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高危險群的搜尋結果,共308筆
春節長假正式展開,多數人吃多動少的時刻,最易誘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楊峯菁提醒,高血壓等慢性病人過節應如平日,規律生活、節制飲食,千萬別因年假難得而放縱自己;保持三餐定時定量,三高指數才能穩定控制。
九合一大選即將在周六登場,但按照「5+n」隔離政策,昨天起確診的民眾將無法出門投票,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為了能投票,未來幾天確診黑數將大幅度增加,提醒沒打滿3劑疫苗、超過3個月未確診及沒有接種次世代疫苗的重症高危險族群,最好別出門投票,「以免一票投給閻羅王」。
在工業局智慧顯示驗證計畫支持下,群創攜手台南郭綜合醫院建立台南第一個科技長照示範場域,國欣護理之家社區型長照示範場域正式揭幕。群創事業群總經理潘泰吉指出,群創以顯示科技核心,軟硬整合,全球首發推出科技長照2.0「智慧復健與智慧門診」解決方案,瞄準智慧醫療超高齡商機。
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照護人力短缺,群創(3481)與台南郭綜合醫院建立國欣護理之家社區型長照示範場域正式揭幕,也是台南第一個科技長照示範場域。群創事業群總經理潘泰吉指出,群創以顯示科技核心,軟硬整合,全球首發推出科技長照2.0「智慧復健與智慧門診」解決方案,瞄準智慧醫療超高齡商機。
天冷又到吃鍋季節,但醫師提醒,一個火鍋普林就超標,普林在身體代謝會形成尿酸,尿酸高會導致關節疼痛,尿酸代謝異常,會引發痛風和腎臟問題,因此要特別注意高普林食物的攝取,例如肉類、海鮮、蔬菜、肉湯與啤酒,其中蔬菜要避過火鍋常見的金針菇等;若真想喝火鍋湯,可在前15分鐘先喝,放入肉類和海鮮後就不要再喝火鍋湯了。
孕婦在懷孕過程中要注意每個症狀及狀況,婦產科名醫蘇怡寧表示,一名產婦私訊和他分享懷第二胎的歷程,產婦說自己懷孕30周開始出現頭痛、血壓飆高到185,就醫才發現患有子癲前症(俗稱妊娠高血壓),最後雖然早產但母子均安,她希望透過自身的例子,提醒每個孕婦注意孕期的身體變化,蘇怡寧說,子癲前症就像暴風雨,在臨床上是無解難題,只能透過檢測做好預防。
全世界或台灣肺癌都是癌症十大死因的首位,唯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有痊癒的可能性,有鑑於此,國民健康署7月1日起針對具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史的兩大高風險族群,提供每2年1次的免費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呼籲肺癌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追蹤。
民進黨政府總是說防疫要超前部署,但所有的政策都一路落後,反應比其他國家慢了好幾拍不說,現在採購次世代疫苗也選了個過時款,實在無法讓民眾信服。採購經費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錢,政府為什麼不肯去採買最適合當前疫情的疫苗?
天氣越來越熱,上週末花蓮卓溪鄉與玉里鎮飆出41.4度與41度高溫、新北板橋氣象站也測到39.4度,創設站以來最高溫紀錄。民眾黨立法委員蔡壁如與立委邱臣遠今(27)日召開記者會,呼籲衛福部加強跨部會合作,職安法規也應與時俱進,保障民眾安全。
全台高溫警戒,台北市因盆地地形及都市熱島效應等因素,7月以來溫度飆升,今(22)日中央氣象局高溫資訊顯示台北市為紅色燈號,台北市已啟動熱浪預警機制,發布今年第5次熱浪通報,台北市環保局已發送簡訊至府內10個單位,即刻動員執行各項高溫應變措施,減輕台北市民受到高溫的負面影響。
胃癌的預後不佳,五年存活率大約三成左右,且不容易早期診斷。但胃癌真的如此難治嗎?面對胃癌,有什麼方法可以及早發現,讓預防勝於治療;同時常常胃痛就是胃癌前兆嗎?衛生福利部恆春旅遊醫院外科周則中醫師列出幾個常見的篩檢工具供參考:
南投縣18日確診人數1220例,由於疫情處於高原期,住宿型機構住民仍是被注意的高危險群。縣府表示,近1週來,機構確診人數下降,從6月10 日的793人降至6月17日的242人,快篩陽性率從18.4%降至5.08%,但衛生局提醒仍要小心,防範二次感染或復發可能。
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昨日確診。指揮中心透露陳時中有全身痠痛、流鼻水、打噴嚏等3症狀,但身體狀況良好。不過醫師擔心陳時中有吸菸史,可能會使他成為新冠重症高危險群,建議他應特別注意確診後5天內病況,如有相關症狀應盡速就醫。
新北市75歲陳姓男子有長期抽煙習慣、且患有高血壓無固定服藥,近期突然覺得腹部有如刀割般的劇痛,痛感還會延伸至後背,全身冒汗並吐了滿地的食物,經緊急送醫後,血壓量測竟高達220毫米汞柱,土城醫院急診醫師立即用重點式照護超音波檢查,發現陳男腹部長出一個約6公分寬的搏動性腫塊,且經斷層掃描後,確認是死亡率極高的腹主動脈瘤破裂,立即手術後才將人從鬼門關拉回。
本土疫情升溫,相關物資面臨吃緊。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直言,「原鄉緊急!急需捐贈快篩劑、N95口罩」,她向社會各界呼籲,原鄉需要快篩劑與N95口罩,期待大家的捐助,並感謝政大EMBA創業主班學員,捐贈快篩試劑1000劑,她將迅速將物資發送到花蓮縣、台東縣與屏東縣的部落。此文發出後引發熱議,數千名網友湧入其臉書按讚並表達支持。
痔瘡是國人常見、發生率很高的疾患!主要是肛門附近血管,因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靜脈曲張,形成病態的痔瘡。只要會造成腹部壓力變大,阻止靜脈回流的情況,都有可能引起痔瘡!
國內疫情爆炸,昨單日新增46,377例確診,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今表示,懷孕36周以上的確診孕婦全部擠到醫院,擠床壓力現在已經發生,對確診孕婦已無床可收,且產房和門診還有心臟、腎臟衰竭的超高危孕婦,若照目前的收治原則,更高風險的孕婦將會沒地方可去,甚至孕婦生產都住不了院。
衛福部統計顯示,中風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4名,每年奪走1萬多條人命。可怕的是,中風的後遺症是造成成人失能的主因;中風患者更有高達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比一般人高出9倍,後遺症也遠比前一次嚴重!
台灣逐漸邁向與病毒共存,前疾管署長張鴻仁表示,依照目前疫情狀況分出2類人防疫模式,如自由派,沒有慢性病且已打滿3劑的年輕人,另一類是珍惜生命型,做好各種防疫措施,幾乎足不出戶的人,但在這波疫情中,如果是屬於高危險族群,也要盡量避免外出,他表示年輕健康與高風險群,兩者的做法可以非常不一樣,因此要依照自己可以接受的風險,決定如何與病毒共存。
肝臟為人體重要器官之一,內分泌、解毒、免疫力均與肝臟習習相關。由於肝臟出問題時,常常會因症狀輕微而被忽略。依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1萬3 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與肝癌,顯示肝病確實為國人常見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