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鋰離子的搜尋結果,共149筆
儘管原材料鋰鹽的價格強勢上漲,使電芯成本上升,但短期內漲勢尚不會立即反映在鋰離子電池價格上,且鋰離子電池所需的其他材料如正極前驅體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PVDF等鋰電材料價格仍處於下行,故5月鋰離子電池價格續跌。
美媒報導,中國公司長期以來一直是鋰礦精煉領域的主導者,而隨著西方國家越來越大的阻力,這些公司為了在全球鋰供應獲得更大占有率,正在開發中國家大舉囤積鋰礦權益。
幾年前市場掀起「大數據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的說法,而這一兩年來變成「晶片是新石油(Computer chips are the new oil)而台灣是新沙烏地阿拉伯」,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現在提出了另一種觀點,稱鋰電池才應該被視為「新石油」。
據集邦科技(TrendForce)研究顯示,4月中國電池級碳酸鋰均價跌至每噸人民幣19.8萬元,月跌39%;氫氧化鋰則跌至每噸人民幣26.6萬元,月跌33%,儘管均價環比上月跌幅擴大,但鋰鹽價格已在4月中下旬出現止跌回升的跡象。除此之外,電解液原料六氟磷酸鋰近期也開始回漲,負極材料、磷酸鐵、鋰電銅箔等材料價格也已接近觸底,動力電池產業鏈價格逐漸回穩。
市場研究機構集邦諮詢8日指出,大陸動力電池廠商去庫存已近尾聲,供需關係經過逾一季的市場化調節,已逐漸恢復正常。目前電池材料價格逐漸持穩,加上市場需求穩健增長,大陸動力電池產業鏈有逐漸回溫跡象,隨著下游需求回暖,6月有望全面復甦。
隨著發展規模擴大,原物料短缺成了特斯拉開始擔憂的問題。他們意識到,全球的電池製造商都無法充分供應其電動汽車的需求。特斯拉在官網上指出:「要達到年產50萬輛電動汽車,特斯拉可能需要全世界鋰電池的全部產量。」
由於鋰礦缺稀以致價格飛漲,加上安全疑慮較多,世界各工業大國正在積極研究下一代新型動力電池,已形成以鈉、鋅、氟3款新電池領先的技術專利方向,在這幾種新電池的專利與研究則分別由中、美、日各擅勝場。據日本產業技術專業分析研究指出,目前中國在新電池專利數佔絕對優勢,但美日研發新電池專利極具潛力,未來何種新電池能在市場上勝出,仍在未定之天。
大陸電池龍頭寧德時代16日宣布,大陸車廠奇瑞車款將採用其最新的鈉離子電池。同時,奇端將聯合寧德時代推出電池品牌「ENER-Q」,雙方還將就鈉離子電池、磷酸鐵鋰電池、M3P等多種構型電池展開合作,合作成果未來將應用在iCAR 03等量產車型中。受此消息帶動,寧德時代A股股價17日大漲2.67%,收報人民幣407.88元。寧德時代上次推出第一代鈉離子產品已是一年半之前,據稱,和其他電池廠相比,寧德時代的鈉離子電池在電芯單體能量密度上更具優勢。
在用於純電動汽車(EV)和可再生能源的創新型電池的開發方面,中國的存在感正在提高。按國家統計過去10年的相關專利,中國佔一半以上,位居全球首位。特別是被視為最有可能替代鋰電池的鈉電池專利的評價大幅領先日美。在今後2~3年內開始普及的創新型電池的主導權之爭中,中國領先於日美的局面己無可爭議。
印度地質調查局(GSI)在查謨(Jammu)和克什米爾邦(Kashmir)的薩拉勒海馬納(Salal-Haimana)探得590萬噸鋰(Lithium)礦脈,作為全球第2大鋰生產國,智利希望與印度合作開發鋰價值鏈,智利外交部秘書長威奇(Alex Wetzig)表示,智利SQM公司可能會提供開採鋰的技術和相關科技,來幫助印度開發鋰資源,從而生產電動車、行動電腦和手機、平板等設備所需的鋰離子充電電池。威奇強調,智利曾協助過其他國家開發鋰產業,因此有意與印度合作開發鋰產業。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24日報導,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透露,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動力電池產量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其中2月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車量同比保持高位增長。創新驅動讓中國鋰電產業領跑全球,鋰電儲能應用場景加速融入生產生活。去年中國鋰電年總產值首次突破兆元,超過1.2兆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5.28兆元)。
