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陶藝成就獎的搜尋結果,共18筆
黃金博物館迎歡慶19周年館慶,4、5日舉辦「金彩樂遊趣」系列活動,邀請在地藝文團隊演出,歡迎民眾同樂。此外,陶博館也展出「2023台灣陶藝獎」得獎作品,共有121件作品展期至明年4月21日。
「2023台灣陶藝獎」得獎作品,即日起至2024年4月21日在陶博館3樓特展室盛大開展,包括卓越獎、新銳獎及創作獎等共計121件作品。開展之初,陶博館與北科大合作推出「灼越-北科大・陶博館台灣陶藝巨擘展」,匯聚台灣陶藝獎最高殊榮「成就獎」的5位陶藝前輩們,及其他多位老師作品,運用台灣的土壤滋養創作,精湛表現台灣孕育陶藝文化的樣貌。
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台中霧峰陶藝家蔡榮祐投入陶藝創作47年,中央書局推出他與兒女3人聯展「故土容顏 陶作職人展」。蔡榮祐說,要讓不同熔點的陶土相互包容是一大挑戰,要做到上層的陶土熔了、流動,與下層陶土產生聚流效果,完美成形才能成為獨特的作品。
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今天表示,即日起展出「釉之丘壑」王修功回顧展49件作品,展現實用轉型藝術,單色釉擴展多彩釉,低溫燒製走向高溫釉下彩歷程,儼然台灣陶瓷發展史縮影。
陶博館最新展覽「釉之丘壑-王修功回顧展」即日起於1樓陽光特展室展出至7月3日。這次展覽精選49件經典作品展出,梳理王修功一生弘揚陶藝歷程,由實用轉型藝術,從單色釉擴展多彩釉,自低溫燒製走向高溫釉下彩,從仿古迎向創新,王修功的陶藝生涯可說是臺灣陶瓷發展史的縮影。
2019台灣陶藝獎18日在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頒獎典禮,本屆創作獎首獎由來自馬來西亞的台灣媳婦、陶藝家李思樺獲獎,其作品《琗璱集錦》展現細緻繁複、高超雕塑技巧,獲得評審青睞,成為歷年來第一位奪得首獎的新住民。
榮獲2016年國家工藝成就獎的「竹南蛇窯」創辦人林添福,20日晚間於竹南蛇窯家中安詳辭世,享耆壽94歲,他一生與陶藝為伍,歷經多次產業變化,對做陶的堅持從未改變,秉持「不藏私」的精神,將精湛的製陶技法傳承於後代,隨著國寶陶藝大師辭世,竹南蛇窯21日宣布即日起暫停開放。
陶博館「2019台灣陶藝獎」成就獎為新竹國寶級大師陳煥堂榮獲,他是國內少數集結藝術、學術於一身的陶藝家,1978年曾奉經濟部派至巴拉圭共和國傳授製陶技術,協助巴國製作出史上第一件上釉的高溫陶,致力陶藝創作、陶藝教學超過半世紀。
全球陶藝界最具影響力的陶藝年會即將在9月30日在陶博館舉辦,其中在台灣相當知名的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以及獲第20屆國家文藝獎的原住民藝術家撒古流等人都將舉辦講座,有興趣的人即日起可上網報名,6月30日前報名可享早鳥優惠。
全球陶藝界最具影響力的陶藝年會即將在今年9月30日在陶博館舉辦,包括日本知名藝術家奈良美智及獲第20屆國家文藝獎的原住民藝術家撒古流等人擔任講者,有興趣的人即日起可上網報名。
創作不輟、且培育出許多陶藝人才的資深陶藝家劉鎮洲,獲選為「2017台灣陶藝獎」成就獎得主,5日從新北市文化局長林寬裕手中領取獎座。劉鎮洲說,去年退休迄今剛好滿一年,能夠得獎讓他心情相當激動,他也希望把這座獎項,獻給已故的父親及日本恩師鈴木治。
鶯歌陶博館今日舉辦「2017台灣陶藝獎」頒獎典禮,本屆台灣陶藝獎成就獎得主為資深陶藝家劉鎮洲,陶藝創作獎得主則為丁有彧及陳志強。巧合的是,丁有彧、陳志強都曾受教於劉鎮洲,師徒三人同時獲獎,也象徵陶藝創作傳承。
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今天公佈台灣陶藝獎成就獎得主為資深陶藝家劉鎮洲,肯定他畢生奉獻陶瓷教育的貢獻。
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辦理的「2015年工藝成就獎」,5日於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舉辦頒獎典禮,由張繼陶獲殊榮。
「失敗就再試一遍!」第2屆新北市陶藝獎26日頒獎,60年代首創「高溫多彩釉」,將台灣陶瓷工業帶進藝術領域的王修功(見圖,葉德正攝),眾望所歸獲得陶藝成就獎。
新北:高齡84歲、曾任北投中華陶瓷廠長的王修功,也是台灣的第一代資深陶藝家,他首創「高溫釉下彩」技法,開啟中式水墨韻意的裝飾陶瓷版畫,為台灣陶瓷界貢獻良多,也榮獲鶯歌陶博館主辦的第2屆新北市陶藝獎「陶藝成就獎」。
「第一屆新北市陶藝獎」的「陶藝成就獎」得主蔡榮祐(見圖右,陳俊雄攝),廿九日從新北市文化局長林倩綺手中接下獎座。蔡榮祐在長達卅六年的作陶生涯中,研發出多種釉色,以攝氏一二五○度還原燒創立個人特色,也為台灣陶藝界開創市場收藏前景。
新北市升格後,結合「台北陶藝獎」及「台灣金質陶瓷獎」的「新北市陶藝獎」,首屆舉辦吸引許多國外陶藝創作者參賽,陶博館說,獎項雖以新北市為名,但未限制參賽者資格,期藉此提升水準並達到觀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