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質幹細胞的搜尋結果,共320筆
瞄準再生醫療商機,永昕(4726)1日宣布細胞治療先導工廠動工。該廠坐落竹北生醫園區第二生技大樓內,第一階段以先導工廠模式建置50公升規模的異體細胞治療PIC/S GMP工廠,預計2024年完工,以提供異體細胞治療一站式開發暨生產服務。
中信證券積極協助台灣的生技醫療企業加入資本市場,輔導細胞治療技術開發業者通用幹細胞-新(7607),於5月25日登錄興櫃戰略新板交易,為國內首檔採無面額發行公司,登錄價為40元。
再生醫療雙法過關拚最後一哩路,未來細胞新藥完成二期臨床後,將獲得五年暫時許可;向榮生技(6794)總經理洪懿珮表示,旗下治療膝骨關節炎異體細胞新藥三期臨床,7月啟動收案,而慢性腎臟病新藥二期臨床,則規劃7月解盲,都有機會搶攻雙法商機,並啟動授權。
商訊文化即將出版《跨世紀黑科技-神奇植物幹細胞》一書,作者蔣三寶是台灣第一位幹細胞研究專業學者及公開演講先驅,30年健康專業研究、觀念推廣,超越現今人類科技知識的黑科技,引領風騷,探究發現植物幹細胞的奇妙功效,除了預防疾病和養生之外,最重要的是心理情緒,本書值得大眾讀者細細品味,感受身、心、靈健康的美好。
健康商機發酵,訊聯(1784)、創源(4160)細胞精準醫療布局漸收成效,首季獲利聯袂報喜,激勵4日股價強勢漲停表態。訊聯第一季營收2.58億元、年增12.16%,營業利益0.26億元,淨利0.23億元,EPS為0.49元,較去年同期的0.1元翻倍躍進。創源第一季營收1.35億元,營業利益451萬元,淨利750萬元,EPS為0.31元。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大部分再生能力的治療效果,在於它們所釋放出外泌體的效果。長庚醫院與美國史丹福工學院教授合作,以人類蛋白的重複氨基酸序列為基礎,設計出非從傳統動物體中產生的「類彈性蛋白」,不但能成功培養好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還發展出分離外泌小體的技術,更容易取得幹細胞所衍生的外泌小體,打造出更安全、排斥更少的再生醫療。研究成果已在去年12月刊登於國際期刊《生醫材料(Biomaterials)》。
尖端醫(4186)董事長蘇文龍表示,受惠衛福部特管辦法,合作醫院委託製備細胞製劑,加上旗下蛋白質藥物TAT-HoxB4技轉和迅生命科學簽約金的認列,去年營收3.18億元、年增30.77%;營業利益7,612仟元,EPS為0.04元,由虧轉盈。
富邦金(2881)旗下富邦證券輔導的公司本周有國璽幹細胞(6704)及兆聯實業(6944)興櫃掛牌。
動物治療新里程!國內獸醫師與訊聯生技全台首例使用再生醫療當紅的材料外泌體(Exosome)加間質幹細胞治療馬匹肌腱韌帶損傷,不到兩週即看到韌帶開始修復;此外,在伴侶動物與大型動物的慢性腎臟病與骨關節炎等適應症治療上也取得亮眼成果,引領台灣生技業革命性的大突破。
再生雙法上周完成初審,爭議較大的《再生醫療法》中,第16條細胞提供者的條件仍保留,需待朝野協商決定。有學者認為,細胞、組織的提供者應限自用,以免日後出現細胞買賣、沒有意思能力的未成年人不斷成為細胞提供者的倫理爭議。生技業者則認為,自體細胞治療有其限制,病患會來不及等上2、3個月,病情就惡化、死亡,隨取隨用、成本低的異體細胞治療,才是未來的趨勢。
再生醫療因其強化身體免疫能力、逆轉疾病乃至老化的潛力,被譽為21世紀的先進醫療技術。再生醫療雙法已完成一讀,並已進入立院審議階段,各界期待能為我國建立另一個護國的產業生態系。然而,再生醫療涉及細胞製造及基因轉殖等複雜技術,過程把關若不嚴謹可能產生難解的醫療糾紛。考慮到國際上曾發生過的血淋淋教訓,我們主張基於病人安全理由,《再生醫療法》第11條再生醫療之製備應比照國際標準,符合西藥藥品優良製造規範PIC/S GMP及優良運銷規範GDP,不能有例外。
