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醫學專家的搜尋結果,共235筆
美國健康專家佩爾茲(Mindy Pelz)建議民眾,不要太晚吃晚餐,因為太晚才吃,會導致胰島素與褪黑激素分泌重疊,影響睡眠,她建議最好睡覺前3小時之前用餐,另外也有專家指出,最理想的晚餐時段是晚間5時至7時。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天質疑,疫苗接種受害救濟案件審議進度慢,不符民眾期待,要求衛福部加快進度。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疫情後,因為疫苗大規模接種,目前平均每月案件量達235件,是疫情前每月13件的18倍,專家不多的情況下,才會導致作業時間加長,且專家人數已從過去24人,增加至54名。
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31日舉行理監事改選,推選雃博董事長李永川接棒新任理事長。李永川表示,將以「高值化」、「國際化」與「數位化」三大方向為未來發展策略。
大陸四川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於2012年出土醫學簡牘,數量多達900多枚,但書簡泡在水中長達2000年,已變得殘缺不堪,專家進行長達10年的修復,確認這批簡牘由戰國時代醫師「扁鵲」所著,目前僅116枚簡牘完成修復。
台灣鼻科醫學會暨國際研討會今日於蓮潭會館登場,由台日韓三方鼻科權威主持,也是暌違3年,疫後首次實體交流。台方代表、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葉德輝表示,透過實體交流,增進彼此醫學知識傳播,會中主要探討為鼻腔內視鏡手術可能造成頭、眼部併發症問題,並同時實際演示手術過程,替新手醫師把關;也探討染疫後嗅覺喪失的研究與治療方式。
一場眾所矚目以吸氫保健康新書發表會,由台灣氫分子醫療促進協會主辦(暨第三次全國會員大會),於7月22日(六)下午13:30~17:30在高雄市鼓山區博愛二路99號(林皇宮)舉行。會中將開啟台灣第一本臨床醫師與權威專家的氫分子醫學與保健新書發表。
根據昨天的一項同行評審研究,谷歌(Google)的人工智慧(AI)醫療聊天機器人在難度極高的美國USMLE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及格,但其答案仍遠比不上人類醫師。
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由數百位醫師和專家組成,有鑑於提升輔助醫學的地位,歷經數十年爭取後創會,致力於推動健康指導技術士、輔助醫學專科化,爭取讓台灣所有「被隱形」的民俗療法與輔助療法浮上檯面。
新北汐止幼兒園餵藥案證實是一場烏龍,當初第一位尿液驗出「苯二氮平」引發風波的幼童家長,士林地檢署簽分「他」字案偵辦,案經半個月調查,檢察官與新北市警局、教育局聯繫,得知血液檢測為陰性後,為求慎重,一直等到收到毛髮檢測報告,包括幼童的藥物檢驗報告,確定幼童並未遭餵食含安眠藥、苯巴比妥成分藥物,確認全案無人牽涉犯罪,28日簽結全案。
第72屆林島諾貝爾獎得主會議即將在25日舉行,屆時將有來自全球各地635位青年科學家,與40位諾貝爾獎得主展開對談交流,中研院也有2名青年學者獲選出席,包含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蕭建靖及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劉遠萱,將飛往德國,研討生醫知識與應用。
新北市板橋區私立幼兒園餵藥案引發全國關注,新北市府今(11)日下午二度在莒光國小舉辦家長說明會;據了解,本次說明會家長聚焦在後續的健康追蹤、毛髮檢驗以及集體訴訟的問題,新北市長侯友宜除了一一回答外,他也強調外界批評自己的聲浪都不在乎,最在意的是趕快釐清真相,讓家長安心,並指出若有瀆職、吃案不僅會祭出處分,「我自己也會連帶負責任」。
從草藥醫學的角度來看,在決定一名感到沮喪的患者之治療計畫前,會先詢問很多問題。讓我以一名之前評估過的患者為例來說明。
母親節快到了,所以藉此來介紹一種跟女性很有關係、西方藥草師也有在使用的常見中藥草──益母草。
睡眠與健康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然而台灣民眾的睡眠問題日益嚴重。為了普及正確的睡眠觀念,提供專業的睡眠醫學知識及有效解決方案。日前台灣首創的睡眠主題展「睡眠療癒展」,邀請眾多睡眠專家及相關商品和服務提供商參與。
不少人都想讓自己聞起來香噴噴,希望能藉此讓旁人留下好印象,不過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透露,曾有一名香味撲鼻的女子到院檢查時,發現體內的「二苯酮」居然嚴重超標,高出正常數值698倍之多,而這種因子可能會引發器官病變,劉博仁隨即要求她停用沐浴乳、少噴香水,並多喝白開水調整身體。
上海《新民晚報》8日報導,大陸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6日在受訪時回應外界質疑說,有質疑、有討論,才會有發展,有了共識才會一起採取最有效的方法。他也表示,應對流感,最好每年都接種疫苗,「我認為老年人最好要接種」。
父愛如山!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分享,一名本科系讀法律的爸爸,因為兒子罹患了血癌,為了找到治療方法,讓兒子可以痊癒,開始努力研讀國內外相關研究,最後竟然厲害到可以和醫學專家討論療法,甚至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引起網友討論,上萬人看到眼眶泛淚直呼,爸爸好偉大。
大陸新冠防疫不再要求清零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天首度發聲,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面臨新冠疫情海嘯來襲,多名省委書記下令做好極限應對,要求迅速進入戰鬥狀態;由於疫情快速達峰反而引發重症,專家呼籲,群體免疫行不通,應揭露重症數據才有利醫學判斷。
由於新冠疫感染規模愈來愈大,Omicron免疫逃逸能力較強,許多感染過的民眾也會擔心是否會再感染。大陸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鐘鳴教授發表演時表示,Omicron家族中2次感染的機率會低於不同毒株的2次感染,保守估計,感染過Omicron的人在3個月內不會2次感染。他打趣道:「陽過」之後,「王重陽」的概率很低。
2022第三屆醫學設計國際研討會於11月19、20兩日在東海大學茂榜廳舉行,本屆研討會延續東海高齡健康與運動科學學程每年舉辦的運動醫療科技產業論壇,擴大與台灣醫學設計學會、長庚大學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合作,邀請來自土耳其、馬來西亞、以色列和台灣的產學界專家齊聚,跨國交流醫學設計領域的創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