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財務危機的搜尋結果,共609筆
七大工業國(G7)財金首長會議閉幕,13日發表聯合公報,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示警,矢言對抗高通膨,並達成年底前啟動供應鏈多元化新計畫的共識,但未提及美債危機和中國經濟脅迫。不過,日本財務大臣透露,與會官員有針對美債危機進行討論。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審查鏡電視變更董監與上架有線電視案,國民黨立委堵在主委陳耀祥的辦公室外進行阻擋,行政院譴責稱NCC是獨立機關,國會不應介入干預。這話真印證了那句俗話:「指責別人時,1隻指頭指別人,4隻指頭指自己」。民進黨自己踐踏NCC的獨立地位,把NCC變成迫害言論自由的打手,當在野黨抗議時,竟還有臉說應尊重獨立機關,真是可恥至極!
地區性銀行業者PacWest領跌下,大型銀行例如摩根大通跌1.4%,富國銀行也跌4.25%。市場憂心美國金融體系再度發生危機,故美股3大指數全面下挫。
吳佩慈當年以「九頭身美女」頭銜出道,不過她在2014年為了富商紀曉波全面暫停事業,之後為他陸續生下2子2女後,便幾乎從演藝圈銷聲匿跡,鮮少在社群平台分享近況的她,近來罕見發出多則返台後與好友相聚的照片,接著開心表示:「我好久沒笑得那麼誇張了」。
上個月爆發的美國銀行危機驚險過關,短短3天內史上規模第二及第三大銀行宣布倒閉,另外兩家銀行也在幾天內被安排接管;但監理單位宣布存款戶的存款得以全額保障,美國金融體系的穩定也因此得以維持。
危老時程容積獎勵將在5月降至2%,並在2025年落日,內政部針對缺工問題擬增加預鑄工法獎勵,依據預鑄占比給予不同容獎。不過業界人士直言,現在原物料成本仍位居高檔,加上危老整建案量多不大,能用得起預鑄工法的個案有限,期待能擴大規模獎勵因應。
近幾十年來,中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主要政府債權人。《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中國正與其他主要債權人談判一項折衷方案,這可能有助於打破為陷入困境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數以十億計美元債務減免談判的僵局。
國安基金將在13日召開第一季例會,本次會議聚焦兩大重點,一是是否續留場內還是退場,二是至第一季底的財報內容。由於共軍繞台的地緣政治風險等變數,恐危及市場表現,國安基金是否持續護盤甚受關注且機率偏高,至於第一季投資績效很有機會轉為正數。
美國聯準會暴力式升息的負面衝擊與外溢效應逐漸顯現,矽谷銀行(SVB)倒閉後,瑞士信貸又傳出財務危機,因而被瑞銀收購,接著德意志銀行因信用違約交換(CDS)價格飆升而引爆信用風險,讓投資人與存戶憂心忡忡,短期金融市場顯得動盪不安,若因而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勢必加深全球經濟進一步衰退的疑慮。
當2008年金融海嘯快被市場遺忘,雷曼兄弟只是昔日落難首榜的歷史堆疊名稱時,竟於2023年3月8日,一向與高科技產業共存共榮的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突然爆發嚴重流動性危機,引發銀行擠兌,48小時內宣布倒閉,由第一公民銀行於3月27日宣布同意收購。另有兩家與加密貨幣有關的銀行Silvergate、Signature Bank,先後在3月關閉。至於歐洲,一向以中立國廣納各國財富的瑞士也進入了危機地帶,有上百年歷史的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倒閉,在政府斡旋下3月20日由瑞士銀行勉強收購。目前尚有若干國家與銀行在警戒狀態,市場冷熱交加。
紀錄片《金錢與我》一共6集,每集20多分鐘。在每一集裡都會出現一個身處經濟窘境的主人公,節目組特邀個人理財專家凱特琳娜‧德弗里克斯和辛妮德‧萊恩對他們進行個人財務梳理,分析主人公的日常性消費是如何一步步將他們推向困境,並且對他們的生活提出建設性改變的指導意見。另一位是消費心理學行為學專家彼得‧盧恩,他會用實驗方法,說出消費心理背後那些大眾並不瞭解的動因。
2月份在全球投資氣氛好轉,股債皆揚下,帶動國內投信基金總規模攀升,根據投信投顧公會2月底統計資料,2月投信基金總規模增加近790億,總規模上升至5.13兆,較1月份成長1.56%,其中,台新投信2月總規模較上月增加8.44%,成長幅度第一。
疫情帶來許多改變,許多影響正在浮現。富蘭克林投顧分析,疫情雖已逐漸遠去,但全球勞動人口並未因此告別疫後時代所帶來的高通膨、經濟趨緩及升息等後遺症,在財務、精神或生活等層面都備感壓力,特別是因財務狀況窘迫而干擾退休計畫,建議現階段不妨立即從三個步驟扎實做起,重拾穩健理財的腳步。
上月歐美銀行接連爆發財務危機,從美國的中型銀行如矽谷銀行(SVB)、第一共和銀行(FRC)等開始引爆,再到歐洲的大型金融集團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市場波動錯綜複雜,風險擴散貌似一觸即發,不過,歐美監管機構反應迅速,已大幅降低了危機溢出的風險。如果持續處理得當,風波可能接近尾聲,而非另一危機的先兆。
最近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瑞士最大銀行之一的瑞士信貸發生擠兌,由同業瑞士銀行(UBS)以32億美元併購,暫時解決了金融危機,但反映出歐美金融機構風險控管不當等諸多問題。
從美國矽谷銀行開啟銀行業危機的第一槍,歐洲金融業也跟著警鈴大作,瑞士政府為避免瑞士信貸財務危機擴大,迅速促成瑞銀與瑞信合併,並在合併條款中,將瑞信發行總計160億瑞士法郎的AT1債券全數減記,即使美、瑞政府積極出手救援,市場信心仍遭重創。
美國銀行危機導致市場緊張氛圍激增,新興亞股遭美股拖累,除南韓平盤外,其餘新興亞股均全面走跌。法人指出,台股已逐漸消化歐美金融機構財務危機的消息,但市場不確定性仍多,面對高檔震盪,建議定期定額方式介入。
美國聯準會(Fed)最新一輪利率決策即將出爐,內外資機構法人先前擬定不升息、升息1碼、升息2碼等三種狀況,提供旗下客戶最新操作參考依據,後續市場注意力將轉向金融股是否安度風波,以及企業財報基本面。
2月全球投資氣氛好轉,股債皆揚下,帶動國內投信基金總規模攀升,根據投信投顧公會最新統計,2月投信基金總規模增加近790億元,總規模上升至5.13兆元,較1月成長1.56%。
近日海外金融機構動盪,其中瑞士最大銀行瑞銀集團,最終以30億瑞士法郎,收購陷入財務危機的瑞士信貸銀行。香港特首李家超今早強調,香港金融及銀行體系穩健,流動性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