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農工原料價格的搜尋結果,共35筆
主計總處6日發布8月物價統計指出,由於颱風推升蔬果價格,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升至2.52%,創近七個月最高,惟這只是短期波動,通膨壓力並未上升。此外,進口物價連跌六個月,輸入性通膨壓力持續減輕。
為持續落實政府穩定物價作為,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15日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會上拍板原定減徵關鍵原物料稅負措施實施至6月底,除了汽、柴油貨物稅延長至9月底外,其餘加碼延長今年底。
為持續落實政府穩定物價作為,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今(15)日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會上拍板原定減徵關鍵原物料稅負措施實施至6月底,除了汽、柴油貨物稅延長至9月底外,其餘加碼延長今年底。
台股上周小跌89點,收在14,583點,證期分析師袁中麟認為,趁大盤震盪之際,投資人可逢低承接體質較佳的蘋概股、網通、車用電子、矽智財等族群;本周投資組合前兩大為智伸科(4551)、時碩工業(4566),再選入博晟生醫(6733)、材料-KY(4763)、喬山(1736)、金麗科(3228)與聚陽(1477)。
主計總處6日公布物價統計指出,由於水果、外食費、油料費持續上漲,6月通膨率升至3.59%,創近14年最高,通膨壓力升高。惟隨著近月國際農工原料價格轉跌,躉售物價漲幅6月已趨緩,估計通膨率高峰已過,7月起開始走緩。
國際農工原料價格近期大幅攀升,中國大陸封控清零阻礙供應鏈日常,整體製造業同時面臨高通膨、高成本、供應鏈不穩的三大威脅,多重衝擊下,台灣經濟研究院29日公布的3月製造業景氣概況,製造業景氣信號值月減2.50分至11.59分,燈號由持平的綠燈轉為代表景氣衰退的黃藍燈,為2020年11月以來、或16個月來的首次黃藍燈。
行政院主計總處8日公布物價調查結果,因油料費隨國際油價調漲,以及蔬菜受2月寒流遞延影響價格,3月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達3.27%,不僅是115個月以來(近10年)的新高,也是連續第八個月超過2%,外食費年增率5.26%更創下逾13年以來新高,直逼2008年12月的水準。
俄烏戰爭,原物料大幅飆漲,1111人力銀行今公布調查顯示,面臨成本上漲、WPI呈雙位數成長,54%企業表態要調漲商品售價,僅29%企業選擇自行吸收成本。
主計總處7日發布物價統計指出,11月外食費開漲,漲幅創31個月以來新高,加以汽油、水果續漲,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升至2.84%,創近九年新高,上漲力道擴大。不過,隨著原油行情走跌,政府採取穩定物價措施,預估12月消費者物價、躉售物價漲幅將雙雙趨緩。
主計總處7日公布物價統計指出,受油料費、蔬果及機票費上漲影響,8月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升至2.36%,為今年以來第三次超過2%,也是近三個月最高,惟研判這只是短期現象,目前並無通膨問題。
主計總處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1.95%,連續2個月低於2%警戒,但比起上月的1.89%擴大。雖通膨壓力趨緩,不過與民眾日常生活關係較密切的17項重要民生物資平均CPI,年增率擴大至3.01%,創下逾2年半最大增幅,直接影響民眾荷包。
主計總處5日發布物價統計指出,因應三級警戒,7月餐飲業者優惠促銷外帶餐飲,使得外食費年增率降至0.29%,創近11年最低,惟受國際農工原料持續上漲影響,7月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仍高達1.95%,目前雖無通膨,但下半年物價上漲壓力仍在。
主計總處8日公布最新物價指出,5月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升至2.48%,為99個月以來最大漲幅,惟這是低基數所致,目前沒有通膨現象,然而主計總處也示警,隨著國際原油、農工原料持續上漲,5月進口物價漲幅升逾13%創下153個月最高,下半年國內可能會面臨較大的物價上漲壓力。
主計總處公布4月通膨率超過2%,創下三年多的新高,政府官員認為這是低基期因素使然,並沒有通膨的疑慮,然而這樣的看法實在是過於樂觀。
美國因應金融海嘯,自2008年底~2014年底實施三輪的量化寬鬆(QE),分別是2008年12月QE1、2010年11月QE2、2012年9月QE3,釋出2.5兆美元,2020年3月因應疫情實施無限量QE,迄2021年2月已為市場注入3.7兆美元。
1970年代最困擾人們的問題是通膨,那時全球處於「高通膨、低成長」,兩位數的通膨率是家常便飯,面對這個處境,究竟該降息來刺激成長,或者升息以抑制通膨,各方論戰不斷,台灣的「王蔣論戰」曾轟動一時。世局如此,通膨的烏雲也始終籠罩於1980年代的台灣。
主計總處9日公布物價指出,受春節循例加價影響,2月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1.37%,創13個月新高,惟排除春節因素則漲幅和長期趨勢無異。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黃、小、玉等農工原料國際行情大漲加以油價走高,3、4月CPI漲幅料將擴大。
主計總處7日公布2020年12月物價統計,受惠於全球景氣回升,塑化、基本金屬、電子零組件及機械設備價格上揚,我國出口物價(依美元計)終止連續25個月跌勢,上揚0.76%。而CPI也連續第二個月上揚0.06%,顯示國內沒有「通縮」,研判未來也沒有「通膨」的疑慮。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美國無限量QE為市場注入大量資金,可能推升資產性價格,但不會讓油價回到100美元以上,不致於引發輸入性通膨,2021(明)年台灣沒有通膨問題。不過,為避免大量資金進入台灣推升泡沫風險,將設計機制把游資導入公共建設及對國家長期發展有幫助的產業。
受國際油價暴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夾殺衝擊,主計總處昨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97%,這不僅是連續3個月負成長,也創全球金融海嘯(2009年12月)以來最大跌幅,主計總處官員坦言,短期內很難回到正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