長聖(6712)旗下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UMSC01)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DA)與TFDA同意治療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以Phase I/IIa進行新藥臨床試驗外,近日宣布以UMSC01治療急性心肌梗塞之一期臨床試驗結果,具有良好安全性及療效可期,已通過US FDA人體臨床試驗(IND)30天審核期及衛福部核准進行Phase IIa臨床試驗的驗證藥效(proof of concept)的研發階段。
曾是棒球明日之星,因車禍被判定下半身全癱的覃頎恩,歷經8個月治療與復健,目前已可自行運用輔具穩健走路。光田醫院院長陳子勇22日指出,過去被判定癱瘓脊損的患者,除依靠輪椅,再無醫療介入可能,隨著再生醫學發展,造福更多脊髓損傷患者,帶來曙光。
曾是棒球明日之星,因車禍被判定下半身全癱的覃頎恩,歷經8個月治療與復健,可自行運用輔具穩健走路。光田醫院22日舉行記者會,分享脊髓損傷患者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成果;院長陳子勇說,過去被判定癱瘓脊損患者,除依靠輪椅再無醫療介入的可能,隨再生醫學發展造福更多脊髓損傷患者,為醫學進展帶來曙光。
許多不同種類的細胞都會分泌一些奈米級膜狀粒子,統稱為: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作為細胞間訊息溝通的重要角色,依照大小與生成途徑的不同,可分為外泌體(30-150奈米)、微囊泡(100-1,000奈米)、細胞凋亡體(1000-5,000奈米)等,其內含物質因細胞種類而有差異,包含蛋白質、核酸、脂質等。細胞外囊泡因為具有多種不同傳遞與調節生理機制的功能,其中外泌體被認為可作為藥物傳遞的關鍵載體、疾病檢測的非侵入性檢體來源、以及了解各類疾病,如癌症的致病機轉,近年來成為生物醫學的熱門研究。根據美國市場調查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一份報告,全球在外泌體的商業規模預估在2030年可達22.8億美元。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訊聯生技聯手,利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粉碎性骨折及軟組織缺損引起的慢性傷口,成功讓40歲周小姐因為車禍險截斷的左腿,再生軟組織與皮膚而免於截肢,成為細胞治療的一大突破。
細胞治療為因脊髓損傷而全身癱瘓的傷者帶來脫離臥床的希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日公開成果,1名42歲因頸椎骨折全身癱瘓的張先生,經手術、復健、針炙仍全身癱瘓臥床,靠呼吸器輔助呼吸,且裝尿管導尿;經自費接受要價不斐的細胞治療,一個月即脫離呼吸器,半年後已可自己用手吃飯,醫師評估未來患者很有機會進步到敲鍵盤打電腦、自己操控輪椅代步。
擴大精準醫療商機,台塑生醫、訊聯、尖端醫加速細胞治療布局。看好細胞治療應用,台塑生醫取得長春藤生命科學過半股權,攜手抗癌細胞治療;核心技術平台的CIK自體免疫殺手細胞醫療技術(產品名簡稱IKC)已獲三國專利,完成末期非小細胞肺癌二期人體臨床試驗,今年將擴大合作醫院與適應症範圍。
長聖(6712)受惠特管法效益,12月營收6,051萬元,年成長15%,連續10個月營收正成長,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累計2022全年營收一舉突破6億元大關,以6.27億元改寫新高,年增43%。總經理黃文良表示,在多元細胞治療產品布局下,2023年業績將持續穩定成長。
向榮生技(6794)26日宣布,旗下異體細胞庫獲得美國食藥署(FDA)來函通知登記申請核可通過,是國內首家拿下FDA的原料藥主檔案DMF(Drug Master File)核可的細胞治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