在人類DNA數百萬年的內源性反轉錄病毒(ERV),可能是對抗甚至預防癌症的關鍵。當人體體內癌細胞失控時,原本處於休眠狀態的病毒就會被喚醒,同時幫助免疫系統精準攻擊腫瘤。
知道自己的血型不只在抽血、捐血的時候有用,還可以知道自己可能會有的疾病,胃腸科醫師表示,研究指出,O型血的人較易得胃潰瘍,而A型血的人較其他血型者得胃癌的機率高出20%,而此非因為個性使然,而是因為不同血型的血球與疾病的關係。
宜蘭1名67歲陳姓男子診斷出肝癌第三期,肝腫瘤將近13公分,且侵犯到周遭血管,原本病人與家屬已不抱希望,但羅東博愛醫院肝癌團隊不願放棄,在病人能夠負擔的健保補助方案下,以「經肝動脈灌注化療」搭配標靶藥物進行治療,手術摘除肝腫瘤細胞,讓陳先生的人生出現一道曙光,重拾對生命的熱情。
身為家中經濟支柱的的張先生5年前他37歲時摸到右頸下有腫起的異物,經介紹到台中榮總檢查證實是甲狀腺癌,進而接受手術、原子碘治療,未料近兩年,甲狀腺癌復發,因不想再手術,經醫建議採消融治療,隔天就正常上下班,一個月後腫瘤指數降到驗不到,腫瘤明顯縮小。
肝癌是十大癌症發病率第4,死亡率排第2的癌症,如何防治備受矚目。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國際醫學期刊曾報導,10種天然食物可有效對抗肝癌,包括石榴、大蒜、番茄、葡萄等,他個人最推薦石榴,文獻指出,石榴或石榴汁可以改善肝功能,還可降血脂、血糖、血壓,是一種非常好的抗氧化食材。
「女兒,你一定要幸福喔。」68歲的鄭爸爸,緊握著女兒的手,輕聲給予祝福,溫馨的畫面竟出現在醫院病房,原來是26歲的鄭怡亭,為了一圓罹癌父親的心願,特地穿上婚紗,與先生一起在病房和父親留下珍貴的「全家福」,希望能為爸爸打氣,繼續對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