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邊境稅的搜尋結果,共49筆
今年的冬季寒流,根據交通部氣象局的預警,將於本周末正式來襲。但是相較於台灣受氣候變遷影響,今年已經算是遲來的寒流;緯度偏北的歐洲,面對寒冬的考驗,卻因為受到俄烏戰爭欲罷不能,導致俄羅斯總統普丁聲稱要停止天然氣供應管道,廣義的歐盟地區正陷入寒冬的嚴峻考驗。而為了不使一般民眾受到寒冬供應不足的影響,包括波蘭、德國、法國等,不是重新開採具高碳排量的煤礦以救急,就是先後重新啟動核能發電。
歐盟執委會於2021年7月14日向歐洲議會提出世界第一個碳邊界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法、碳邊境稅法)法律提案,經過近一年的討論,今年6月22日歐盟議會壓倒性投票通過此法案,接著進入最後兩個歐盟立法程序,以完成立法。
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確立,如何維繫台灣最重要的ICT產業競爭優勢,電電公會已擬具策略。公會表示,針對ICT產業生產基地分布世界各地的特性,當務之急是,由政府出面,彙整相關進出口國家的碳關稅規範,第二步則結合產官力量,共同建構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及兩岸交叉碳關稅平台」。
歐盟於2005年啟動碳權交易市場,在總量管制排放交易過程中進行碳定價,使得歐盟境內排碳有其成本,2021年5月,歐盟碳價來到每噸55歐元(約新台幣1,760元)的歷史新高。
在數位化經濟與科技發展下,中國大陸稅務法規和監管方式正發生大幅度變化,稅收政策也為實現「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斷演進。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舉辦網路研討會,回顧中國大陸2021年度企業所得稅政策更新及風控點管理、研發費用和高新技術政策更新以及碳中和相關稅收政策,協助企業因應各項稅務風險,並提前規劃未來稅務。
為了落實蔡英文總統「打造新護國群山」的政策指示,立法院趕在2021年底最後一次的院會中,通過了包括新設立數位發展部,及將科技部更名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等相關部會的組織修訂法案,算是又跨出了政府組織改造的一大步。然而,如果檢視目前的行政院組織法,在下轄的二級單位中,卻仍然有包括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農委會、環保署及公共工程委員會、原能會等七個部會,分別標示(尚未組改)。凸顯即使政府啟動組織再造方案已逾20年,但是有關政府組織改造工程迄今仍屬未竟之業!
針對全球國企業都面臨的減碳問題,野寶董事長林柏維表示,「不應再拿環境的成本,來降低工廠的生產成本」,減碳確實需要盡快的進行,但具體作法上,他認為,品牌廠與政府帶頭做。
機車業龍頭光陽工業執行長柯俊斌23日指出,在碳中和的發展趨勢下,台灣機車業2022年起內外銷都將面臨新考驗,其中歐洲將開徵碳邊境稅,台灣製機車外銷歐盟將面臨成本上升的不利局面。
大陸即將啟動房地產稅擴大試點,碳稅腳步也已近。對此,上海台協副會長蔡世明表示,台商面對碳稅等稅費的可能增加,確實要務實面對、綜合考量,由於大陸已向聯合國承諾要達到減排計畫,同時伴隨其他經營成本包含人力與物料等,實際上,如今大陸台商在作純代工的獲利空間已幾乎快沒了。
因應全球暖化議題,歐盟率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各國政府及企業嚴陣以待,紛紛提出相應政策與措施,以達成永續及淨零碳排為共同目標。
歐盟今年7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CBAM),備受產業界關切。經濟部4日在立法院提出報告指出,CBAM管制項目248項中,我國有212項輸歐,其中以鋼鐵製品為主影響最大,金額為245億元。歐盟CBAM實施對歐盟貿易夥伴有相當程度衝擊,我國將聯合其他國家確保其符合世貿組織(WTO)規範。
「我們別無選擇,要打這場全球『碳』戰爭!」華紙董事長黃鯤雄強調,華紙行銷全球43國,最大市場在歐盟與日本,歐盟更是碳中和的制定者、業界共主,將在2030年開徵世界上第一個「碳邊境稅」,造紙等七大產業首當其衝,若不減碳,將被排除供應鏈、課徵關稅制裁,足以重構全球供應鏈。
歐盟近日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細節,而美國、日本及韓國等國也有可能跟進,一旦實施勢必對以外銷導向的台灣造成衝擊,依環保署草擬的「氣候變遷調適法」卻擬把碳費訂為每噸100元、落差甚大,綠色和平今天呼籲,有效碳定價制度必須以每噸300元為價格下限,每年以至少10%的實質成長率調升以跟上國際碳價,才能有效抑制碳排放、也增加GDP。
中鋼6日董事會通過第二季財報,單季稅後淨利157.13億元、季增63.21%,相較去年同期轉虧為盈,創單季新高;累計上半年稅後淨利247.40億元,較去年同期淨損36.63億元大幅改善,每股稅後淨利1.60元,創2013年合併報表以來同期新高。
歐盟最快將自2026年起正式實施碳邊境稅,未來我國生產的鋼鐵、水泥等原物料恐首當其衝,有可能被課稅。不過經濟部研判,台灣生產的產品近年減碳作為不遺餘力,因此直接出口至歐盟的影響程度小,但若由第三地出口則可能需負擔龐大稅負。
歐盟最快2026年起實施碳邊境稅,後續美國與日本也表達有意願跟進。為因應國際情勢變化,環保署將加速溫管法修正,與國內產業及經濟部溝通,並預留未來相關對課徵相關稅費因應空間,及早因應碳邊境稅的國際趨勢對台灣的衝擊。
歐盟通過課徵碳邊境稅機制,中國大陸也啟動碳排放權交易,亞泥今日召開2021年度股東會,面對相關碳稅壓力,表示已在進行相關碳中和工作,呼籲政府規劃碳稅需考量水泥業減碳表現。
歐盟執委會14日公布2030年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的「55套案」(Fit fot 55),以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最受矚目,預計2026年正式實施碳邊境稅。
歐盟即將提出的碳邊境稅,將歐盟碳交易制度延伸至全球,率領全球實踐減碳目標,卻引來開發中國家不滿。
受惠於鋼價大漲與銷量增加,中鋼(2002)5月份合併稅前盈餘大賺76.26億元、月增24%,較去年同期稅前淨損2.24億元大幅成長,累計前5月合併稅前盈餘達到268.95億元、年增848%,每股稅前盈餘約1.70元,雙雙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