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貿易的搜尋結果,共24,236筆
據大陸商務部官網消息,今天(12月10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北京會見來訪的沙烏地阿拉伯投資大臣法利赫。雙方重點就落實兩國領導人共識、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等交換意見。
正值耶誕節前夕,全球兩大貿易走廊巴拿馬與蘇伊士運河卻同時受阻,使得全球供應鏈再度面臨危機。巴拿馬運河由於乾旱嚴重、水位降低,被迫限制每日通行船隻數量。至於蘇伊士運河則因受到色列與哈瑪斯衝突加劇,導致通行船隻安全受到威脅。
加勒比海國家巴貝多總理莫特里(Mia Mottley)本週三(6)要求英國支付4.9兆美元(約新台幣153兆)賠償金以彌補大西洋奴隸貿易、以及殖民掠奪長達150年所造成的傷害,她也敦促全球遭受西方長達400年奴隸貿易影響的國家展開賠償談判,而根據英國媒體報導後續追蹤,並引述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去年4月時的公開聲明,英國不會賠償任何與過往歷史有關的議題。
過去一年,「高通膨」是全球經濟的主旋律;然而,隨著歐美央行升息循環告一段落,這場持續近2年的抗通膨之戰,似乎也到了收尾階段。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7日在阿斯本安全論壇被問及《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進展時表示,美國和台灣正以今年稍早達成的協定為基礎,談判新的貿易協定,並且正在取得「出色進展」。但她也強調,美國當前不會跟任何國家達成以前所謂的「傳統自由貿易協定」。
一份我國政府和美國貿易代表署去年4月進行「印太經濟架構」(IPEF)視訊會議的密件日前被在野黨公布,顯示時任駐美代表的蕭美琴早知我國未被列入IPEF的成員名單;但蕭代表並未據理力爭,只用婉轉語氣詢問美方:「台灣內部將認為開放萊豬與福食付出政治代價仍無法獲邀,顯示美國不支持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被在野黨指為「卑躬屈膝、曲意奉承」,並諷刺蕭美琴被人設為「戰貓」,其實不過是美國的「寵喵」。
一份我國政府和美國貿易代表署去年4月進行「印太經濟架構」(IPEF)視訊會議的密件日前被在野黨公布,顯示時任駐美代表的蕭美琴早知我國未被列入IPEF的成員名單;但蕭代表並未據理力爭,只用婉轉語氣詢問美方:「台灣內部將認為開放萊豬與福食付出政治代價仍無法獲邀,顯示美國不支持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被在野黨指為「卑躬屈膝、曲意奉承」,並諷刺蕭美琴被人設為「戰貓」,其實不過是美國的「寵喵」。
根據思科(Cisco)發布的「人工智慧準備度指數」調查顯示,2023年雖然有97%的台灣企業組織已經或正在制定AI策略,但僅19%台灣企業已做好充分的準備。由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委託外貿協會營運的台灣經貿網是國內國家級最大B2B跨境電商平台,已積極掌握AI趨勢,運用多元AI科技應用工具,帶領企業借助AI工具乘風而起,更快速、有效率的開發數位貿易。
從大陸海關總署7日公布進出口統計顯示,中國與俄羅斯的雙邊貿易額在今年1月至11月期間已達到2182億美元,已超過去年全年貿易額,除創下兩國貿易紀錄外,也提前一年實現兩國在2019年設定的2000億美元目標。
大陸商務部部長助理唐文弘8日表示,「上海自貿區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主要有三方面的新突破,包括以更高水準壓力測試推進制度型開放、以更大力度先行先試推動深層次改革,以及以更廣領域試驗探索助力高品質發展。
中歐峰會7日在北京舉行,這是雙邊領導人暌違4年再度以面對面形式會談。
習拜會後中美關係暫時獲得緩解,但正在北京舉的中歐峰會卻呈現令人意外的情景。歐盟官員對媒體表示,歐盟領導人將對中國領導人提出警告,除非中國採取行動應對經濟摩擦,同時限制向俄羅斯出口用於烏克蘭戰爭的商品,否則歐盟準備對中國實施新的制裁和貿易懲罰措施。
大陸財聯社7日報導,中國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表示,今年10月4日,歐盟執委會在沒有歐盟產業申請的情況下,自行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缺乏充分證據,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不僅中方強烈反對,也被眾多歐盟成員國和歐盟產業所質疑,認為保護主義措施只會適得其反。
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7日表示,今年10月4日,歐盟委員會在沒有歐盟產業申請的情況下自行對大陸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此次啟動調查缺乏充分證據,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不僅中方強烈反對,也被眾多歐盟成員國和歐盟產業所質疑,認為保護主義措施只會適得其反。
國民黨立委參選人徐巧芯昨公布IPEF相關進程政府機密文件,賴清德競選總部發言人趙怡翔今表示,徐巧芯所謂的爆料只有進一步彰顯中國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打壓,包括馬英九前總統當時盼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也面臨類似阻力,公布政府機密文件無法改善台灣當前的國際處境,只會加深民眾對徐巧芯接觸機密資訊的疑慮。
近期中國大陸多項農業政策,除透露北京有意擴大耕地、加強農業生產,同時也開始朝非洲、東南亞及拉丁美洲多元化經營其農產品的進口需求,這是否意味大陸的糧食安全政策發生根本改變?專家分析,短期內北京難達成自給自足的目標,而大陸民眾任何一點飲食習慣的改變,都將形塑全球的貿易局勢。
中歐峰會7日在北京登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等人會談。值此歐盟尋求對中國「去風險」之際,馮德萊恩會前表示,不會容忍歐中貿易失衡,將透過談判解決問題。
第24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7日在北京開幕。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警告,歐盟成員國不會一直容忍與中國日益加劇的貿易不平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中國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德國經濟研究所建議,歐盟應與非洲國家攜手抗衡中國補貼。大陸發改委則向歐企喊話,堅定不移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
台灣與美國6月簽署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二階談判聚焦農業、勞動與環境3大議題。行政院政務委員、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接受外媒彭博專訪時說,希望將台灣與美國間的初步協議,擴大成一項更接近自由貿易協定的協議,盼工作層級的談判能走得遠,並由雙方政府簽署。不過他也透露台灣遠洋捕魚船隊雇用3.5萬名外籍漁工,勞動條件恐成雙方談判障礙。
國內九大工商團體日前邀請三黨總統參選人針對攸關台灣未來經濟發展議題座談,兩岸議題不意外的是企業界最關切的核心議題。國民黨、民眾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與柯文哲,都表示應在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前提下,重啟ECFA談判,且貨貿先於服貿。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則抨擊,認為重啟服貿協定不但是走回靠向中國的老路,且會造成大量大陸人士來台開業工作,衝擊台灣勞工;民進黨官網甚至貼出一篇題為「重啟服貿就是跟中國站在一起、衝康台灣年輕人」的文章,企圖拉攏青年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