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資訊關稅談判的搜尋結果,共08筆
拜登上台後,即開始審視美國對中政策,定下了「長期戰略競爭」的基調,強調對中戰略競爭須有邊界、受管控,避免引發災難,但是以「應對中國挑戰」作為美國調整對外政策的啟動器,中國成為美國與之合作(例如氣候變遷)、競爭(例如技術與價值觀競爭)與對抗(例如軍事威懾)的「理想敵人」。
立法院院會今天二讀通過「資訊科技協定擴大核可關稅減讓表」,這次擴大談判共包含201項產品,對資訊科技業出口有重大經貿利益,進出口關稅淨利益預估約8.2億美元。
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陳克明表示,依新一輪擴大資訊科技協定(ITA 2) 談判結果,各國完成國內法定程序後7月1日施行,現有 6~7國完成,但美國、中國尚未完成。
世貿組織(WTO)第10屆部長會議本月中旬在肯亞舉行,經濟部長鄧振中將率團參加。經濟部昨(9)日表示,資訊科技協定擴大談判(ITA 2)料在此次會議完成談判,我出口可年省關稅8.2億美元。
根據彭博社報導,對台灣高科技業影響甚大、攸關1兆美元(約合新台幣31兆元)的全球資訊產品關稅免稅的資訊科技協定談判,在南韓要求中國取消對平板電腦顯示器的關稅而功虧一簣。
彭博報導,價值1兆美元的全球資訊產品關稅協定談判,由於南韓要求中國大陸取消對平板電腦顯示器的關稅而功虧一簣。這項協定是為了消除資訊科技產品的關稅。
白宮11日宣布,美國與中國大陸就降低資訊科技(IT)貿易關稅,已「達成諒解」。
自2008年停頓至今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日昨展開復談,雙方共同發布2項共同原則,建立2個工作小組,並確認將就資訊科技協定(ITA)談判擴及國際服務業協定談判,強化雙方合作。但是對於美方關切的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議題,以及我方要求美協助我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等議題,則未獲得實質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