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資本流出的搜尋結果,共83筆
人民幣經歷了1月的強勢升值後,2月隨著美元指數連續走高,貶值壓力轉趨沉重,2月至今兌美元的累計跌幅已逾2%。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價、離岸價22日盤中先後跌破6.9元關口,再創逾一個月新低。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發表最新報告指出,全球等待大陸遊客回歸之際,資本外流問題可能再度浮現。
據消息人士透露,日本央行(BOJ)在周三進行了一次利率審查,似乎為干預匯市做出準備。同時稍早,數名日本官員也喊話,警告日圓近期的快速貶值。
韓國財長秋慶鎬(Choo Kyung-ho)受訪時表示,資本外流不是利率落差等單一經濟因素造成,投資人也會評估經濟強度等其他因素,而目前韓國經濟仍在復甦道路上,因此他並不擔心會出現重大資本外流。
大陸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16日表示,大陸物價水準遠低於美歐等主要經濟體,繼續對全球物價發揮重要「穩定器」作用,展望今年後期,大陸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並能完成全年約3%的預期目標,同時PPI(生產者物價指數)漲幅有望進一步回落。
美國5日凌晨公布最新利率決議,將基準利率上調2碼(0.5個百分點),來到0.75%至1.00%區間。香港也跟隨同步升息2碼基本利率上調至1.25%。觀察美國此舉對大陸經濟、外匯股市等可能影響,大陸知名經濟學家張奧平說,從短期來看,大陸的寬鬆貨幣周期與美國緊縮貨幣周期,將使中美政策利差明顯收窄甚至出現倒掛,資本面臨較大的流出壓力,這將會影響大陸貨幣政策的主動性。
由於全球通膨居高不下和中國大陸供應鏈受阻,台灣經濟正面臨更多阻力。儘管經濟基本面仍有利於成長,但外部環境惡化可能會增加資本外流風險,並對企業利潤造成影響。
金融市場不確定性猶存,但景氣復甦態勢延續,特別股具備主要發行產業基本面佳、收益優勢、評價具吸引力等三大優勢,股債特性兼具,續獲市場青睞,指數維持穩健上揚,近一月全球特別股指數上漲2.91%,過去一年表現也是收益資產中相對突出資產類型,累積漲幅超過7%,特別股基金近一個月全數正報酬,表現不俗,續為穩健投資首選。
為提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上海將先行先試人民幣可自由使用,中國人民銀行20日表示,將支持臨港片區探索資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兌換,進一步便利企業貿易投資資金的進出。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2日公布的審批情況表顯示,截至當日,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額度達到1,473.19億美元,較上一次(5月31日)新增後的1,370.19億美元再增加103億美元。在近期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監管層或有意加快資本流出。
中國人民銀行新科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目前宏觀政策「不急轉彎」,預期未來五年大陸GDP平均增速將保持在5%~5.5%之間。但他也強調需關注美國聯準會政策的邊際調整,或將影響大陸資本由流入轉為流出。
MSCI第一季季度調整,台灣成分股在新興市場部分新增一檔、刪除一檔,預計於2月26日收盤後生效。金管會證期局17日指出,此次調整預估對台股的影響為流出約2.36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65億元(匯率27.58元),占外資持有市值僅約0.02%,影響甚微。
大陸國家外管局7日公布最新統計,大陸9月份外匯存底規模較上月減少220億美元,降至3兆1,426億美元,降幅0.7%,結束五連漲。外管局稱,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影響,讓9月外匯存底有所下降。
一份最新報告指出,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的市占率正在上升,根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報告顯示,2月人民幣國際支付市占率由1月的1.65%大幅升至2.11%,創半年新高,人民幣國際支付排名也升至全球第五。
華爾街見聞19日報導,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表示,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有助於中國從根源上降低金融風險,穩定匯率,減少資本流出壓力,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較大進展,但人民幣國際地位與其他SDR籃子貨幣相比仍需進一步提升。
時隔兩年,人民幣兌美元再度遊走在破7邊緣。這一次,中國企業和個人對人民幣的未來走勢都多了幾分淡定。
10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續貶,正影響著海外投資機構配置人民幣債券的熱情。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債登)近日公布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境外投資者在中債登的債券託管量為1兆4425.52億(人民幣,下同)相較9月僅增加2.53億元,創下過去20個月以來的單月增加額最低值。
日本7月出口成長遜於市場預期,尤其對美國出口連續2個月衰退,日車外銷美國大幅縮減,顯示全球貿易摩擦已衝擊日本產品的海外需求。
大陸最近20年針對國際資本移動管理所作出量變與質變的政策變化球,讓國際經濟社會大為驚豔。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金主國家,歷經3個階段的演進。
近期加薪與否議題延燒,立委管碧玲直言,企業不願與員工共享獲利是低薪原因之一。根據「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近5年來,台灣每年以上兆元資金規模流出,直接投資損失額達3千多億元,預估今年資本流出將創6年次高。她憂慮地說,要去思考產業賺錢後,流出投資房地產等,而非回饋勞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