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農機的搜尋結果,共578筆
嘉義縣大林鎮市中心4大社區因沒有固定活動中心,社區舉辦老人共食、長照據點等活動,多半借用寺廟空間或私人住處,長期寄人籬下,讓4大社區紛盼能有個家,經過2年努力、爭取,公所將無償租賃與縣府社會局使用的農機站收回、著手修繕,正式提供給4大社區聯合使用,今社區居民歡喜揭牌入厝,高聲歡呼「我們有家了!」。
台南市政府與金酒公司簽訂3年契作合約,由農會輔導農民種植高粱,鹽水區農會更成立首支雜糧機械耕作隊,市長黃偉哲表示,高粱耕作增加農民收入,省水省肥,促進嘉南平原收成,農民、金酒公司及節約用水「三贏」。
嘉義縣長-翁章梁從就職第一年深知嘉義正面對農業弱化、老無所依、青年就業等三大矛盾,從台灣糧倉的榮耀、到人口外流的窘境,嘉義的老城化從來不是資源不足或是交通不便,而是沒有跟上時代的進步,在青年不願投入傳統農業勞力,以及人力薪資年年高漲的情況下,科技化、智慧化是農、工轉型的唯一出路。
為讓國人瞭解「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的額度、利率、期限等優惠措施,農業金庫近日發函通知國內2,889個農漁公協會轉知會員,訂於8月11日起陸續假高雄市農會、台南安定區農會、桃園區農會、嘉義太保市農會、臺中烏日區農會、臺北農業金庫及新竹縣農會等地舉行7場說明會,於即日起開放報名,有相關資金需求者可報名參加。
台中市清水區中清路、鎮政路等周圍多處農路,因長年來經過農機輾壓凹凸不平或破損不堪,居民向市議會議長張清照陳情,常有長輩騎車行經慘遭「犛田」,入夜後更險象環生、意外頻傳;張清照19日邀集相關單位會勘後,獲得市府允諾撥款300多萬元改善6條農路。
農路不平造成老農騎車常跌倒,民代為民喉舌爭取刨舖!台中市清水區中清路、鎮政路旁等多處農路,長年經過輾壓凹凸不平或破損不堪,居民向市議會議長張清照反映,常有長輩騎車慘遭「犛田」險象環生;張清照19日邀集相關單位會勘,獲得市府允諾撥款300多萬元改善6條農路。
農耕機具夾帶泥土,常造成路面泥濘和交通事故層出不窮,但彰化縣政府去年稽查86件,只開罰4件,取締不易,縣府新訂「彰化縣農業機械帶土上路聯合稽查取締小組執行作業要點」即日上路,要求26鄉鎮公所加入縣府農業處、環保局和警察局的取締小組,針對沒有懸掛號牌、掉土的農機一律取締。
屏東科技大學將能源與數位趨勢納入各項建設與教學,新建的智慧農機中心、智慧機電館、大數據中心、永續研發中心等教學研發中心16日正式開幕,並取得2大綠能企業支持,獲贈4000萬的電動車儲能快速充電站及鋰電池設備。
教育部國教署14日公布今年杏壇芬芳獎得獎人員,苗栗農工實習處主任鄭安邦,繼6年前獲得全國技藝優良教師後,在教育工作崗位上,再度獲得肯定,選得杏壇芬芳獎項。
國立苗栗農工實習處主任鄭安邦擁有農業機械豐富實務經驗,從「黑手教師」投入技職教育20年,堅持以「動手做、做中學」培養學生習得一技之長,獲111年杏壇芬芳獎肯定。
桃園市大溪區南興路一家販售農機具修理廠15日凌晨3點多突然大火,該廠辦公、修理廠區鐵皮屋內,堆放大批農機具、草機等機具,瞬間全部陷入火海,所幸當時無人受傷受困,起火原因及損失金額仍待進一步調查。
文╱黃志方
嘉義縣已有疑似因農耕泥土汙染道路導致交通事故的國賠申請案提出,為此,環保局與鄉鎮市公所規畫在二期稻作期間,加強農機妥善清理再上路宣導及查核,並會同道路管理單位擴大巡查農汙熱區道路,以減少類似交通故事、環境汙染狀況產生。
彰化縣是全台葡萄最大產區,種植面積達1200公頃,不過每年產生的廢棄葡萄枝條高達6000公噸,農民恣意燃燒空汙問題嚴重,彰化縣政府今年祭出三大政策,包括贈送葡萄藤專用長效木質分解液、補助購買小型農機,另外還補助公所執行「抑制冬季濁水溪揚塵計畫」經費,王惠美呼籲農友,就地粉碎不燃燒,一起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陳尊賢表示,針對在氣候變遷下,農業部門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增加土壤碳匯的相關技術推動,關鍵目標在於推動農地的面積數量。
彰化縣校長專業學習社群 4/1日拜訪明道大學,10所鄰近明道大學的國小與該校精緻農業系結盟,將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明道大學將協助鄰近各校使用淨零碳排放或低碳低污染的農機工具來維護校園景觀,將更環保、更永續、更綠能、低碳排放的的精神,透過設備資源的永續利用,一起為創造低碳、健康的永續環境努力。
吉林省這波新冠疫情嚴重,但眼下又正值吉林省備春耕的關鍵時節。澎湃新聞報導,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昨天(4月6日)主持召開全省備春耕工作部署電視電話會議。他指出,各級黨委、政府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嚴標準、更實舉措,全力以赴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堅決做到防疫春耕兩手抓、兩不誤。
農業4.0時代,藉助科技之力,一起來當智慧青農。經濟部「溫室效應.一日限定實驗圖書館」展覽,首場選在經濟委員會召委謝衣鳳的家鄉─彰化溪州公園舉行。現場共陳列展示25項智慧農工技術與循環設計成果,盼以科技帶領農業邁向智慧化與循環永續,有效推動台灣農業的升級與轉型。
因應農生發展精緻農業方案,以奈米技術製備微生物製劑,及植株健康元素加值創新農業商機。植株要健康生長需要有能被有效吸收的必需健康營養元素,及有充足的微生物作用功能。因此,涉及食安問題的農業生產,主要來自於土壤未能滿足植株健康生長的條件,致使植株不健康引來病菌及昆蟲,需靠農藥來成長。
2050淨零排放已是國家目標,根據農委會預估,農業部門2040年即可達到淨零排放,立委曾銘宗質疑,農委會至今尚未有詳細評估金費,卻敢保證2040年就可以達到淨零排放。農委會表示,農業部門有碳匯優勢,一定可以在2040年達到目標,今年預估投入60億金費在淨零與調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