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貿易署的搜尋結果,共28筆
臺日經貿交流活動有史以來規格最高、臺灣形象系列展本年度壓軸大戲「2023日本臺灣形象展」,在經濟部長王美花及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領銜下,率領國際貿易署及外貿協會辦理團隊於11月9日首度登陸日本,在東京市中心東京都廳旁的新宿住友大樓三角廣場盛大登場。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26日表示,海馬、石珊瑚、部分軟珊瑚是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管制物種,但過去並未針對活體單獨號列,導致難以掌握進出口數量,經該署協調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獲其同意,這些活體商品將自11月1日起採用專屬貨品分類號列。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稱政府不敢斷《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經濟部貿易署今(22)日指出,蔡英文總統領導的政府一貫主張維持現狀,不冒進也維持穩健,但同時持續協助產業全球布局、分散風險。特別在兩岸貿易上,出口商品結構可看出,兩岸貿易由依賴轉為互惠互利,近半數出口商品為我國在全球領先的積體電路,約九成是銷往全球的中間財商品,甚至對中出口占整體比重也由超過四成下降今年1-9月的35.3%。
聽起來像科幻小說情節,但自動駕駛車可能快來到我們家附近的街道了。美國加州政府去年同意Google母公司Alphabet擁有的Waymo,及通用(GM)汽車旗下的Cruise上百輛自動駕駛計程車在舊金山試營運,除了美國外,中國及韓國也各有自駕計程車在路上奔馳。
美國依301條款對大陸製工具機採取25%額外關稅,財政部關務署17日表示,為防杜大陸工具機藉由台灣轉運以避稅,維護工具機產業整體利益及貿易秩序,台灣工具機輸美時應檢附以台灣為原產地的原產地證明書正本。
媒體報導網紅「館長」在直播時批評,蔡政府八年新南向沒有做出成績。對此,經濟部貿易署11日澄清,2016年6月啟動新南向政策,七年來,我國新南向國家貿易總額,從2016年的960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1,800億美元,增長了88%,不僅創下歷史新高,更遠高於同一時期台灣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增長。
中國商務部今天公告,對台灣貿易壁壘調查延長3個月,延至2024年1月12日止;經濟部對此表示,將秉持開放態度,願意與中方在WTO架構下協商與處理;政府也會作為產業後盾,協助業者因應各種發展情況。
大陸商務部112年4月發布對台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今(9)日公告以「本案情況複雜」為由,決定調查期限延長3個月,至113年1月12月止。對此,經濟部表示,我方一向秉持開放態度,願意與中方在WTO架構下協商與處理。
經濟部昨正式改組,未來共有10個三級機關,其中5個署由局升格而來。產業發展署昨率先舉行揭牌儀式,未來業務重點鎖定「半導體產業鏈強化」,要把「設備製造在地化」拉到5成,「關鍵材料自主化」比例一舉拉至6成。
經濟部本月26日將改組掛牌,5個局處正式升格為署,但預算、員額變動甚少,面對淨零低碳電力需求、地緣產業出口轉型,立委跟學者都不看好,認為現在綠電建置落後、產業轉型績效少,換了新瓶也是裝舊酒,直批升格是「換湯不換藥」。
經濟部組改將於26日掛牌,據悉,相關人事布局,行政院已核定,未來將新設商業發展署、產業發展署、國際貿易署、能源署、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等5個署,署長均由改制前的主管升任。受矚的是,工業局現任副局長楊志清將轉任經濟部主祕,而現任主祕陳怡鈴則接掌標準局局長。
經濟部組改後,一次把5個局司處升格為署,當時宣示有助推動產業轉型、經貿格局多元化。但是近年功能遭弱化的工業局、貿易局,即使地位提升為產業發展署、國際貿易署,仍遭學者與媒體訕笑,無法期待甚麼,恐也無助提升產業轉型出口。
立法院會16日三讀修正通過《交通部組織法》及《經濟部組織法》,其中,原本規畫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國際貿易署、能源署和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和交通部觀光署等新增設4個三級機關首長,採常務及政務雙軌制,但在遭在野黨批評破壞文官體制,現僅保留觀光署可採政務任用。
立法院11日三讀通過「行政院組織法條文修正草案」,農委會升格「農業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改為「環境部」並增改下屬組織為本此組改的兩大重點,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等單位也同時進行調整。
香港政府工業貿易署署長盧世雄21日在出席一個線上研討會時表示,香港已在今年1月中旬正式提交了香港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申請,約18個月後加入。
經濟部改制為經濟及能源部是當年行政院啟動組改的一大亮點,惟行政院原規劃水利署併入環境資源部卻遭民進黨農業縣立委強烈反對,致經濟部組改卡關,而水利署未來動向更牽動經濟部三級機關「署」落誰家,尤其是商業司能否升格為「商業服務署」。
美國宣布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包括獨立關稅區、商品最惠國、港幣與美元自由兌換等,原本香港在高度自治下享有與大陸不同的優惠政策豁免,可能受到影響。首當其衝是美港貿易關係,香港一旦失去獨立關稅區與商品最惠國的美國保護傘,在對美出口比重中高達9成9的轉口貿易可能拱手讓人。不過,更需要擔心的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否生變。
「港版國安法」立法在即,只要美方高調宣布將祭出強烈制裁,中方旋即重申,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立法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將採取必要措施予以反制。香港議題自去年在中美關係中發酵,市場無不擔憂一旦香港獨立關稅區的特殊地位被取消,不再享有優惠關稅待遇,金融市場發展也可能大幅受限。香港的貿易與國際金融地位將受重創。
G20大阪峰會有重大進展,美國總統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9日舉行會談後,中美雙方同意貿易戰休兵並且重啟磋商,承諾不再互加新關稅,川普也表示,只要不涉及國安問題,美國廠商能繼續供應產品給華為。不過紐約時報分析,美中兩國暫時貿易休兵的協議內容並不明確,將更為鞏固全球經濟秩序重組的趨勢,中國大陸數十年來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恐持續受到破壞。
美國按計劃對中國產品徵收額外25%的關稅,清單涵蓋1300多個品項,總值500億美元的產品。中國亦隨即推出針對美國進口產品的500億美元反制措施。雖然其後白宮經濟顧問表示關稅措施仍處於建議階段,為談判解決問題留有一定空間,曾令市場憂慮情緒降溫。但川普於香港時間周五早上又突然要求美國貿易署官員考慮對額外1000億美元中國貨品徵稅,貿易戰疑慮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