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醫學技術的搜尋結果,共88筆
成立近50年的陶聲洋防癌基金會,長期致力於癌症的無毒無創防治療新觀念宣導與推廣。在台灣醫療科技展四天的展覽期間,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將於12月3日(周六)下午2時及4時,特別舉辦兩場座談會,題目分別是「預防癌症與預防復發的黃金策略」及「復發與癌症治療的黃金關鍵期」。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多維列印醫學研究及轉譯中心」成立8年,14日舉行慶祝茶會,3D生物列印作為精準再生醫學的新工具,進行3D創新醫療技術及器材之商轉,並將其推展至臨床應用,包括,骨、牙科、創傷醫學、癌症醫療、外科手術應用等,並發展創新醫材,精準技術已嘉惠醫療體系數千位患者。
7日刊登在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的最新研究發現,印尼婆羅洲(Borneo)一處洞穴挖掘出一具左小腿被切除的人骨遺骸,時間可回溯至3.1萬年前的石器時代,是人類至今最早的截肢手術,這項發現不僅顛覆考古學家認知,也改寫醫學史,原來石器時代就有如此先進的醫學技術。
國立中興大學首次與教學醫院之一的臺中榮民總醫院共同攜手,在跨域整合的Touch Taiwan展中,展示雙方在智慧醫療及精準健康的合作成果,深受矚目。
新課網考招新制第一年,今天大學繁星推薦管道放榜備受關注,基隆市各市立高中成績亮眼,二信高中有3名高三生通過第8類群第一階段篩選,學生張崴傑若通過第二階段,有望成為30年來,二信第一位進入台灣大學醫學系的應屆畢業生。
衛福部昨預告部分負擔調整方案,未來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不再免費,首次將比照一般藥費收取,原健保署為推動分級醫療,規劃第2、3次在大醫院收基本定額100元,但最終版本則取消第2、3次收費。藥師公會全聯會對此表達深切失望,認為分級醫療精神蕩然無存,預計將在預告期間內提出異議。
為提供癌症病人更精準的診斷,及推廣最新核子醫學治療癌症技術,和信醫院核子醫學科於日前舉辦「台灣核醫新型態-Ga-68正子製藥設施參訪活動」,邀請核醫專科醫師、放射師、正子製藥等專業人員,透過學術及技術(know-how)的交流暨實地參觀,與核醫同儕分享核醫診療藥物製造和應用的無限可能。
亞太醫療交流組織(Asia Pacific Medical Exchange Organization, APMEO)以結合國內外相關醫療衛生相關事務團體,促進亞洲及環太平洋地區醫療學術與醫事技術之交流與合作,提升亞太地區人民醫療與健康為宗旨的國際組織,今年亞太醫療交流組織選擇在台北,舉辦國際級醫學技術交流會議「第五屆先進再生醫學技術研討會」,將於1月11日在台北風創空間舉行國際視訊研討會。
在國內以推動人體器官組織再生醫學及研製生物性醫材受到國際生醫界重視的亞果生醫(6748),12月17日以「組織器官再生新創技術」獲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頒發「第18屆國家新創獎‧企業新創獎」,由於該獎項係表彰該企業在再生醫學技術有其獨到之處,更進一步揭露該公司未來有機會成為生醫領域之中堅企業。
國家級醫藥生技指標大獎「衛福部/經濟部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邁入第20屆,日前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行頒獎典禮。今(110)年共計有48件申請案,其中25件入圍,最後由13件參賽產品脫穎而出獲獎,分別是「藥品類」四件、「醫療器材類」六件及「製造技術類」三件,獎項為金質、銀質及銅質獎。獲獎產品特色是具備突破性的技術,以及擴展全球市場的潛力,更充分展現出我國醫藥生技領域的研發量能。
眼睛看不清楚,除了近視、老花之外,還有許多深層原因。尤其當看出去的視野出現變化時,絕對不要輕忽。新北恩主公醫院眼科劉育舒醫師表示,有不少患者求診時,會描述自己看見的線條好像歪歪的,像是房子的牆壁,看起來直線變成弧線,總覺得整天都頭昏眼花。醫師指出,這時候就要警覺,是否已經罹患「黃斑部病變」。
盛弘集團旗下子公司精準健康簽定上市櫃輔導契約,正式展開IPO上市櫃計畫,邁向資本市場之路。精準健康為台灣首家以「預防醫學」為核心,華人生物基因資料庫應用平台為基礎,組軍功能醫學、健康管理、健康檢查、生技事業等四大策略布局,開展醫檢合一的全人健康照護公司,精準健康預計將於2022年公開發行。
我們目前的醫學技術對器官中的神經細胞瞭解並不算多,甚至近幾年科學家才發現到心臟原來有它自己的「大腦」,科學家們因此繪製了一張詳細的地圖,描繪老鼠心臟中這個叫做心內神經系統的小大腦。
隨晚婚、晚育普遍,愈來愈多夫妻面臨不孕問題,但醫師臨床觀察發現,不孕夫妻常見3大拖延觀念,包括拚命食補、換體位、算排卵期,恐無助找出不孕主因,甚至延誤最佳懷孕時機。
磁量生技2020年底獲得台灣衛福部(TFDA)審查,成功取得阿茲海默症血液檢驗產品上市許可證。該項尖端醫學技術吸引全球醫藥大廠目光。世界級楊森藥廠(Janssen)率先採用磁量免疫磁減量檢驗技術(IMR),檢驗二期臨床試驗受試者超微量濤蛋白質(Tau),觀察該蛋白質濃度變化,加速推進新藥開發重大發展。
隨著疫情持續擴大,而台北區的負壓隔離病房數吃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輕症者留在家中,等候公衛人員通知。對此,台北市議員王世堅直言,我們國家沒有資源嗎?國家有責任有義務收治篩檢呈現陽性的患者,他更以建築專業指出,3天內就能建成集中檢疫所,但這樣很麻煩,不如徵用飯店、旅館,並進駐醫療資源,提供篩檢陽姓患者一定的保護。
高齡化社會來臨,罹患阿茲海默症病患愈趨增多,占老年人口8%、近30萬人,造成家庭與社會醫療及照護沉重負擔。國內研發「免疫磁減量檢驗技術」成效卓著磁量生技,獲得臺大醫院協助完成臨床試驗,孕育出國產第三類新醫材,成功取得上市許可證,引領國內醫學技術邁向新里程碑。
根據衛福部截至108年國人癌症死亡排名顯示,發現肺癌、肝癌、大腸癌位居前3名,排名居冠的肺癌已逐漸成為新國病!許多人獲知罹癌如同收到死亡通知,但其實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精進,精準醫學成為對抗癌症的新趨勢,有醫師建議如能有效掌握「4R」,將可能更有效地把握黃金治療期,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吃飯配菜」你我習以為常,但對於許多腎臟病友卻是一件煎熬的事,蔬果中的「鉀」無法代謝而累積在體內、將影響心臟功能,進而造成心律不整,甚至嚴重造成心臟停止。「智耕創新」執行長黃明發帶領團隊打造出全台首款低鉀蔬菜,不僅獲得國發基金青睞,還賣進百貨、超市,他不僅造福廣大腎友,更達成青年回流農業的目標。
工研院為培育AI醫療影像關鍵人才,將舉辦「醫學影像原理特性與處理技術」、「AI演算技術與醫學應用案例」、「醫學影像新興技術與應用案例」等三項主題數位及實體課程,協助相關醫材研發人員及醫療產業人員,在智慧醫療浪潮下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