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非基改作物的搜尋結果,共36

  • 供不應求 雲林黑豆及黃豆鹹魚翻身

    供不應求 雲林黑豆及黃豆鹹魚翻身

     雲林縣8、9年前曾復育黑豆,因產銷管道不順,農民轉為遲疑觀望;新冠疫情衝擊下,國外大豆原物料大漲,加上極端氣候轉變劇烈,旱災愈來愈頻繁,雲林農民又恢復信心轉作大豆,去年全縣黑豆、黃豆種植面積達500、600公頃,雲林縣府今年持續加碼每公頃補助1萬元,並媒合加工廠商與農民契約種植。

  • 專家傳真-基因編輯 為解決糧荒帶來新希望

    專家傳真-基因編輯 為解決糧荒帶來新希望

     面對全球暖化加劇、人口增加及天然資源短缺,想確保糧食供應無缺,人類需要更便宜、更永續經營的作物生產技術,致使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成為國際潮流。基因編輯技術(gene-editing techniques)由於係針對物種本身的基因進行編輯和調控,可開發出與傳統育種結果無異之新品種,被譽為是近代一偉大的生物科技。目前在已有的多種基因編輯技術中,CRISPR/Cas9具有設計簡便、效率高、成本低等特點,一般不插入外源基因,最終得到的產品和傳統育種產品具極大的相似性,可大幅減少育種所需時間及空間(專家指出培育一個新品種,雜交育種需要8~10年,基改育種需要8~12年,基因組編輯技術只需要4~6年),在動植物遺傳改良等領域得到迅速應用,可望成為應對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的新利器。

  • 禾佳有機農產運銷合作社 推出紅豆化妝品

     屏東縣萬丹紅豆已成為紅豆代名詞,紅豆除了可做紅豆餅外,還可以做成紅豆魚鬆、紅豆面膜、紅豆化妝水!

  • 基改白花文心蘭 農民種植受阻

    基改白花文心蘭 農民種植受阻

    我國文心蘭外銷日本每年可達5億元產值,台大植物科學研究所教授葉開溫,花了3年研發基因改良白色花種的「蜜雪文心蘭」,有望讓銷日文心蘭產值倍增,達10億元以上規模,但即使通過農委會田間試驗,卻仍無法做商業推廣,拒絕授權農民種植,葉開溫直言,農委會太保守,應開放一點才賺得到錢。

  • 多餘水田轉種進口作物 運輸航程、成本、碳排均減少

    多餘水田轉種進口作物 運輸航程、成本、碳排均減少

    竹北市農會今(4)日在台北花博園區的北區農民行銷專區活動推廣種植的黑豆作物,農糧署表示,國內目前逐漸將多餘水田轉種其他進口作物,一方面運輸航程、成本、碳排均減少外,也讓國人吃到最健康有機的食材。

  •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 1/2起受理申報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 1/2起受理申報

    「109年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相關措施即將開始受理申報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表示,該計畫每年全國統一於1月受理申報作業,考量申報期間適逢春節假期,特別延長受理期限,自明(2020)年1月2日至2月7日止,請符合資格且有意願參加的農友,務必把握於申報期間,攜帶證明文件到戶籍所在地公所、農會完成全年兩個期作申報作業。農糧署說明,包含明年最受農民朋友關注的「農業環境基本給付」、「水資源競用區耕作制度轉型措施」及其他各項獎勵措施,都必須於期限內完成申報,請農友特別注意。

  • 硬質玉米新品種台農七號 生長勢強產量高

    硬質玉米新品種台農七號 生長勢強產量高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提供全國農民優良種子,並不斷推陳出新供應新品種作物種子及種苗,目前推廣的雜糧作物種子以硬質玉米、高粱、綠肥等為主,近期更推出硬質玉米新品種台農七號,特性為生長勢強健,產量較台農1號高約20%,且適合大面積種植,成為農民栽培新選擇。

  • 種苗場開賣農試所育成新品種玉米 產量提高20%

    種苗場開賣農試所育成新品種玉米 產量提高20%

    種苗改良繁殖場近日推出硬質玉米新品種台農七號,特性為生長勢強健,產量較台農1號高約20%,且適合大面積種植,生長勢強健,屬中早熟型,生育天數約120天,產量較台農1號高約20%,每公頃乾籽粒可收約7200公斤。

  • 基改白色文心蘭受阻 學者批「反基改」意識形態作祟

    基改白色文心蘭受阻 學者批「反基改」意識形態作祟

    我國文心蘭外銷日本每年可達5億元產值,台大植物科學研究所教授葉開溫研發基因改良白色花種的「蜜雪文心蘭」,有望讓銷日文心蘭產值倍增,達10億元以上規模,且已於今年通過農委會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卻仍被以國內尚未立法管理基改作物為由,拒絕台大授權農民種植,讓他深感政府是「反基改」意識形態作祟。

