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銅貨的搜尋結果,共733筆
華榮(1608)不受國際銅價連續兩天跌破8,000美元影響,憑藉台電釋出饋線汰舊換新電力線纜及強韌電網計畫受益題材,市場26日追價買盤湧現,成交爆大量,開盤16分鐘,股價亮燈漲停23.85元鎖死至終場,創波段新高。
LME三個月期貨26日盤中,每公噸小漲0.2%報7,978.5美元,但若收盤以此計算,本周累跌3.3%,周線即連六黑。主要是投資人憂慮全球經濟放緩會影響銅等工業金屬需求,加上美元走強,讓以美元計算的銅價相對變低,引發銅期貨賣壓在本周湧出從而跌破8千美元大關。
堪稱是「人生勝利組」的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返台、接班迄今長達35年。印象最深刻是公司曾三次發生虧損,模範生的他認為,要從犯錯中學習,不斷改進,下次要做得更好,不要再犯。
LME三個月期貨19日盤中每公噸下跌0.2%報8,157.5美元,逼近本周內創五個半月新低水準。若終場維持此水準,周線連五黑。Fed鷹派立場讓人預期繼續升息和美國舉債上限可望解決,支撐美元走強而不利以美元計算的銅價。中國經濟有放緩跡象,也讓人擔心影響銅的需求。
國際銅均價第一季年減幅逾1成,但不影響線纜業財報表現,在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台商回流建廠及建商推建案的訂單加持下,第一季全面獲利,其中大亞(1609)業內外皆美,第一季EPS攀升至2.65元,不單創單季及歷年獲利新高,也居線纜業獲利王。
國際銅價年減逾13%,影響線纜業4月營收表現。華新(1605)、華榮(1608)、宏泰(1612)4月營收負成長,惟華新4月及前四月合併營收仍均創同期第三高。華電(1603)、億泰(1616)、合機(1618)因出貨給台電,4月營收均成長。
台股25日突發性重挫,科技類股成為重災區,投資氣氛大受影響,法人積極尋求反攻機會點,看好眾達-KY(4977)第二季將持續成長,然也提醒必須審慎面對潛在風險;並持續看多金像電(2368)受惠人工智慧(AI)伺服器需求帶動2023~2024年營運上調。
胡伯服剛卸任中華液壓發展協會理事長,半年前在任時發揮獨特的個人魅力,號召協會15家廠商(包括:福鎰銅器公司),參加2023工商時報主辦台南自動化暨智慧製造展,創造歷年來協會參展最多的廠商,現仍在展示中(20至24日止)。同時在經營公司方面,更能展現經營才能,在疫情其間業績沒有減少,反而倍數增加,工廠由總廠擴展到五個廠,分布國內外,顯現經營上的成功,堪為中小企業典範。
市調數據顯示,2020年~2025年數據量年複合成長率達24%,隨著網路資料流量愈來愈大,以及多項新興應用的推出,伺服器、資料中心未來需求穩健成長,PCB多層板、HDI、ABF載板等供應商受惠。
大亞(1609)1月營收因春節工作天數減少、年減幅逾25%,但具有儲能、太陽能電廠等綠能題材,市場又預期今年國際銅價止跌彈升將帶旺大亞今年營收增長,15日三大法人合計買超3,044張,股價逆勢大漲1.25元、收24.40元,突破短、中及長期均線反壓套牢區。
第一銅(2009)受惠於國際銅價仍在高檔,與銅片出貨暢旺,激勵8日股價上漲1.25元、收37.05元,成交量2.49萬張,後市行情仍然看俏。
渡過1月營運谷底,建通精密(2460)營運可望逐步加溫,公司佈局異型導體銅材及新能源車,成果逐漸顯現,近期接獲大陸新能源車及IGBT新訂單,隨著2023年第2季特殊新型銅材煉製廠完工、擴大高毛利藍海市場製品,並加速旗下製品組合優化,建通表示,1月及第1季是全年營運谷底,在新產品挹注下,第2季起有望轉虧為盈,全年業績將逐季增長,全年獲利可期。
地球上金屬種類多樣,為何古人堅持用銅鑄錢?上古時期主要以貝殼作為貨幣,但貝類數量有限,才將石頭或銅等做成貝類的樣子,當作錢幣使用,隨著煉銅技術純熟,也奠定古人用銅鑄錢的基礎,雖然宋朝曾一度使用鐵錢,但發現銅穩定性高、熔點低等,鐵錢才逐漸被淘汰。
第一銅(2009)受惠於國際銅價大漲,與銅片出貨暢旺,31日盤中一舉亮燈漲停,終場大漲3.30元、收36.55元,成交量放大到2.12萬張,後市行情看俏。
金居(8358)受惠客戶拉貨及兩大伺服器新平台將進入新品備貨期,金居營運將逐漸改善並出現轉機。
全球第二大產銅國秘魯發生政治暴動,恐影響銅礦產銷,導致銅價看漲。華新(1605)存貨價值大增,短線受惠,30日股價漲9.01%,收在52元。
古時候沒有行動支付,宋朝人出門會帶銀子嗎?
全球棄油轉電趨勢明確,多元電力與電動車的雙電產業發展持續推進,是各國政策焦點所在,更是投資上不可忽視的兩大板塊。投信法人表示,多元電力方面,包括太陽能裝機量、微型逆變器、太陽能跟蹤支架等商機龐大,需求持續增長,電動車在消費者選擇性增多以及政策補貼下,今年出貨量也可望迎來明顯增長。
一家資本額4億元的漆包線小廠風青實業,如何讓比亞迪、華為紛紛找上門、尋求共同研發方案?根據《財訊》報導,故事的主角是陳福得,10年前他發現傳統漆包線的毛利愈來愈低,毅然投入上億元轉向半導體封裝銅導線,卻因不熟悉客戶而跌一大跤,每個月虧損500萬元,連續燒了5年,差點站不起來。
外媒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英國監管機構質疑港交所旗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在亞洲時段維持市場秩序的能力,因此正進行阻止LME重開亞洲時段鎳期貨交易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