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下呼吸道的搜尋結果,共54筆
內政部今(25)日公布「113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113年國人一般平均壽命為80.77歲,死因以惡性腫瘤影響最大,剔除該項死因,國人平均壽命可提高至84.36歲。國內十大死因前3名的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肺炎,分別剔除該項死因,平均壽命將可分別提高3.59歲、1.50歲及1.05歲,顯示惡性腫瘤對平均壽命的影響最為明顯。
國內流感疫情持續升溫,疾管署預告,整個十月都是高點,但家有新生兒的家長,除了要小心流感、新冠夾擊,更要留意另一個大魔王!感染科權威黃立民今(16)日提醒,新生兒感染RSV後的急診與住院率是流感的16倍、死亡率高出5倍,是造成一歲以下嬰幼兒死亡的主因之一,呼籲完成「左流右新」接種疫苗以外,也應該積極預防RSV
台灣出生率持續下探,早產兒比例10年內卻是成長了1.8%,為降低早產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後導致重症、插管與誘發氣喘的風險,健保署今年6月起正式擴大RSV單株抗體的給付範圍,從未滿33周擴增給付至「未滿36周」,正式接軌日韓,包含既有的受惠人數在內,合計約有8633人受惠,每人打3~6針不等,每針約1萬,最多可省6萬元。醫師呼籲未滿1歲的早產兒,儘速回醫院施打,以減少重症、死亡風險。
東海大學醫藥研發成果亮相2025亞洲生技大展,展出涵蓋肝腎疾病、代謝與記憶力保健等健康領域的創新技術。值得一提的是,針對亞洲地區肝損傷病例逐年攀升所開發的胜肽產品,更已獲得美國與日本專利肯定,備受矚目。
台北市衛生局3日公布去年北市10大死因分析報告,其中癌症仍居首位,癌症死因前3名分別為肺癌、女性乳癌、結腸直腸癌。不過在前年位居死因第5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大幅下降至12名,交叉比對顯示,因COVID-19死亡率大幅下降,明顯使總死亡人數也下降。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到2070年將有近百萬人罹患失智症。國際權威期刊《刺胳針》指出,45%失智症可提早預防,其中空污的影響排名第五,占比達3%。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更指出,衛福部公布2024年十大死因全數都和空污有關,呼籲政府盡速增設交通空污監測站。
衛福部今天(16)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3年位居死因之首,占總死亡人數4分之1。去年全國死亡人數較前年減少,新冠肺炎掉出十大死因榜外,糖尿病死亡人數下降近千人,輕生則重回死因第十位。
大陸重慶1名5歲半男孩身高僅106公分,檢查後被確診為矮小症。醫生表示跟爸爸經常吸煙有關係,孩子長期被迫吸二手煙會影響甲狀腺功能,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不僅會影響身高,甚至還可能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好在發現及時,越早進行干預對孩子身高的影響越小,建議爸爸為了孩子的健康盡量少抽煙。
兒科醫師黃紹基日前分享,一名8個月大的寶寶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但流感、新冠、腺病毒以及呼吸道融合病毒快篩全是陰性。最後黃紹基給孩子做了hMPV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快篩,果然是深深的兩條線,感嘆最近hMPV的鋒頭都被新冠壓下去「但它一直沒有消失啊」。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延燒,疾管署預估本月底至7月初達到高峰,台大前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表示,現在除了新冠疫情之外,流感、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也在流行。他提到,醫師太太最近值比較多班,的確感受到發燒且有呼吸道症狀的病患變很多;值得注意的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在2021年、2023年4月都流行過,今年從3月開始增加,就一直流行到現在。
我國每5人就有1人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老人、慢性腎肝病、免疫功能低下、肥胖、癌症病人等。一名50多歲白血病病友,3年前某天出現喉嚨痛症狀,原以為在家吃止痛藥就好,結果隔天症狀急速惡化,昏迷送醫,才發現確診新冠,住進加護病房數天後離世。
最近感冒的人很多。耳鼻喉科醫師李秉憲分享日前收治一名38歲女子,主訴發燒5、6天,咳嗽嚴重,甚至咳出綠痰及血絲,他為女子進行流感跟黴漿菌快篩,結果黴漿菌呈現陽性,這個結果令他很驚訝,因為成人感染黴漿菌,症狀大多輕微,但女子血氧濃度只有90%至92%,立即將女子轉診到大醫院。
氣溫變化大、季節交替頻繁,是孩童呼吸道疾病的好發期。專家提醒,除了常見的流感病毒外,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近年也成為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因之一,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病情可能迅速惡化。預防RSV應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者,盡量減少出入人多、通風不良的密閉空間。
大陸一名居住於重慶的男性因持續咳嗽就醫,服藥後情況未見改善,且出現雙眼充血現象。經西南醫院檢查發現,其右下肺出現斑塊狀陰影和空洞,確診為曲霉菌感染所致。
藝人大S因為流感併發肺炎猝逝,引起大眾關心肺炎的可怕,日前在泰國就發生一名88歲婦人去旅遊時,入住一間數個月都沒人使用的房間後出現發燒、咳嗽,就醫檢查發現感染了肺炎,醫師推測她是感染退伍軍人病,因為退伍軍人菌會在冷氣系統的集水盤孳生,開啟久未使用的冷氣時導致吸入性感染。
春節連假來臨,正逢呼吸道疾病流行期,小心家族團聚成群聚感染大熔爐!醫師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僅次於流感與新冠病毒的常見嚴重呼吸道病毒,但RSV沒有特效藥和疫苗,而且傳染力強、全年流行,成為老人和嬰幼兒的重大健康威脅。
近期盛傳大陸出現新病毒、新疫情,感染症權威、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近期兩岸都是呼吸道病毒群魔亂舞,不外就是流感、新冠、呼吸道融合病毒,外傳「人類偏肺病毒」並非新病毒,他在臨床的確有看到散發個案,但症狀都不嚴重,大陸爆新疫情的說法就是假消息。
近期傳染病肆虐,出國旅遊更要注意,大陸在流行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日本「蘋果病」、黴漿菌疫情也持續升溫。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目前這3種疾病都沒疫苗,需要靠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做防護。
印度是「抗生素抗藥性」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光是2019年,超級細菌感染就導致6萬名新生兒死亡。通常,被超級細菌感染的患者死亡率超過30%,雖然抗生素的治療效果越來越差,但大型製藥公司的資金都花在治療癌症、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藥物上,並非新型抗生素的開發,所以幾乎沒有什麼創新,但印度卻重磅出擊,異軍突起,大放異彩。
台中1歲男童有感冒症狀,日前因呼吸急促就醫,確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緊急住院治療。大甲李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余秋霖表示,近來正值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加,尤其有「嬰幼兒呼吸道殺手」之稱的RSV病毒,該院1周就有3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