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輸入型的搜尋結果,共37

  • 士電今明兩年合併營收可創新高 今股價抗跌

    士林電機轉型發展綠電、公共工程統包,前三季合併營收創新高,第四季營運審慎樂觀,今年營收及獲利可望雙雙創歷史新高,明年營收有機會挑戰兩位數成長,續創史上新高,獲利可望優於今年,但囿於整體成本、供應鏈及輸入型通膨等因素,兩位數成長難度頗高。

  • 輸入型通膨 抵銷報復性消費

     國際美元走強,新台幣貶至3年新低,再度推升輸入型通膨,商業發展研究院昨表示,眼前雖有疫情紓緩的報復性消費,但輸入型通膨抵銷這股消費助力,國民實質購買力仍難見真正提高,整體景氣也因外需走緩、民間投資動能與購買力雙雙減弱而下行。

  • 加劇中的通膨

    加劇中的通膨

     上周最重大的財經事件是俄羅斯切斷北溪一號天然氣供應,原本就困於天然氣供應的歐洲更是捉襟見肘,外媒以歐洲能源市場的「雷曼時刻」形容此事件,德國已宣布高達650億歐元的能源救助方案,英國政府部門則傳出「準備複寫紙」以因應冬天可能的停電。

  • 中經院下修經濟成長至3.56%

     中華經濟研究院19日修正今年台灣經濟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3.56%,較4月時發布的估值下修0.4個百分點。至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則預估為3.11%,較2021年底的1.97%,上調1.14個百分點。中華經濟研院形容,今年成長模式將呈現「內外皆溫」。

  • 大型金控預期 台幣匯價 年底趨近30元

     新台幣再度反轉貶值,大型金控內部預期,由於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下修,因此新台幣免不了繼續貶值,但國內仍有相當的輸入型通膨問題,倘若貶過頭,問題更大,因此預期新台幣在30元左右可能是貶值的「終點」,預計今年底新台幣匯價會往30元趨近。

  • 大型金控內部預期 新台幣匯率今年底往30元移動

    先前連跌數日的美元兌新台幣匯率,如今「止跌回升」,對此大型金控內部更預期,由於台灣經濟成長率下修,因此台幣免不了繼續貶值,但由於國內仍有相當的輸入型通膨問題,倘若貶值貶過頭,問題更大,因此預期新台幣兌美元匯價,30元左右可能是貶值的「終點」,以緩和輸入型通膨問題,預計今年底新台幣兌美元匯價會往30元趨近。

  • 台幣貶 加劇下半年輸入性通膨壓力

     俄烏戰火還看不到盡頭,通膨壓力持續升高,美國聯準會(Fed)鷹派訊號一波接一波,國際美元衝高,加上國內疫情趨嚴峻,外資展開大逃殺,連續重拳猛轟新台幣,11日一舉貶破29元大關,使得央行總裁楊金龍擔憂的輸入性通膨,下半年壓力將進一步擴大。

  • 專家傳真-2022年輸入型通膨有望緩解

    專家傳真-2022年輸入型通膨有望緩解

     近期數個主要國家物價指數年增率均創歷史新高,通膨的威脅正襲擊全球。此次通膨雖由供應端缺料與經濟復甦所導致,但真正使全球一致受到通膨威脅的主要是由能源、大宗物資與運輸瓶頸所造成的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亦即所謂輸入型通膨。儘管每個國家輸入型通膨的程度不一,但均無可避免的受到衝擊。全球輸入型通膨是否緩解,攸關2022年各國經濟發展前景。

  • 新台幣NEER續創高 減緩輸入型通膨

    新台幣NEER續創高 減緩輸入型通膨

     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布9月名目有效匯率指數(NEER)統計,新台幣NEER上揚至124.59、續創新高,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則增至112.52、是逾15年新高;反觀同期韓元REER下滑至104.5、已連續八個月低於新台幣REER。

  • 運價飆 陸外貿企業扛不住

     受到2020年底迄今全球航運缺櫃缺艙等因素困擾,導致海運價格一路飆漲,不僅成為2021年以來全球通膨走高的重要推手,也令產業供應鏈承受龐大壓力。大陸業內人士普遍預料,全年運價將持續保持在高檔,成為大陸外貿企業的「不能承受之重」。

  • 學者觀點-輸入型通膨是當前經濟的挑戰

    學者觀點-輸入型通膨是當前經濟的挑戰

     5月7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個月期銅價格盤中來到每噸10,200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創下歷史新高的不僅是銅價,普氏62%鐵礦石價格指數也達到了十年來高點,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主力合約價格也創下八年新高。

