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鐵含量的搜尋結果,共49筆
女性容易缺鐵,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也指出,台灣女生1~44歲的鐵攝取都不夠,而且以13~15歲最低。對此營養師程涵宇列出了補鐵食物清單Top12,沒想到眾人以為含鐵量超高的櫻桃竟不在榜上,豬肝也沒有排進前5名。
炒空心菜是餐桌上的常見菜色,簡單又平價的蔬菜,卻有助降血糖、血壓、紓解便秘。不過在家中料理時,總覺得炒出來的空心菜不夠鮮綠,炒一炒就發黑,吃起來也總覺得少了哪個味道。農糧署分享炒空心菜的秘訣,原來換個鍋子可能有幫助!
女性身體容易缺鐵,因此不少長輩常叮囑,若缺鐵應多吃葡萄或櫻桃,但真的是如此嗎?外科醫師江坤俊提醒民眾,其實葡萄與櫻桃屬於植物性鐵,不僅鐵質含量低,而且吸收率也不高,若身體因缺鐵出現頭暈及心悸等問題時,最好補充動物性鐵。
有時候感覺疲勞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並不單純只是身體疲憊,有可能是因為缺鐵導致!營養師程涵宇指出,當鐵質長期攝取不足就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尤其是6類人更要留意缺鐵徵兆。
營養素「鋅」是身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僅次於鐵,對成人健康而言,鋅是維護正常性腺機能和治療生殖障礙的重要營養成分。不過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13歲以上國人每日鋅的攝取量普遍不夠,大約只有維持健康建議量的80%。如果身體缺鋅,日常恐容易掉髮、免疫力下降,長期下來還會造成肌肉量流失,感覺疲勞甚至出現性功能障礙。天然食補是最好的補鋅方式, 帶殼海鮮是含鋅量豐富的首選食材之一,但營養師提醒,要先選對種類才能有效補鋅。
「慢性發炎」近年來受到高度關注,許多慢性病、重大疾病或莫名疼痛不適都被認為可能和慢性發炎有關。一般用作血液疾病檢查的「鐵蛋白指數」被發現和發炎反應有關,可做為慢性發炎的評估指標之一。鐵蛋白過高和食物攝取有關嗎?如何吃才能避免過量,有助降低發炎反應嗎?
感覺常頭暈、臉上較無血色時,許多人會認為這是「貧血」體質,需要補鐵,但這個觀念只對了一半。因為貧血並非都是缺鐵造成,像是體內急性出血、慢性疾病發炎、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及地中海型貧血、骨髓再生不良性貧血等,都會造成貧血症狀。但若是未經確認貧血原因就任意服用鐵劑,恐會造成鐵過量而沉積在肝臟、心臟、胰臟、關節等處,導致肝臟受損、心臟病、糖尿病和關節炎等各式慢性病,不可不慎。
沒有鐵,我們會頭暈、疲倦,甚至影響記憶力和學習能力;但是鐵並非多多益善,過量容易引發心臟病、巴金森氏症。《康健》告訴你如何正確、輕鬆又安全地補鐵。
缺鐵是相當常見的營養不良問題,其中又以女性較為常見。當身體出現缺鐵的情況,不僅容易掉髮,身體也容易生病。想要補鐵,可從日常生活中的食材補充,搭配對的食材煮成湯,也更有助於吸收!
華新為掌握不銹鋼原料來源,2020年斥資逾5億美元(逾140億台幣),在印尼蘇拉威西島興建鎳生鐵廠及電廠,設四條生產線,其中二條生產線第一季先行試車,若一切進展順利,今年正式產出。
天氣愈來愈冷,來一碗熱呼呼的紅豆湯,暖身又暖心,過去也常聽說,女生要多喝紅豆湯補鐵,才會有好氣色,食藥署卻指出,雖然紅豆鐵質含量豐富,但鐵質吸收率較動物性食物差。到底怎樣補鐵比較有效呢?
女性經期來臨,經常說要補鐵,特別是紅豆湯特別受到喜愛,衛福部食藥署在網站闢搖專區提醒,雖然紅豆鐵質含量非常豐富,但相較肉類的鐵質吸收率差,建議可以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幫助吸收,並且鈣與鋅也會降低鐵質吸收率,因此如果缺鐵身體應少吃一些相關食物。
小雪經常覺得頭昏眼花,有時還會感到有氣無力,參加公司健檢時接到檢查報告,醫師告訴她,原來她有輕微貧血,才會容易感到頭昏,尤其是月經來潮後可能會比較明顯。醫師建議她先從食物中攝取鐵質,看看有沒有改善,倘若症狀還是持續,缺鐵性貧血的數值也沒有改善,再考慮是否補充鐵劑,小雪很疑惑:「貧血為什麼不用補充鐵劑,從食物中攝取來得及改善貧血嗎?」
不鏽鋼保溫瓶、鍋具到底會不會溶出重金屬?相關議題在網路上吵得沸沸揚揚,有人甚至為了增加鐵質,特地改用鐵鍋炒菜,沒想到專家揭驚人真相表示,研究顯示,鐵質攝取過多反而容易罹癌。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臺灣農漁產品內外銷市場,第一銀行長期秉持「在地經營 在地關懷」理念,響應政府齊心抗疫,特地採購100公斤石斑魚以實際行動力挺本土漁業,並將營養價值豐富的石斑魚贈送予6間偏鄉小學,除了讓孩子們在防疫期間能維持飲食均衡外,更可為在地漁民盡一份心力。
一名16歲的女學生,近幾周常感覺心悸、呼吸困難、疲倦,皮膚、眼結膜、指甲床的顏色也較蒼白,學業成績也跟著退步。醫師表示,全台每10至20名女性當中,就有1人患有缺鐵性貧血。受月經來潮、青春期營養需求提高的影響,缺鐵性貧血好發於15至45歲的育齡女性,又以青春期少女佔多數。
缺鐵是貧血的主因,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臥虎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名為IRON MAN(IMA)的新型小胜肽家族,可幫助植物根部吸收外在環境中的鐵,可望解決人類缺鐵性貧血的症狀,並在番茄實驗證實,研究成果於10月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並被選為重點論文。
疲倦、心悸、臉色蒼白,可能是缺鐵性貧血。該怎麼治療?如何正確、輕鬆又安全地補鐵?
「台東雜糧三寶」中的小米及台灣藜營養豐富,後者並被稱全營養食品,供太空人食用,都是當紅保健食品,需求增;但播種費人力。農委會為此開發出自走式播種機,為生產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