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退休快樂指數的搜尋結果,共38筆
隨人口老化加速,主計總處最新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顯示,去年退休人數達10.1萬人,寫下歷史次高紀錄,研判每年退休人數逾10萬將成為常態,歲末年終正是上班族重新檢視退休金,累積速度的最佳時機;基富通董事長林修銘根據調查指出,有理財習慣者在退休準備上,認為要存1400萬元才足夠,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足足少了600萬元之多,以目前上班族的薪資水準來看,至少8年不吃不喝才存得到。
退休後如何持續創造現金流,是享受快樂第二人生的重要因素,根據摩根投信今年針對全台民眾所做的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問及台灣民眾若在退休後靠退休資金帶來固定的額外現金收入,41.6%表示退休後投資最在意「風險與獲利穩定性」,配息率的高低反而為次要考量。
退休後如何持續創造現金流,是享受快樂第二人生的重要因素,根據摩根投信今年針對全台民眾所做的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問及台灣民眾若在退休後靠退休資金帶來固定的額外現金收入,超過四成(41.6%)表示退休後投資最在意「風險與獲利穩定性」,配息率的高低反而為次要考量。
在工作時期每個月提撥部分薪水做理財,持續投資不間斷,是達成退休理財的重要關鍵。根據今年的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結果,有56.1%受訪者認為,每個月撥出10~20%的薪資為退休理財做投資,是較為合理的比例;進一步來看,若是有理財習慣的民眾,願意提撥20%以上薪資做理財的比例,明顯較沒有投資理財的人來得高出許多。
在工作時期每個月提撥部分薪水做理財,持續投資不間斷,是達成退休理財的重要關鍵。根據今年的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結果,有超過半數民眾(56.1%)認為,每個月撥出10%至20%的薪資為退休理財做投資,是較為合理的比例;進一步來看,若是有理財習慣的民眾,願意提撥20%以上薪資做理財的比例,明顯較沒有投資理財的人來得高出許多。
退休理財規畫對許多人而言,是重要但不知道何時著手的長線目標,根據摩根投信今年的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發現,台灣勞動民眾平均認為38.5歲是最晚要開始做退休理財的年紀,如果進一步分析有投資習慣與沒有投資習慣的民眾,對於進行退休理財的年紀又有明顯差異。
退休後的花費是民眾規畫退休生活主要評估項目,根據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發現「退休快樂族」對於退休後生活開支占退休前薪資比重的想法最務實,相較之下,「退休窮忙族」有較高的比重高估或低估退休後的生活花費,也可能造成對於第二人生的不安全感上升。
退休後的花費,是民眾規畫退休生活的主要評估項目,根據摩根投信今年針對全台民眾所做的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發現「退休快樂族」對於退休後生活開支占退休前薪資比重的想法最務實,相較之下,「退休窮忙族」有較高的比重高估或低估退休後的生活花費,也可能造成對於第二人生的不安全感上升。
摩根投信2018年針對全台民眾所做的退休快樂指數調查,針對退休後的固定收益來源,整體民眾最在意的主因是「獲利穩定性」,比率達41.6%,其次為「配息率高低」,為33.1%。再者,調查發現80分以上的退休快樂族,與不滿60分的退休窮忙族,對於退休後創造固定收益所在意的因素不盡相同,快樂族最在意獲利穩定性並打算退休後持續投資,反觀近1成窮忙族卻決定退休後不再投資。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社會今年正式步入高齡社會,代表每7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在社會加速老化趨勢之下,更加突顯退休財務與生活規畫是全民必修的課題。摩根深耕退休議題多年,根據摩根投信連續三年追蹤國人退休態度的「摩根退休快樂指數」,今年最新調查結果出爐,2018年全台民眾「退休快樂指數」為64分,維持相對高檔;在三大面向中,以財富面向與去年同分70.8分,表現最佳,健康與自我實現面向則分別為59分、54.6分,較去年微降0.1與0.9分,顯示國人在財富上準備最充份,而這也是影響退休後第二人生快樂程度的重要因素。
蔡英文總統2016年執政迄今將滿2年,推動年改、軍改,令國人喊退休色變。摩根今(24)公布2018年國人退休快樂指數報告,今年快樂指數64分,跟去年差不多,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人退休意識朝M型化發展,天秤兩端是好命退休的「快樂族」,以及為錢所苦的「窮忙族」,快樂族因為提早積極準備退休金,把錢投資股票、基金等,相反地,窮忙族卻把現金定存當作主要退休工具,顯示「積極理財投資」是能否快樂退休的關鍵之一。
據今年的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台灣工作民眾認為退休後的花費,平均約占退休前薪資的46%,整體而言,近六成(55.5%)民眾自評,退休後,每個月的花費只需要目前薪資的五成以下,僅有不到二成(18%)民眾預估自己的退休後每月花費,會需要超過目前薪資的六成。
你有試想過退休後,每個月的理想花費是多少嗎?摩根投信指出,根據今年的摩根退休快樂指數c調查,台灣工作民眾認為退休後的花費,平均約占退休前薪資的46%,整體而言,近六成(55.5%)民眾自評,退休後隨著物質需求降低,每個月的花費只需要目前薪資的五成以下,僅有不到二成(18%)民眾預估自己的退休後每月花費,會需要超過目前薪資的六成。
根據資產管理業者針對兩岸三地投資人所做的最新退休意向調查統計顯示,兩岸三地投資人平均理想退休金額約1,200萬元,以香港1,540萬元最高,台灣1,264萬元居次,大陸819萬元最低;但目前儲蓄退休金進度達成率皆為三成左右。
年金改革法案備受關注,促使民眾更關心自身退休金議題,摩根投信指出,目前政府並沒有開放退休金自選平台,不過根據今年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若未來能開放退休金自選平台,超過六成(62.4%)有投資習慣的民眾表示,希望能在平台上自己挑選適合的基金,或是投資由專家推薦的組合,替自己的退休第二人生穩定累積資產。
摩根投信今年針對台灣民眾所做的「退休快樂指數調查」發現,40世代(40至49歲)財富面的分數,不僅超過整體平均的70.8分,更為各年齡世代之首、高達74.8分,顯示這個世代的民眾對於財富危機意識最深,因此,對退休財富的準備度更較其它世代積極並及早開始。
根據一項「退休快樂指數」調查發現,40~49歲這個年齡區間的熟年世代,對財富危機意識最深,退休規劃的準備相較其他世代也更為主動積極。
摩根投信今年針對全台民眾做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據本次統計,台灣民眾認為理想退休準備金的金額平均為新台幣1500萬(1497.3萬元),以地理區域來看,居住於北部的民眾,對於理想退休金的要求比起平均值更高;以性別來看,男性的標準又較女性更為嚴苛。但以以平均金額來看,整體台灣民眾目前手頭準備的退休資金額240.9萬,距離理想值1497.3萬元中間還有高達1200萬元以上的差距,是相當大的缺口。
根據今年最新「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國人最期盼的退休後第二人生,由「悠閒地進行國內外旅行」拔得頭籌,「實現興趣」名列第二,第三則是學習新知與新技能,顯示出台灣民眾並不安於無所事事的宅退生活,而是欲迎接多采多姿的第二人生。且受訪者越靠近屆退年紀,對實現興趣、學習新知的意願越高。
摩根投信今年針對全台民眾所做的退休快樂指數調查,發現40世代的財富面分數,不僅超過整體平均的70.8分,更為各年齡世代之首,高達74.8分,顯示出40世代的民眾對於財富危機意識感最深,因此對於退休財富的準備度更較其它世代積極與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