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進口白米的搜尋結果,共23筆
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印度,預計明年將持續執行海外限售令,在供給減少之下,大白米的售價應該會維持在接近2008年時,糧食危機以來最高位置。
菲律賓因食品和運輸成本高漲對物價造成壓力,通膨率從8月的5.3%急升至9月的6.1%,也創下近5個月來的新高點,而總統小馬可仕的支持率則應聲下跌,只能急發補助,亡羊補牢。對此,菲參議院議長祖比里建議小馬可仕該強硬起來,更換表現不佳的內閣官員,以挽回民心。
全球米價持續走高,馬來西亞宣布調漲進口白米價格,竟導致民眾搶購便宜國產米,造成國產米短缺。搶不到的民眾只能咬牙買「貴森森」的進口白米。在野陣營炮轟首相安華之前保證國產米不漲價就是個笑話,因為現在根本買不到國產米。
印度限制大米出口,全球米價應聲起漲,尤其是以米為主食的東南亞國家紛拉警報。其中,菲律賓先是以行政命令頒布大米價格上限,總統更親自與越南簽下5年白米貿易協定;印尼緊急從柬埔寨進口250萬噸大米;馬來西亞即起執行白米銷售限制,每人限購100公斤本地白米。
中央宣布明年起開放進口美豬美牛,放寬含有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豬肉進口,爭議仍持續延燒!多個民間團體舉辦反對瘦肉精記者會,其中,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也現身支持,表態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台灣不能使用瘦肉精。此話一出,有不少網友則是在批踢踢討論,有人說「還差一個女神吳音寧」。
衛福部食藥署7日深夜發動「夜襲」,悄悄預告修正「美加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以及豬肉殘留萊克多巴胺容許量,但仍未將豬油納入產地標示規範內,引起在野黨與民間團體的連番炮轟。國民黨要求蘇揆赴立院專案報告,時力則批蔡政府比馬政府退步。
民進黨政府在未與社會溝通之下就宣布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引發各界疑慮,今日眾多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主張重大民生健康政策必須經國會審議,呼籲執政黨先暫緩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並認錯道歉,如果繼續一意孤行,民團將上街抗爭,保衛民主健康的台灣。
政府28日宣布開放含瘦肉精美豬以及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早在2007年以及2012年,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即已對含瘦肉精肉品進口痛批是「媚外欺農」!
為防止業者將我國培育品種的稻米流至國外,再以低價傾銷回國,農委會於上周預告增訂「限制輸入我國之稻米貨品」草案,未來若發現進口稻米中含有我國品種的稻米,將予以退運或開罰,最高可依植物品種及種苗法第55條開罰150萬元,並得以沒入,新制最快9月上路。
由於北農總經理吳音寧拒絕主動請辭,農委會今天(29日)下午在北農會議中提案解職吳音寧,董事會全票通過即刻生效,為此「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則在臉書PO文力痛批「做事重要還是耍嘴皮重要?」,力挺吳音寧「有想過她做多少事嗎?」
茅台攻上天價,飛天茅台要價約人民幣1600元(合台幣7287元),一瓶難求,陸媒比喻「比過年返鄉車票還要難搶」,這樣的高檔奢侈品愈來愈送不起,據外電報導,阿里巴巴與日日本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合作,日本越光米即將登陸,價格是普通中國米的八倍之多,躍居最搶手的奢侈品。
為保護本土農民以及消費者的安全,菲律賓農業部宣布立即取消所有已發出的農產品進口許可證,除了食米以外,以遏止猖獗的走私行為。
稻米是台灣主要糧食作物,年產131萬噸糙米量,足供國內所需;農委會農糧署為維護農民收益,調節市場供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向農民保價收購稻穀,加上依WTO承諾進口糙米,都納入安全存糧,視需求釋出;且無償提供白米援助饑荒、戰亂災民,已援贈逾33個國家,展現人道關懷,提升台灣國際形象。
台南市山區正值芒果盛產期,輝煌廣播網「關懷農民列車」27日抵達台南站,在東區假日農市舉辦支持本土農作,關懷弱勢家庭活動,除了現場提供試吃,推廣台南芒果外,現場捐贈300份生活物資給弱勢戶。
社運人士最討厭2件事:政府、企業,社運圈知名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近來卻與兩者都沾上邊,首度接受官派並獲選為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董事,也首度跟民間企業學學文創志業合作開公司、餐廳,是社運圈以前想都不願想的事。
泰國稻米出口協會榮譽主席維猜昨天表示,泰國若繼續以同樣的價格出售大米,大米收購計畫損失恐達5000億銖(約新台幣4800億元)到7000億銖。
「台灣稻米很難含鉛超標!」針對美國莫斯大學研究指出台灣輸美的包裝米鉛含量過高一事,農糧署署長李蒼郎澄清,一般來說農作物不太會吸收鉛,除非該農地受重金屬污染;並說,過去有污染的稻米早已於田間銷毀,不可能上市。雖然該報告只是大學研究,並非美國官方報告,農委會仍將派駐美的相關人員進一步確認。
美國部分進口白米被驗出含鉛量超過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攝取標準,其中台灣和中國的輸美白米,遭點名鉛汙染最嚴重,恐怕損及人體健康。
美國進口的白米有部分驗出含鉛量超過安全標準。而台灣銷美稻米則是最嚴重的來源之一。
美國進口的白米,有部份被驗出含鉛量超過安全標準,台灣銷美稻米也在檢測名單中,而且被點名是問題最嚴重的來源之一,詳細的檢測結果,將透過環境科學與衛生期刊公佈。(夏明珠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