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關節軟骨的搜尋結果,共170筆
新竹46歲張女士在去年冬天極度低溫時,某天早晨起床時,手指關節處覺得僵硬又疼痛,連穿脫衣服、上下樓梯都覺得受到限制,疼痛範圍從雙手擴大到雙腳膝蓋,時常要等上1個鐘頭才會覺得緩解,隨著疼痛加劇,開車上班也因為手部僵硬難以操作排檔桿,疼痛情形已經持續好幾個月。患者曾服用診所開立的消炎止痛藥緩解,但是一停藥症狀又死灰復燃,直到透過免疫風溼過敏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確診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經過兩個月的追蹤治療,總算控制住疼痛難耐的頑疾。
一位45歲女子因為手指腫脹變形就醫,復健科醫師檢查發現,女子未受外傷,而是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分析致病原因應是女子過重體重所致,因為過重使其體內容易發炎、血脂高,進而破壞軟骨,使她年紀輕輕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骨刺是一種退化性疾病,但中醫師陸孝宸指出,不只年長者會長骨刺,年輕人若長期關節使用不當或過度使用,同樣也會生出骨刺,像是體重過重、運動過度、粗重工作和久坐久站等,而骨刺可能導致肢體僵硬,嚴重時影響到行走,或壓迫到神經,造成麻木、針刺感,最後造成肌肉萎縮。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5日圓寂,經火花後燒出許多舍利子,引發外界熱烈討論。事實上,人體在外傷、軟骨受傷等情況也會產生「珍珠」,類似舍利子,但這類「珍珠」經不住高溫,死後並不能留住。骨科醫師解釋,當軟骨碎片掉在關節內一直磨,體內產生發炎反應,就會形成圓圓的白色珠子,屬於「游離體」,曾有病患一開刀就取出上百顆,大小從米粒到1公分都有。
衛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醫師林盈萱以針灸處理膝關節疼痛,採頭皮與體針施於心包經、心經上的穴道進行睡眠問題的治療,另取膽經、脾經的穴道治療腿部緊繃,並搭配復健治療,可改善因膝蓋疼痛影響行走與睡眠問題。
不少人都聽過常折手指恐讓手變形或受傷,復健科醫師李薇分享,美國一位醫師昂格爾以自身的手指做實驗,每天折左手的手指,持續60年以後,發現左右手的手指大小沒有太大變化,軟骨的厚度也無差異,由此可見折手指和手指變形、變粗並無正相關。
喜歡打羽球的65歲陳姓婦人,發現膝蓋腫痛、無力並彎不下去,打止痛針和膝蓋抽水治療3個月未見改善,到竹北市東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施韋伃檢查發現,她的膝蓋退化合併有骨壞死情形,安排「客製化人工膝關節微創手術」搭配超耐磨墊片置換,經2個月復健,讓膝蓋重獲新生,又能回到球場當羽球戰將。
75歲施先生因為雙膝疼痛不良於行,考量本身心血管疾病及手術風險不考慮接受關節置換術,長期以輪椅代步,也使得大腿肌肉消瘦,經人介紹至長安醫院復健科就醫,透過「水冷式高頻熱凝療法」,治療一周,膝蓋疼痛減緩大半,並可持拐杖步行如廁,目前已能配合接受大腿肌群強化復健。
花蓮一名86歲的詹姓老婦左膝蓋積水嚴重,儘管抽出水來,過一陣子仍持續發炎,她只要從坐姿到站起時,就會因膝蓋疼痛到不敢走路,加上其腰椎間盤嚴重退化壓迫神經,腰痛讓她食不下嚥,更瘦了7公斤,最後經骨內注射治療,膝蓋與腰部從坐下到站起過程都不會感到疼痛,甚至還能自行開車上街買菜,讓她相當開心。
健保署統計,每年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需求,但實際接受手術人數僅3分之1,其餘患者可能對於手術存有擔憂,寧可忍受疼痛或堅持保守治療,然而目前有新式機器手臂幫助醫師更精準下刀,降低術後疼痛、加快復原速度,患者可更快回歸日常生活。
新冠疫情期間,不少社區藥師化身「送藥幫手」,協助將抗病毒藥物送到確診者家中,今年58歲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某次偏鄉送藥過程中,他一不小心踩空、撞傷膝蓋,讓原本就有些退化的膝關節病況加劇,於是今年8月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治療,術後3個月順利找回行動力,再度展開送藥到府的重任。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球常見關節疾病,衛福部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達15%,近350萬人飽受疼痛,嚴重患者過去都需靠手術,甚至置換人工關節,不過「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研發後,患者卻多了一種選擇。新北市恩主公醫院今舉行「骨科微創中心 關節鏡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 臨床成果分享」,該技術不僅傷口小、感染機率低,手術和住院時間也大幅縮減,成功改善患者疼痛狀況。
骨關節炎患者常出現膝蓋疼痛症狀,現階段醫療技術無法完全治癒。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研究中心攜手中研院轉譯中心,找到最新治療策略,即以膠原結合胜肰,用於增強骨關節炎關節軟骨潤滑和再生,能有效改善骨關節炎軟骨組織的再生。研究結果獲《自然生醫工程》刊登,並預計兩年內開展臨床試驗。
骨關節炎患者常因為進行爬山等運動後引發膝蓋疼痛,但傳統醫療做法只能舒緩,無法治癒,從而引發諸多生活不便,讓病患造成身心煎熬。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研究中心主任洪士杰攜手中研院轉譯中心,以膠原結合胜肽用於增強骨關節炎關節軟骨成像、潤滑和再生,找到最新診斷方式與治療策略,研究結果獲《自然生醫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刊登,並預計兩年內開展臨床試驗。
中國醫藥大學洪士杰及中研院吳漢忠團隊合作發現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新策略,成功開發專一辨識結合骨關節炎軟骨膠原蛋白的胜(月太)及雙功能單一胜(月太),具有促進骨關節炎早期診斷、治療和骨關節炎之再生醫學潛力,也可應用促進角膜缺損之表層及內膜再生。成果已取得專利,預計兩年內開展臨床試驗,應用於臨床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會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肥胖者罹患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有研究發現,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是因為關節過度耗損而引起的,還有其他因素。
膝關節平均每天彎曲伸直1萬次,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都仰賴它。醫師指出,一旦膝關節軟骨缺損,就像是馬路缺了一塊柏油,若不及時修補,恐持續惡化成退化性關節炎,最終得走向換膝之路。
天氣持續炎熱,但許多人因生活忙碌而忘記喝水,醫師表示,若感覺口渴才喝水,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缺水狀態,嚴重危害健康,包括導致血栓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且引發泌尿道感染、腎衰竭、關節疼痛、過敏,還會讓大腦反應遲緩。
文/康健網站
你關節卡卡了嗎?長新冠不僅有失眠、腦霧、頭痛等影響,就連關節也在跟你大聲抗議!到底怎麼吃才能幫助舒緩關節頭痛,好食課 Sandy林俞君營養師告訴您,該吃與避吃哪些食材,幫忙緩解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