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量產的搜尋結果,共3,603筆
F-35戰機通過一連串拖延已久的決定性測試後,可能為美國明年決定正式全速生產鋪路。
針對裕隆納智捷n7電動車來不及於今年底前量產的訊息,負責n7原型車開發的鴻華先進29日發布聲明,強調MODEL C(n7原型車)的開發進度與量產、交付客戶時程不變,後續n7車款相關事宜,則由客戶端納智捷(LUXGEN)依新車上市規劃統一說明。
國造潛艦「海鯤號」28日亮相,蔡英文總統在命名暨下水典禮上表明支持建造後續艦。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指出,國造潛艦中最重要的戰鬥系統來自美國,最後究竟能國造幾艘,取決於華府最終同意出售幾套給我方。他也強調,華府對我方國造潛艦始終抱有質疑,將成後續艦建造的最大變數。
華為新款手機Mate 60 Pro一經推出,就被中國官媒和一些網民捧為技術「遙遙領先」的揚眉吐氣之作。不過,華為在最近的產品發佈會上卻對這款手機隻字未提,讓眾多支持者感到失望,同時也引發了華為新手機在技術上能否量產與是否只是曇花一現的疑問。其中新手機晶片過低的良率以致成本太高難以為繼,可能是華為對其新手機在技術上三緘其口的原因。
美中貿易戰致地緣政治變化,汽車零件廠產線板塊位移!AM(售後維修)汽車水箱零件廠吉茂(1587)27日法說會表示,墨西哥新廠投產倒數,將於第四季進行設備進駐與調機試產,並於明年第一季小批量量產,第二季起對外開始接單,看好明年業績成長動能,銷量將成長20%。
吉茂(1587)跟隨大客戶AutoZone拓展墨西哥市場,今年上半年完成廠房交付及設備進駐,預計2024年第1季小批量量產,第2季起對外開始接單。
經緯航太(8495)發布「軍用商規」微型無人機種的2架原型機完成驗測,包括完成文件審查、目視檢查、飛試驗證共計10大項、55小項等驗測科目,順利通過陸軍完整驗收測試,建立台灣數十家廠商的無人機產業供應鏈,軍用商規無人機明年量產後,將推廣到更多的域應用,瞄準全球無人機市場供應鏈「去中國化」商機。
美國全力封鎖美商高階晶片出口至大陸,與此同時,大陸仍積極發展晶片產業,根據市場消息,大陸國產化設備比例已超過40%,但還是得依賴國外曝光設備。
根據印媒報導,蘋果計劃在未來5年內,把在印度當地生產的產值提高至5倍以上,達到400億美元。另外,IDC調查顯示,蘋果手機是印度800美元以上的高端智慧型手機最大贏家,上半年市占率達到67%,超過三星的31%。
據大陸的中國石化集團消息,中國首個投入商業開發的涪陵大型頁岩氣田,累計產氣量已經突破600億立方米,成為北美之外全球最大的頁岩氣田。
亞航(2630)21日法說會釋出市場復甦的樂觀訊號,法人看好亞航可望於第三季提前轉盈。亞航為爭取無人機標案,三箭齊發,董座盧天麟透露,軍規軍用「銳鳶二」3架無人機預計10月招標,預算0.96億元,將攜手碳基科技共同投標;兩家業者也會攜手開發中大型無人機,放眼明年商規軍用無人機量產標陸續招標,國防部編列明年量產58架、預算近7.3億元。
《海軍工程大學學報》9月版上的研究論文說,中國已為高能武器研製出世界最強的電池,並可以在境內多家鋰電池工廠量產。
華為於8月底無預警開賣旗艦5G新機Mate 60 Pro,顯示中國晶片產業突破美國封鎖,因而引發議論。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19日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能證明,華為有能力大量生產配備先進晶片的智慧型手機。
中國電池業巨頭寧德時代近日公開表示,目前正在進行凝聚態電池的民用電動載人飛機項目的合作開發,另外寧德時代還將推出凝聚態電池的車規級應用版本,今年內就能量產。
英特爾(Intel)今(18)日宣布推出業界首款應用於下一代先進封裝的玻璃基板,計畫在2026~2030年量產推出完整解決方案。此突破性成就將使單一封裝納入更多的電晶體,讓產業能在2030年後持續推進摩爾定律,促成以數據為中心的應用。
遊艇產能明年將滿載,因應客戶訂單需求,東哥遊艇董事會18日通過資本支出20億元,在現有的兩座廠房附近購地興建第三廠,預定2025年下半年量產,用於生產35至40公尺的豪華遊艇,年產能為6至8艘,屆時東哥三個廠的總產能將達18至24艘。
台積電新竹寶山廠2奈米廠的建置計畫恐生波瀾,業界傳出,該計畫恐放緩,預估台積電2奈米製程的放量時間恐延至2026年。於外界傳言紛紛,台積電表示,目前皆按照規劃進度進行中,間接否認市場傳聞。
2023年,氣溫持續創紀錄的夏天,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在龜山總部的大會議室接受商周專訪。「天氣好熱,」他一出現就說,「專家說這可能是自12萬年前的間冰期以來,最熱的一個月了。」會如此關心氣候變遷,是因為,他從17年前開始接下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親自指派給他的碳足跡任務,留下的影響。
盈錫精密長期專注精密鎖定螺帽的設計與製造工作,為了提供海內外重要客戶更多元、更高價值的產品與技術,著手啟動新一波以智慧製造驅動的數位轉型,期待在扎實的金屬加工製造技術的基礎之上,從傳統製造業走向智慧製造服務業。
上周台股震盪攻堅重新站上季線,15日指數收高16,920點;華冠投顧分析師劉彥良認為,盤勢震盪攻堅,仍要審視選股才能拉高操作績效,本周投資組合前兩大是國巨(2327)、品安(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