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魚叉的搜尋結果,共149筆
屏東陳姓男子不滿鄭姓女友在小吃部陪酒上班,去年某日清晨4時許,發現女友與柯姓男客準備離場,便上前拉扯,柯男當場與陳男起口角,並拿出車上魚叉朝陳男刺去,胸口被刺中的陳男血流如注,送醫不治,屏東地院6日審結,一審依殺人罪判刑15年。可上訴。
英國政府新聞稿稱,英國與北約的主要盟友挪威,建立起新的伙伴關係,逐步引進挪威參與的NSM飛彈,增進英國軍艦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多位在野立委關切軍售交貨延宕問題,國民黨立委馬文君質詢指出,我向美採購岸置魚叉飛彈,預算編列866億元,分5年編列,海軍為此將擴編岸置飛彈編制,從9中隊擴編到20個中隊,但美方現在卻延長交貨,延長到10年才交完,比2027年中共已具犯台能力的時間還要晚。國防部長邱國正說這是誤會,要求戰規司長說明,但因質詢時間已過,國防部來不及上台說明。
澳洲一名38歲父親在海港附近用魚叉捕魚時,竟被3公尺長的公牛鯊攻擊,導致他一條手臂險些被扯斷,經過一番搏鬥後,這名父親死裡逃生,全身是血游回船上,隨後趕緊被送往醫院治療,而他的兒子目睹全程,事後誇讚父親很勇敢。
台東活水湖遭俗稱「魚虎」的外來種泰國鱧入侵,不僅破壞生態,更曾發生民眾被咬傷,台東縣水中運動協會展開「清鱧行動」,8日由潛水人員帶著魚叉或魚槍下水緝捕,但因能見度不佳,僅捕獲15尾。
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今天一口氣宣布3批總價值約11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包括100枚響尾蛇飛彈、60枚魚叉反艦飛彈及監視雷達合約。這是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第6度對台軍售。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上月2日至3日訪問台灣,之後台海局勢緊張升溫,拜登政府正式要求國會批准一項約11億美元(約新台幣337億元)的對台軍售案。國防部3日表示,此批軍售將進行「知會國會」程序,可望在1個月後正式生效。
美媒29日報導,台海局勢持續緊張之際,拜登政府計畫正式要求國會批准一項約11億美元(約新台幣337億元)的對台軍售案,其中包括60枚「魚叉」反艦飛彈和100枚「響尾蛇」空對空飛彈,以及一紙偵監雷達延長合約。當中,響尾蛇飛彈將掛載於美國出售給台灣的F-16戰機上。
拜登政府打算要求國會,通過對台估計約11億美元(約334億台幣)的軍售案,其中包括60枚反艦飛彈和100枚空對空飛彈。
台灣為了回應解放軍在台海空域演習,17日展現戰備能量,先演練F-16V戰機的魚叉飛彈,以及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等制海反艦構型潛力裝掛作業,接著演練了夜間緊急起飛。
差點變成大白鯊的食物。澳洲一名17歲少年日前到海邊捕魚,他跳入海中用魚叉射中一條魚,未料魚流出鮮血引來大白鯊,大白鯊把少年的腿當成獵物狠咬,造成少年腿部大片肉被撕咬下來,朋友發現後趕緊將他拉上岸,送醫後幸運撿回一命。
針對網傳中共軍艦進入花蓮附近領海假訊息,駐守花蓮基地的空軍第五戰術混合聯隊,以F-16V戰機持續執行巡弋任務的實際行動,展示捍衛國家安全的能力與決心。聯隊官兵表示,中共發布的假訊息很多,請國人不要上當;國軍全天候堅守崗位,以實際行動捍衛國家安全。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離開後,中國大陸於台灣周邊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引發台灣是否已準備好因應共軍威脅的疑慮。美國教授指出,雖然台灣先前宣稱已擁有以飛彈攻擊北京的能力,但此行為無法對大陸構成有效威脅,建議將相關武器用於打擊共軍燃料儲存設施、彈藥庫、港口等關鍵節點。
智庫專家2日指出,除了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之外,美國國會也正推進法案,希望強化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嚇阻能力;並提出警告,稱若相關能力得不到加強,就算此次緊張情勢最終未引發軍事衝突,「下次可能就沒這麼幸運了」。
美國聯邦眾議員指出,國會須補救總統拜登(Joe Biden)的中國大陸政策缺陷,包括透過立法要求加強與台灣的軍事合作、改善關島飛彈防禦能力、提供印太司令部充足的資金等,最重要的是別再「自欺欺人」,安慰自己美軍單一船艦的作戰能力比共軍更強,因此仍可進一步縮減海軍艦隊規模。
海巡署今日凌晨3時接獲陳姓民眾報案,於台東富山保育區內疑似有民眾違規採捕水產動植物,第二機動巡邏站及司法小隊前往現場,發現2人用魚叉違規採捕,當場查獲計龍蝦32隻、魚類10尾及海螺2顆,全案將依違反漁業法規定函送,最高可罰3萬到15萬元。
俄羅斯政府今天表示,因國內供應充足,已增加葵花籽油與向日葵粕的出口額。另一方面,俄國國防部稱,俄軍摧毀烏克蘭南部一處儲放「魚叉」反艦飛彈的庫房,這些飛彈來自北約國家。
智庫專家指出,在為受威脅的民主夥伴提供武器方面,美國「極度遲鈍」,導致前者陷入易受傷害的脆弱狀態,而這件事本不應該發生;他呼籲美國國會立法規定五角大廈和國務院須每年針對烏克蘭、以色列和台灣的軍售提出報告,藉由確實監督加速相關作業過程。
烏克蘭17日稱,2枚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擊沉俄軍黑海艦隊的「瓦西里貝赫」(Vasily Bekh)號救援艦,如果消息屬實,這將是西方軍援烏克蘭魚叉飛彈的首次建功。
俄烏戰事為台灣帶來警訊,但也可能成為台灣國防作出改變的推動力,《紐約時報》報導,台灣並沒有為可能的軍事攻擊作好準備,防務裝備薄弱,且人員不足,另外,台灣國防戰略核心也存在著持續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