台泥企業團所屬三元鋰電池廠能元科技14日宣布,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輻中心)針對次世代高效能鋰離子電池深化研發合作。台泥企業團指出,將透過國輻中心具世界等級的同步加速器光源與同步輻射臨場分析技術,加速次世代高功率鋰電池運作機制及材料優化的開發,同時也領先電池業界將觀測尺度由微米一舉跨入奈米等級,正式揭示高階鋰離子電池開發邁入半導體等級。
台泥(1101)所屬三元鋰電池廠能元科技14日宣布,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輻中心)針對次世代高效能鋰離子電池深化研發合作。將透過國輻中心具世界等級的同步加速器光源與同步輻射臨場分析技術,加速次世代高功率鋰電池運作機制及材料優化的開發能力;並領先電池業界將觀測尺度由微米一舉跨入奈米等級,正式揭示高階鋰離子電池開發邁入半導體等級。
中國正擴大各地鋰開採力度,其2025年供應量將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瑞銀集團預估,到2025年,中國控制的礦山(包括非洲項目)的產量將從2022年的19.4萬噸,增至70.5萬噸,促使中國鋰供應量占全球比重,從2022年的24%,增至2025年的32%。
化石燃料日益枯竭,如何有效利用可再生的潔淨能源,成為各國能源發展政策。陽明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張仍奎教授團隊,在國科會及台德鋰電池國際合作計畫的支持下,投入儲能材料領域研究逾12年,開發出鋰電池用高安全性、難燃、耐高溫與高電壓的離子液體電解質材料,研究成果落實於多項產學合作中,也正與國內相關廠商共同推動技術的產業應用化。
全球規模最大的鋰離子電池材料綜合供應商-杉杉企業創辦人、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鄭永剛10日因突發心臟疾病逝世,享年65歲。鄭永剛從20多年前的「西裝大王」,到後來的「鋰電大佬」再到「偏光片巨頭」,帶領企業多次轉型,發家故事堪稱浙商代表,而今傳奇落幕。
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入股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龍頭:湖南裕能,9日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上市首日盤中股價暴漲173%,隨後漲幅收窄,終場收漲125%至人民幣(下同)53.6元,總市值達到405.89億元。
以高能量密度維持較長續航能力而被全球廣泛應用於電動車的動力鋰電池,終於開始面對鈉離子電池的競爭,這場攸關電動車產業命脈的科技對決將在2023年拉開序幕,並在未來數年激烈廝殺。令人更為矚目的是,陸企在動力鋰電池領域佔有的絕對優勢,極大概率會延續到下一代的鈉電池上,不論哪種電池最後勝出,中國佔據全球車用動力電池的領導地位在數年之內不易改變。
國發會日前將國內電力配置再度上修再生能源2030將占比30%,因此再生能源搭配儲能已迫在眉睫,為此國內許多大廠積極投入儲能領域,然因現階段儲能系統牽涉到電池組與電池芯應用面,尤其因電池芯特性與種類攸關整個儲能系統的建置,目前鋰三元電池為儲能電池主力,但因安全性考量近期又再度掀起磷酸鋰鐵電池熱度,也為國內儲能系統建置增添討論議題。
大陸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近期發債,募資人民幣(下同)100億元用於鋰離子電池生產項目營運。該公司近日公告,2022年度第一期綠色中期票據發行完畢,募集資金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