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長江中下游的搜尋結果,共81筆
根據央視報導,大陸國家統計局今(12)日發佈關於2022年糧食產量數據公告,2022年全大陸31個省區市的夏糧、早稻和秋糧產量總和達1兆3731億斤(約當6.8億噸),比上年增加74億斤、增長0.5%,創下新高。這也是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兆斤以上。
大陸央視新聞1日報導,大陸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近日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氣象局、林草局等部門召開會商會,會商研判大陸11月自然災害風險形勢。經綜合分析,11月長江中下游地區乾旱仍將持續或發展;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局地森林火險等級為極度危險;中南、西北、西南等部分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較高;有4次冷空氣過程將影響中國北方地區。
當前大陸長江中下游江段及鄱陽湖、洞庭湖水位均為歷史同期最低,長江流域旱情持續。據大陸水利部統計,目前長江流域耕地受旱面積2985萬畝,仍有29萬人、35萬頭大牲畜因旱臨時飲水困難。大陸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司長姚文廣24日表示,目前抗旱供水總體可控,將繼續優化長江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保障城鄉供水安全。
大陸南方近期降雨,雖然緩解了長江流域部分地區旱情,但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仍無有效降雨,中下游幹流水位較歷史同期大幅偏低。陸媒同時指出,長江上中游水庫群待蓄水量大,水旱災害防禦形勢依然複雜嚴峻。
大陸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昨指出,7月以來,大陸南方遭遇罕見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長江流域旱情迅速發展。目前乾旱共造成3785萬人受災,428萬人需生活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404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15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台幣1390億),他強調,氣象預測顯示,長江中下游秋季降水偏少,可能夏秋連旱,抗旱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大陸央視新聞30日報導,據大陸水利部消息,今年7月以來,長江流域持續高溫少雨,江河來水偏少、水位持續走低,旱情發展十分迅速。8月25日旱情高峰時,長江流域耕地受旱面積達到6632萬畝,有499萬人、92萬頭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響,主要集中在重慶、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貴州、陝西、江蘇等10省(直轄市)。
大陸澎湃新聞報導,中共中宣傳部30日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大陸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通報當前當前旱情與未來發展趨勢。周學文說明,7月以來,中國南方地區遭遇罕見持續高溫少雨天氣,特別是長江流域旱情迅速發展。截至目前,乾旱災害共造成3785萬人受災,428萬人因旱情需要生活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404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15億元人民幣。
高溫旱象不解,仰賴水力發電的重慶,緊跟四川腳步延長工業企業限電令。重慶在24日首波限電令結束前,再度發出通知延長限電,並稱結束時間需根據高溫天氣和用電負荷情況「另行通知」,為當地企業恢復生產帶來高度不確定,恐進一步衝擊重慶的PC供應鏈。
大陸中央氣象台、《重慶日報》用戶端 18日消息,45℃,重慶北碚又創造了新的紀錄。明天(19日),副熱帶高壓再度加強西伸,牢牢掌控長江中下游地區,極端酷熱天氣反撲,預估上海明後天40℃又將返場。
大陸長江流域旱情嚴峻,長江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均為有實測紀錄以來同期最低,大陸國家氣候中心預測,長江流域秋季降水持續偏少的可能性大,中下游地區恐出現夏秋連旱。大陸專家表示,乾旱原因與2006年川渝大旱類似,都是大氣環流異常導致長江流域在主汛期出現枯水現象,已對農業生產、人畜飲水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產生影響,判斷旱情將加劇。
新華社報導,大陸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16日發布調度令,調度三峽水庫於當日12時起,向長江中下游補水。初步測算,三峽水庫加大下泄,未來5天將為長江中下游補水約5億立方米。
中國天氣網13日消息,今年7月下旬以來,大陸長江中下游地區等地出現範圍大、強度強的高溫天氣,多地最高氣溫值、高溫日數破紀錄極值,截至今天(13日),大陸中央氣象台已連續24天發布高溫預警,其中12日和13日已經連續兩天發布了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大陸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介紹,未來兩周,南方高溫天氣仍將持續。預計今年高溫天氣綜合強度將為1961年有完整記錄以來最強,但目前區域性高溫過程還沒有超過2013年。
在1940年3月到1944年11月這一段執政期間,汪精衛的主要地盤有南京市和上海市加上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如果能治理中心點城市武漢,就等同於切斷位於長江與嘉陵江交匯點的重慶市的水路。於1938年10月正式開始轟炸陪都的日本海軍航空隊轟炸機,就是由武漢機場起飛的。
1933年秋,蔣介石調集了百萬國軍,對各地蘇區進行第5次圍剿,並以50萬大軍進攻中央蘇區。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紅軍約8萬6000人突破包圍圈,從此被迫展開歷時兩年的2萬5000里「長征」。
繼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到要擴產大豆後,大陸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再度強調要擴種大豆油料,並列為明年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可見在國際情勢變化下,大陸力圖提升糧食自主的決心。
海洋保護人人做起!大陸廣西日前有漁民捕魚時,拉起魚網後發現,竟意外捕獲10幾隻海中稀客「江豚」,畫面非常的難得,起初漁民還不清楚捕到什麼,發現是「江豚」後,也趕緊將牠們放回大海,獲得不少網友讚賞。
大陸今年進入汛期後,長江流域降雨頻繁,從7月2日至8月17日,5次編號洪水一個多月內進入三峽水庫。洪水間隔短、連續多峰,且伴隨著每秒75000立方公尺的最大洪峰,三峽工程面臨建庫以來最大的考驗。精準預報、科學調度,使得三峽工程猶如橫跨江上的「銅牆鐵壁」,時而敞懷吞納、攔洪削峰,時而開閘排浪、泄洪騰庫,在與洪水的一輪輪博弈中,護衛中下游幹流防洪安全。
大陸長江洪災再升級,在連日豪雨的情況下,三峽大壩20日測得每秒75000立方公尺的歷史級別流量,洩洪大壩更是開啟了11孔,是大壩建成以來最大規模的洩洪量,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分別赴災區視察。專家指重慶之所以如此嚴重,是由於其位於3條主要河流交會處,加上「前水」未走,後水又來,才會導致慘重災情。
據大陸湖北媒體20日報導,今天上午8時,2020第五號洪峰抵達三峽樞紐入庫流量達到每秒75000立方公尺,是三峽建庫以來最大洪峰。目前,三峽樞紐開啟了多達11孔洩洪 ,下泄流量每秒達49200立方公尺,同樣是三峽建庫以來最大出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