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貨幣緊縮的搜尋結果,共79筆
英國財經媒體詳述了美聯儲(FED)逆回購協議(Reverse Repurchase Agreement)對銀行系統的負面影響,由於疫情期間大量的量化寬鬆(QE, 即印鈔票)和監管調整,銀行充斥了大量現金。隨著逆回購設施和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fund, MMF)等類似的影子銀行(Shadow Bank)轉移資金,美國銀行裡的存款正面臨流失風險。又因,美聯儲一直對這類影子銀行抱持懷疑態度,擔心它們會削弱銀行。因此,目前銀行系統正面臨存款流失的風險,疊床架屋的結構搖搖欲墜,尤其是對於美國的小型和中型銀行來說,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想當韭菜就需要好好讀一讀。
美國通貨膨脹預計仍持續升溫,2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了6%,進一步複雜化了美聯儲(FED)的未來的路線,因為美聯儲正在應對3家銀行接連倒閉所帶來的衝擊,以及更廣泛的金融穩定問題。許多專家分析認為,去年激進的升息幅度,也是造成矽谷銀行(SVB)倒閉的原因之一。
美國監管機關接管倒閉的矽谷銀行(SVB)與標誌銀行,消息震撼市場,投資人預料聯準會(Fed)將因此放緩貨幣緊縮腳步,使美元周一(13日)聞訊重貶。
相對於美國聯準會(Fed)官員再度放鷹,英國與歐元區央行官員卻擔憂,若按去年激進升息速度前進,貨幣政策恐將出現過度緊縮風險。
相對於美國聯準會官員再度放鷹,聲稱下次決策會議應重返大幅升息路徑,英歐央行官員卻擔憂,若按去年激進升息速度前進,貨幣政策恐將出現過度緊縮風險。
韓國央行周五(13日)一如市場預期宣布利率調高1碼(25個基點)至3.5%,並認為今年經濟成長可能遜於原先預估。儘管韓央行保留再度升息的可能性,但該國公債殖利率聞訊重挫,反映市場對於為期一年半的升息周期接近尾聲的看法。
韓國央行周五(13日)一如市場預期宣布利率調高1碼(25個基點)至3.5%,並認為今年經濟成長可能遜於原先預估。儘管韓央行保留再度升息的可能性,但該國公債殖利率聞訊重挫,反映市場對於為期一年半的升息周期接近尾聲的看法。
副總統賴清德今天出席「天下經濟論壇」指出,今年全球經濟將面臨貨幣緊縮、中國經濟下行、全球產業鏈重組、能源轉型進入過渡期等「四大挑戰」,政府將繼續採取溫和的貨幣緊縮政策,穩定匯率、物價政策,讓企業不至於「內外交迫」,相關部會也將採取各項措施,把通膨壓在2%以下。
央行今年貨幣政策「緊縮到年底」,連續四季升息及二季升準,但為維持市場充裕的流動性,減發定存單調節,統計至10月底未到期定存單餘額降至8.15兆元,累計釋出逾1.17兆元資金,但11月隨外資回頭及12月「緊縮轉溫和」,反向加發定存單收回資金,餘額增至逾8.31兆元,即累計收回1,600億元先前釋出的資金。
各國央行因應快速的通膨上漲,啟動了40年來最猛烈的升息行動,意圖讓美國經濟降溫,扭轉民眾的通膨預期,把凌厲的通膨壓抑下來。例如,在短短的九個月內,美國聯準會已經把利率從零調升到3.75%,而且宣告在通膨被控制的跡象出現前,升息的速度及力道不會放緩。
主計總處預測明年GDP「不保3」,立委關心歐美停滯性通膨,將衝擊我出口,經濟部長王美花直言:「明年出口不會比今年高」,認為能維持今年水準就不錯。受衝擊產業則主要是消費性電子產業,像是手機、筆電、面板等相關供應鏈。
各國家央行加大了對抗持續通膨的力度,科法斯表示,最近幾個月,成熟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都面臨著持續增高日益嚴峻通膨困境。然各主要央行採取激進的貨幣政策關鍵利率提至過去十年來的最高水準,如果貨幣和金融政策繼續以當前速度收緊,將威脅全球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
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走勢引發關注。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研判人民幣明年很大機率面臨3個階段,最嚴重時會在美國聯準會(Fed)的貨幣緊縮下,對大陸帶來金融甚至實體的雙重衝擊。但也強調人民幣匯率明年具體是漲是跌,不取決於美元強弱、也不取決於中美利差,最終關鍵仍回歸到大陸自身的經濟基本面。
通膨惡潮席捲全球,主要經濟體大舉升息掀全球經濟動盪,聯合國示警美國聯準會(Fed)和其他央行等收緊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使開發中國家陷入停滯性通膨及衰退等嚴重後果。
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經下跌超過11%。路透引述4位知情人士表示,為了加大力度阻止人民幣貶值,中國中央銀行要求各大國有銀行海外分支機構準備在離岸市場大規模出售美元。
自聯準會於今年3月啟動升息循環以來,美元之外,歐、美、亞等多數國家貨幣幾乎就像自由落體,受到美國這個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貨幣緊縮」的引力牽引,對美元匯率的走勢一路下墜。
為對抗通膨,歐洲中央銀行(ECB)8日宣布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升息,將基準利率調高3碼(1碼是0.25個百分點),基準存款利率從0%調升至0.75%。而日前剛公布的8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8.3%,高於市場預期,顯示通膨率依然居高不下,聯準會(Fed)不僅下周例會將至少再升息3碼,激進升息策略可能會延續到2023年。今年以來,美、英等央行已多次升息,長期維持極低利率的歐洲央行(ECB)也開始升息,結束負利率政策,且在美國、英國、歐元區高通膨壓力仍將持續一段時間的前提下,未來貨幣緊縮力道不排除再加大。
台股秋節連假前紅盤作收,仍壟罩貨幣緊縮「鷹」霾,導致周線連三黑,回吐前一波反彈漲幅,若以基金報酬表現來看,據統計,近一周台股基金各類型平均跌幅介於4-5%,僅平衡型相對抗跌。
美國聯準會(Fed)「極鷹派」的貨幣緊縮方向,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衝擊受各界高度關注。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瑞穗綜研首席經濟學家太田智之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美國處於「工資通膨螺旋向上」的邊緣,推高了服務業價格,但更應注意的是,真正的升息效應才要開始。
韓國央行總裁李昌鏞28日表示,韓國央行必須繼續升息,直到通膨率下降,而且韓國可能不會比美國聯準會(Fed)更早結束貨幣緊縮,此番言論消除市場臆測,認為韓國可能是最先停止升息的央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