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高鹽的搜尋結果,共72筆
春節長假正式展開,多數人吃多動少的時刻,最易誘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楊峯菁提醒,高血壓等慢性病人過節應如平日,規律生活、節制飲食,千萬別因年假難得而放縱自己;保持三餐定時定量,三高指數才能穩定控制。
高血壓是沉默的殺手,可能導致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在台灣每年導致約4.2萬人死亡。國民健康署及台灣高血壓學會共同呼籲,高血壓並非老年人專利,全台推估有500多萬名患者,提醒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並掌握「722原則」定期量測,了解自身血壓狀況。
73歲視障歌手李炳輝和金門王以一曲〈流浪到淡水〉走紅,但隨著搭檔過世,李炳輝身體欠佳,曾有兩度中風送醫,先前他透露平時非常愛吃豬腳,「人家說身材瘦不會中風,沒想到自己瘦卻中風了」。對此,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陽明大學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臨床副教授甄瑞興指出,豬腳為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若有三高、心房顫動病史,不建議常吃,以免增加中風機率。
不少人喜歡吃麵食,像是鍋燒意麵、雞絲麵、麵線、拉麵等,但營養師陳嫚羚提醒,這些平時常吃的麥製麵其實都屬於「高鹽值」麵類,在製作過程中會加入鹽,容易造成鈉攝取過量,進而引發像是容易發胖、高血壓、腎臟病等健康問題。
現代人飲食不正常,高油、高鹽、高糖份的食物常讓高血壓、肥胖等問題纏身。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病例,曾有一名體態壯碩的男性患者求診,檢查發現有多條血管阻塞,但服藥又會產生副作用,最後只好聽從洪永祥建議,把「黑木耳」加入飲食。讓人驚喜的是,3個月後這名患者不但瘦了5公斤,就連三高等毛病也有所改善。
一般多認為心肌梗塞與三高有密切關,但醫師表示,曾遇一名33歲竹科工程師,無三高病史,某天突然感覺頭暈、噁心及胸口痛而掛急診,經過檢查診斷為心肌梗塞,其中供應心臟血液的3條冠狀動脈,其中一條已90%阻塞。經了解該男性的生活習慣才發現,該病患平時飲食高油、高鹽、高糖,還很少運動。
有些疾病平時對人體看似沒有影響,但一發作起來可能會要人命。醫師黃彗倫表示,一名30多歲的男性患者沒有三高的毛病,但某天突然頭暈想吐,被急診室醫師診斷出心肌梗塞,「有一條血管90%已經堵塞」,一問才知道,原來該名患者平日飲食高油、高鹽、高糖,且鮮少運動,黃彗倫也以此為戒,分享養成健康心血管的重要關鍵。
包皮發炎可能不只是發炎,而是血糖過高所致。醫師表示,近來發現門診出現數名30多歲病患,原本因包皮發炎求診,經割除包皮手術後,為釐清病因,驗血糖才發現,病患血糖值已達糖尿病門檻,原來患者長期飲食高油、高脂,導致肢體末稍如包皮發炎,若不及早治療血糖過高問題,未來還會持續出現各類皮膚發炎或潰爛問題。
中秋節不只要賞月、吃月餅,烤肉更是許多人必備活動,烤肉雖然好吃,但吃多了恐傷身。醫師提醒,許多烤肉食材都屬於「高鹽食物」,就連白吐司也上榜,吃太多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若出現水腫、頻尿、口乾舌燥等3症狀,就要注意可能吃太鹹了。
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顯示,隨著台灣在2018年65歲以上人口突破343萬人並正式走向高齡社會,不只青壯年人口需負擔龐大經濟壓力,長輩身體功能逐漸退化、罹患慢性病機率增加,台灣的醫療體系與相關制度也跟著面臨重大挑戰,特別是2025年預計邁入「超高齡社會」,銀髮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就成為政府與每個家庭必須重視的課題。
科學家在紅海海床上發現了一座約10.7萬平方英呎、約半個曼哈頓大小的鹽水池(brine pool),這座鹽水池堪稱「死亡池」,因為科學家說,每一個入池的生物會立即昏迷或死亡。
台灣人愛吃鍋,即便是炎炎夏日,也有不少人擠進店家大快朵頤,不過一些看似健康的食材其實是大地雷,營養師劉馥萱提醒,擔心血壓飆高、發胖的民眾,吃火鍋時要避免菇類、瓜類和豆製品在湯底中浸泡太久,否則吸鈉量十分可觀,長期下來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鈣是組成身體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說到缺鈣,大多人都會想到骨質疏鬆,但其實身體缺鈣影響的不只是骨質,還有其它部位。營養師余朱青在臉書PO文指出,兒童青少年如果缺鈣容易導致骨骼生長不良,成人或長輩如果鈣質攝取不足,就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的問題,許多人補鈣第一時間就想到牛奶,但其實不是只有乳製品及動物性食物含有鈣質,有些蔬菜類也是高鈣食物。
雖然大部分人都知道,鈉含量高的食物對身體不利,不過許多醃製品唰嘴又下飯,讓人一吃就停不下來,三峽恩主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高銘鴻表示,由於醃製品因為高鹽,有些還會添加化學成分,他舉出6大常見NG高鈉醃製食品警告,長期吃的話腎臟恐怕會壞掉。
長期以來,學者認為高鈉飲食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高鹽飲食會擾亂晝夜節律,打斷睡眠-覺醒週期,這是讓人睡不好甚至引發睡眠障礙的關鍵,而睡眠品質也是影響血壓及心血管健康的主因。
慢性腎臟病與高血壓控制息息相關,甚至可能加快惡化到洗腎的進展。臺北榮民總醫院教學部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鄭浩民醫師表示,高血壓會影響腎絲球過濾率的下降速度,一般正常人每年下降速度約1cc,血壓大於140 mm/Hg時每年會下降5cc,血壓超過180 mm/Hg時,每年下降速度更高達10cc。
2016到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2%,推估全台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許多患者因為「白袍症候群」每到醫院血壓就飆高,未來將以居家血壓取代門診血壓,台灣將是全球第一個採取此作法的國家,另外,傳統高血壓定義以「收縮壓140/舒張壓90」為基準,未來將採更嚴格的「130/80」標準;國內新版高血壓治療指引預計今年5月出爐。
受疫情影響,2022年度台灣國際科展今(28)日以線上方式舉行頒獎典禮,最大獎「青少年科學獎」,由中山女高和建國高中兩組學生團隊奪得。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代理專員Janet Woodcock博士表示,攝取過多的鈉不僅會讓人生病,還會導致高血壓、中風,甚至損害腎臟的健康,呼籲民眾應減少鹽份的攝取。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三餐老是在外,想要吃飽又擔心身材走樣。營養師高敏敏特別分享「午餐不發胖公式」,並列出5大選項,超過3千多種選擇可自由搭配,只要隨意挑著吃,就算是外食也能吃得更健康、不怕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