  • 桃園推廣種植非基改大豆 集貨中心7日啟用

    桃園推廣種植非基改大豆 集貨中心7日啟用

    桃園市農業局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合作,在新屋區、觀音區一代推動種植非基改大豆,為了讓雜糧產業能有更好的理集貨加工能力,農業局在2016年補助新屋區農會設立北區非基改大豆雜糧集貨處理中心,去年底完工後將在本月7日啟用,未來可每天最多可處理20公噸北部地區生產大豆,貯藏量能達到800公噸,並進行烘乾、選別、包裝、倉儲、冷藏等一貫化生產流程。

  • 鼓勵農民別繳公糧 農委會推稻米直接給付

    鼓勵農民別繳公糧 農委會推稻米直接給付

    台灣稻米由政府保價收購,農民為增加收入,多重量不重質,致稻米產量過剩,全年消費量僅100萬公噸,產量卻高達150萬公噸。為此,農委會今年推出稻作直接給付政策,每公頃補助1萬至1萬3500元,鼓勵農民收成後直接銷往市場,使產銷回歸市場機制。

  • 水情吃緊 中市種稻轉作變更申報延長至2月底

    水情吃緊 中市種稻轉作變更申報延長至2月底

    因近期水情不佳,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針對農業缺水率偏高區域,包括石門、桃園、新竹、苗栗及台中等農田水利會灌區,延長變更轉(契)作、休耕申報時間至2月底,鼓勵稻農將轉作的作物變更為旱作或休耕,資格限已申報且種稻的農友。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表示,由於休耕每年限申報1次,建議種稻農友可先選擇轉作旱作,避免影響次期作申請休耕資格,請有意申報變更的農友至戶籍所在地公所辦理。

  • 新農業政策 4年要創434億產值 鎖定泰越印緬合作

    新農業政策 4年要創434億產值 鎖定泰越印緬合作

    行政院今天在院會拍板新農業政策規劃,農委會要選擇4個南向國家進行技術合作及人員交流、生產、整廠輸出等全面農業合作,據透露,初步鎖定泰國、越南、印尼及緬甸等為合作對象,至2020年至少要建10案促成農企至新南向國家合作示範。

  • 避免業者打馬虎眼 基改、非基改作物進口就分流

    避免業者打馬虎眼 基改、非基改作物進口就分流

    基改、非基改食品進口貨號分流!我國進口的黃豆中,基改作物占9成以上,不過市面上大多數店家,都標示自己的豆漿、豆製品屬於非基改,引發民眾疑慮,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近期已將基改與非基改食品,從邊境進口貨號就分流,並可透過食品雲追查流向,降低業者打馬虎眼的機率。

  • 鼓勵轉作非基改作物 市府加碼補助

     為活化農地,鼓勵農民轉作非基改或種植景觀綠肥作物,台中市配合中央「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針對2期休耕種植景觀、綠肥作物及2期轉作其他作物,每公頃加碼補助1萬元。農業局強調,有意願的農民即日至8月17日,可至各區公所申請。

  • 鼓勵2期稻轉作非基改大豆 中市府每公頃補助1萬

    鼓勵2期稻轉作非基改大豆 中市府每公頃補助1萬

    「農窮則變、變則通!」為活化農地、鼓勵農民轉作非基改作物或種植景觀綠肥作物,市府配合中央「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除中央補助外,市府針對2期休耕種植景觀、綠肥作物及2期轉作其他作物,每公頃加碼補助1萬元,有意願參加的農民即日起至8月17日可至各區公所申請。

  • 立委盼分級 讓國人吃食用級黃豆

    基改作物引發過敏疑慮,日本將基改黃豆定義為飼料級,非基改定義為食用級,農委會允諾將了解。繼學校營養午餐不吃基改黃豆後,立委擬用法規確保國人吃食用級黃豆。

  • 基改作物耕種面積 20年來首見減少

     金融時報周三引述研究報告報導指出,基因改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去年整體耕種面積出現1996年基改作物面市以來首見縮減,然而這並非需求下滑所致,而是受到農產品價格衰退影響。

  • 基改作物耕種面積 20年來首見減少

    金融時報周三引述研究報告報導指出,基因改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去年整體耕種面積出現1996年基改作物面市以來首見縮減,然而這並非需求下滑所致,而是受到農產品價格衰退影響。

  • 醬油龍頭萬家香 上架產品只用非基改黃豆

    食安事件頻傳,消費者意識高漲;國內醬油市占率第一的萬家香今天宣布,經過1年調整,全國所售醬油全面改用非基改黃豆,市面上通路皆已鋪售,可望帶動不同的飲食文化觀念。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