  • 輸入型通膨開啟美中金融戰

    輸入型通膨開啟美中金融戰

    五一勞動節三萬名勞工上街遊行,訴求「年金要保障,薪資要提高」,勞保破產的議題早就討論多年,早在二○一七年勞保就已出現入不敷出的狀況,根據勞保局統計,二○二○年勞保收支逆差486.9億,二○二一年逆差會變成701億,二○二二年增為逆差998億,後年將達到千億逆差,逆差每年都在大幅增加,但是在民主選舉制度下,不論是哪一黨執政,政客都不敢拿選票下賭注,所以年金改革必然緩慢,政府補貼續命是必要的手段。

  • 美暗示3年凍息 陸不急緊縮

    美暗示3年凍息 陸不急緊縮

     美國聯準會(Fed)17日公布12月議息會議結果,將基準利率維持0%至0.25%區間,更暗示可能維持到2023年,並承諾維持購債規模直到美國經濟復甦取得「實質性進展」。大陸分析人士表示,美聯準會公布結果符合市場普遍預期,但由於美方超寬鬆政策導致可能對大陸的輸入型通膨等溢出效應,或引發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持續關注,後續因應貨幣政策仍受市場矚目,專家認為談收緊為時尚早。

  • 境外疫級警戒 陸請海外華人留步

    境外疫級警戒 陸請海外華人留步

     近日,經大陸黑龍江省綏芬河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194例,陸地口岸已成大陸疫情最大風險,大陸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13日開會,決定要組織大陸醫療防控專家工作組到邊境一線,支援和指導疫情防控,增強邊境地區、口岸城市防控和救治能力。大陸不少外館也呼籲,非緊急必要情況,不要回大陸,以降低移動感染風險。

  • 陸連5日有自俄輸入病例 黑龍江採緊急行動

    陸連5日有自俄輸入病例 黑龍江採緊急行動

    陸俄陸路邊境口岸人員通道在8日晚間已都已臨時關閉。當中包含俄羅斯濱海邊疆區與陸方間波格拉尼奇內—綏芬河、克拉斯基諾—琿春、波爾塔夫卡—東寧三對陸俄公路客運口岸關閉。通過陸俄陸路邊境輸入大陸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不斷增加。

  • 陸地入境口岸 淪防疫最大破口

    陸地入境口岸 淪防疫最大破口

     當大陸正常生活逐漸恢復之際,大陸疫情出現新風險,一是陸地口岸成大陸防疫死角,大陸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4月6日主持領導小組會議。會議上首次說:「經陸地邊境輸入風險上升。近日大陸陸地口岸入境確診病例數超過航空口岸入境確診病例數」。二是大陸每日新增的無症狀者,已經超過或與每日新增確診個案打平。

  • 美權威刊物專訪陸疾控高層:美歐防疫犯了最大錯誤

    美權威刊物專訪陸疾控高層:美歐防疫犯了最大錯誤

    中國大陸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接受美國權威刊物《科學》雜誌專訪時指出,美歐國家在疫情防控上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人們不戴口罩」,而這次大陸疫情防控經驗顯示,除了強制戴口罩之外,還要進行患者與密切接觸者隔離、暫停公共集會以及限制移動,也就是「封城」。

  • 各國新冠確診總數已達6.5萬 近日內將超越大陸

    各國新冠確診總數已達6.5萬 近日內將超越大陸

    據3月14日晚間最新統計,新冠病毒COVID-19在大陸確診總人數為8.1萬,每日新增病例僅約10例,而世界其他130多個國家確診總數已達6.5萬,且每日以數千病例快速增加。按此情勢,除大陸以外的世界各國確診總數將在短短幾天之內超越大陸確診人數。目前因歐美國家疫情爆發,已有大量旅居國外的大陸民眾設法兼程趕回大陸避難。

  • 鍾南山:全球疫情可在6月結束 但有個重要的條件

    鍾南山:全球疫情可在6月結束 但有個重要的條件

    大陸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2日表示,國外目前已越來越重視新冠肺炎疫情,如果各國採取積極措施的情況下,疫情可以在6月結束。但是,如果有個別國家未對其重視,那時間有可能延長。要在2個月內研發出特效藥或特別療法不太可能,因此未來必須謹防境外輸入型病例。

  • 上海追踪到2名境外輸入型確診 密切接觸者19人

    10日下午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衛健委通報,上海今天0至12時新增2例境外輸入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均為大陸福建籍,在意大利工作生活,均自意大利波隆那出發,經俄羅斯莫斯科轉機後於3月8日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因有症狀,入關後即被送至指定醫療機構留觀。綜合流行病學史、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測結果和影像學檢查等,診斷為確診病例。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