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鴻海董事長的搜尋結果,共2,265筆
國民黨選策會成員列入爭議不斷的「更生人」,讓猛攻民進黨黑金的國民黨自打臉,選策會部分成員也明顯和地方無法同心,難以發揮選才和協調功能;昨日選策會成員、立委傅崐萁直接公開叫板黨內最被看好參選總統的新北市長侯友宜,進一步撕裂黨內和諧,黨主席朱立倫領導力再度受到質疑。失控的選策會、失格的黨主席,國民黨2024大選,恐未戰先衰。
鴻海不受去年鄭州封城影響,連二年賺進一個股本,每股稅後純益(EPS)達10.21元,創近15年新高,鴻海董事長劉揚偉15日於法說會上宣布擬派發上市以來最高現金股利5.3元,現金殖利率5.17%,不過顧及2023年全球經濟局勢不確定性升高,新年度的展望為「中性持平」。
鴻海(2317)今(15)日召開線上法說,由董事長劉揚偉揭示2023年營運六大發展主軸。他表示,由於通膨、匯率、年初疫情間投入較高的人事成本將稀釋毛利率,今年營運優先目標仍為EPS極大化,希望在今年市況較具挑戰狀況下,仍能創造出更多利潤。
鴻海(2317)今(15)日召開線上法說,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雖然2023年首季營收將下滑,但由於基期較低及鄭州廠區恢復正常生產,季減幅度將優於往年季節性表現、約略持平去年同期。對於全年營運維持中性看待看法,營運預估大致持平,仍以EPS最大化為主軸。
鴻海(2317)公布2023年2月自結合併營收4020.35億元,較1月6603.63億元減少達39.12%、較去年同期4550.25億元減少達11.65%,降至近1年半低點、仍創同期次高。累計前2月合併營收1.06兆元,仍較去年同期9007.75億元成長達17.94%,續創同期新高。
旺季潮水已過,蘋概股鴻海(2317)、大立光(3008)均龍陷淺灘,2月營收雙雙繳出雙減的成績單,不單鴻海退守4千億元關卡,大立光也跟進回測2019年2月以來的新低,惟隨著3月工作天數恢復正常,大立光樂看3月拉貨動能會比2月好,鴻海亦重申今年首季展望預期仍維持與外界約略一致。
鴻海持續投資高雄完備電動車產業鏈!繼2022年宣布進駐高雄和發產業園區及橋頭科學園區,成立台灣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及打造電動巴士、電芯生產基地後,2023年2月15日鴻海科技集團由董事長劉揚偉再度親率高階團隊拜會高雄市長陳其邁,對於在高雄建立完整電動車關鍵零組件供應鏈進行交流;同時針對高雄成為智慧城市整城輸出典範的方向,鴻海也表達力挺態度,將運用軟體支援,透過系統整合角色建立完整生態系。房地產業者樂觀看待鴻海集團進駐高雄橋科,未來帶進的產業生產鏈,將有助於繼續提升橋頭區房地產的發展。
繼2022年宣布進駐高雄和發產業園區、橋頭科學園區,成立台灣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打造電動巴士、電芯生產基地後,鴻海董事長劉揚偉15日再拜會高雄市長陳其邁,針對高雄成智慧城市整城輸出典範的方向,鴻海表達力挺,將運用軟體支援,透過系統整合角色建立完整生態系。
鴻海(2317)大舉進攻電動車領域,為在新領域開疆闢土,擴大招兵買馬,延聘曾在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身邊工作,參與開發iOS和Mac OS X的魏國章出任技術長,不料去年9月卻因解雇事件鬧不和,魏國章具狀向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及鴻海人資長夏國安提告,並索賠新台幣6,200多萬元,鴻海表態一切依法辦理。
鴻海(2317)受惠鄭州廠區恢復正常生產,2023年1月自結合併營收6603.63億元,月增4.93%、年增達48.15%,回升至近3月高點、改寫同期新高。展望後市,由於1月營收達成率略高,集團預期首季營運表現將可達到外界預期。
因鄭州廠區恢復正常生產,出貨提升,鴻海(2317)元月營收不減反增,達到6,603.63億元,呈月增4.93%、年增48.15%雙成長,順利寫下歷年同期新高,無怪乎在展望今年首季表現,鴻海亦樂觀表示,元月營收達成率略高,首季展望可望達到外界預期。
鴻海精密新春開工儀式1日登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會後談到兔年景氣,預言來自疫情、俄烏戰爭的影響,將在今年上半年發酵,儘管世界各國都在想辦法解決問題,但負面影響仍是無法避免,談全年景氣,一言以蔽之就是「充滿挑戰」。
鴻海(2317)今日於土城總部舉辦新春開工團拜,董事長劉揚偉受訪時認為,2023年經濟蠻具挑戰,疫情、俄烏戰爭造成的相關影響會在今年發酵,上半年會有些影響,全球各國都在致力將影響降到最低,下半年有可能會反轉、但仍待觀察,預期上半年過後會比較清楚。
強化電動車市場布局,鴻海科技集團再曝新人事案,30日宣布自2月1日起延攬關潤(Jun Seki)擔任集團電動車策略長(Chief Strategy officer for EV)一職,關潤將直接向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負責。
為拚增產,鴻海集團位於中國的鄭州、深圳觀瀾、山西太原等三大廠區,趕在大年初二就正式開工;而在獲悉富士康鄭州科技園已重返疫情前狀況、恢復百分百運行後,鴻海集團總部團拜如常選在農曆年後登場,時間落在2月1日(農曆正月11日)。
鴻海(2317)集團15日下午舉行2023年線上嘉年華活動,董事長劉揚偉致詞時表示,2022年集團在全球繼續開疆闢土,這些布局將在2023年陸續開花結果,且在「3+3」新領域將會有更多新客戶加入,使鴻海業務會更多元、更忙碌。
憂心疫情反覆,有別於其他科技大廠尾牙由線上轉戰實體,鴻海集團2023年嘉年華活動15日下午以直播登場以直播形式舉行,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強調,將以「分享」、「合作」、「共榮」的創新合作模式,讓鴻海富士康能在世界每個角落持續扎根,為鴻海邁向未來50年、成為「百年企業」目標奠基。
鴻海(2317)公布2022年12月自結合併營收6293.39億元,月增14.2%、年減12.3%,為同期第三高。合計第四季合併營收1.95兆元,季增達12.06%、年增3.54%,改寫歷史次高。累計全年合併營收6.62兆元、年增達10.47%,連6年改寫新高,表現均優於公司預期。
「台灣擁有半導體製造優勢,量子科技就一定會領先嗎?」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5日出席「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與TAQCIT年會」時,拋出台灣對量子科技常見的迷思,劉揚偉打了個比方,會做半導體未必就懂得量子科技,就好像會做汽車,不代表一定會做飛機一樣,但台灣可以半導體的先進製程為基礎,去發展量子電腦高階零組件,從設計、周邊系統等角度切入,而不是在心態上,把它當成是一種優勢。
台積電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3奈米先進製程晶圓廠,400億美元的龐大投資讓美國總統拜登親自站台,這是美國史上最大外商投資案之一,更是「美國重返製造」的最佳象徵。只不過,大家可能都忘了,5年前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與川普前總統親暱地在白宮開記者會,還飛到威斯康辛州動土,宣布4年要投入100億美元建構10.5代面板廠的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