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先吃菜的搜尋結果,共21筆
別再拿到便當先扒兩口飯了,營養師呂美寶表示,研究發現,進食順序採先吃飯再菜肉湯的人,相較於先吃菜肉湯者,雖然只差5分鐘,餐後血糖卻差了近30 mg/dL,建議沒時間慢慢用餐的人,至少把飯延後5分鐘吃,不只是短期改善血糖,更能降低脂肪肝、癌症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盧學叡18日出席活動UIA擔任「旅行安心大使」協助推廣海外旅行如何利用保險正確的避險,以及善用保險公司提供的海外急難救助服務。盧學叡跟家人感情深厚,分享當時18、19歲覺得自己很有能力拿到第一份薪水的興奮讓他變得大方,想要照顧家人生活。
有些人以為少吃就會瘦,結果越吃越累、越吃越胖。營養師黃君聖表示,真正關鍵是在血糖,若能讓血糖穩定在一個範圍內,胰島素不會狂飆,身體就能啟動燃燒模式,他並分享「穩糖飲食五招」,包括控制澱粉份量、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先吃菜、慢慢吃與餓了先吃蛋白質,若能徹底執行,精神會變好,也會瘦得更自然。
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控制飲食,也規律運動,血糖依舊控制不佳。基因醫師張家銘提醒,這可能忽略「吃的順序」這項關鍵,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若先吃蔬菜與蛋白質,最後再吃碳水化合物,餐後2小時,血糖曲線面積下降可以高達73%,這種吃法不僅不用挨餓,臨床實驗中,甚至能媲美降血糖藥物。
想控制血糖,進食順序相當重要,不論有沒有糖尿病,飯後的血糖數值都相當重要,過高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醫師李唐越親自實測,兩天都進食同一款便當,其中一天以肉、菜、飯的順序進食,飯後血糖出現明顯落差。醫師洪建德也指出,先吃蛋白質、菜後再吃白飯,能有效減少胰島素阻抗,穩定血糖。
母親節即將到來,免不了請媽媽吃一頓大餐,但該怎麼吃才能健康又享受呢?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進食順序、餐點擇食是關鍵!
年末尾牙聚會多。肝膽胃腸科醫師葉秉威分享有位20多歲男子,與朋友去吃海鮮,一連吃了30多顆烤鮮蚵,回家幾個小時,狂拉肚子30多次,虛弱到站不住,送醫發現已併發急性腎衰竭與敗血性休克,住院1個多禮拜才轉危為安。
冷冷的天氣,啃個熱饅頭好對味。不過,營養醫學專家洪泰雄表示,若要吃饅頭等高碳水化合物,應先吃水煮蛋等蛋白質當第一層保護膜,再依序吃蔬菜、水果,簡簡單單的進食順序,能形成三重保護膜,避免血糖一早就暴衝,具有穩定血糖、抗氧化、抗發炎功效,並能降低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營養師高敏敏表示,糖尿病患可透過調整飲食,來幫助穩定血糖,優先建議選高纖、低GI食物與健康油脂外,還建議要多補充含鉻的食物,例如花椰菜、苦瓜、牛肉,鉻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重要營養素,參與了胰島素調控血糖,有助於醣類正常代謝。
越多研究發現,飲食順序關係著血糖波動。前台大醫師蒼藍鴿實測,發現吃同樣份量的定食,進食順序若是先吃飯再吃肉與菜,餐後半個多小時,血糖即從餐前80mg/Dl,狂飆1.28倍到183mg/Dl,2個小時後再降回原點,「超虐胰臟的」;若順序改成先吃菜、肉再吃飯,飯後血糖最高只到134 mg/Dl,血糖相對平穩,且飽足感可維持至4、5個小時,都不會想再吃東西。
網路瘋傳吃飯前喝醋能降血糖。前台大醫師蒼藍鴿親身實測,發現同樣吃1個便當,只吃便當的飯後血糖值為129mg/Dl,若飯前喝醋,飯後血糖可降7%至120 mg/Dl,若是飯前吃膳食纖維,飯後血糖更可降19%至105 mg/Dl,研判是膳食纖維先進胃裡,能延緩消化與血糖上升速度,建議民眾也可以用餐先吃菜最後吃飯的方式,避免飯後血糖飆太高。
許多人都有減重需求,而過去常聽到先吃菜、肉有減重效果,到底此說法是否為真?對此,前台大醫院兒科醫師「蒼藍鴿」(吳其穎)指出,若要吃完同一個便當,調整飲食順序對減重效果不會有明顯影響,因為總攝取熱量都是一樣的,很多人以為控糖就等於減重,但關鍵其實在於熱量。
端午節將屆,您最近吃了很多粽子嗎?為達到營養均衡,營養師提醒要多吃蔬果,並提出6招提升蔬果攝取量的好辦法,包括自製綠拿鐵、拿水果當下午茶、點心選蔬果乾等;此外,吃蔬果要維持「彩虹飲食原則」,且蔬果間不能相互取代,建議大家多吃蔬果能在夏天幫助皮膚亮白。
現代人工作忙碌,要做到每天吃「3蔬2果」,好像根本抽不出時間,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吃蔬果6招,不用太多時間,就能吃到「3蔬2果」,但她提醒,市售便當裡的菜太油,可以稍微過個水把油刷洗掉,會更健康。
糖尿病長年居國人10大死因,國內約有220萬名糖友,且以每年16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如何控制血糖是重要議題。對此,營養師李婉萍分享一位70歲糖尿病個案,在短短1年的時間,就把血糖控制得很漂亮,令她相當驚喜,進一步詢問才知道,原來對方每天都吃3把青菜的量。李也藉此提醒,吃青菜能使血糖波動較小,以及增加飽足感,即使不是糖友,平常也要吃足夠菜量,才能預防慢性病及維持健康。
即使是吃同樣食物,只要改變進食順序,就能展現不同效果。對此,中醫師褚衍強引述一項實驗性研究發現,營養素攝入順序不同,確實可能會影響飯後血糖、胰島素和腸泌素反應,其中又以「菜、肉、飯」的降血糖效果最好。
吃飯看似再簡單不過的事,背後卻大有學問,吃得正確就能幫助更健康。對此,營養師李婉萍分享吃飯3技巧,包括食物必須在口中充分咀嚼、進食順序要正確及專心吃飯,對於穩定血糖、預防肥胖等有正面效果。其中關於進食順序,她提到,應先吃菜、再吃肉、最後吃澱粉,可以讓血糖曲線平穩,但長者或有特殊情況的案例來說,又會有不同的食用順序。
進食順序是控制餐後血糖的有效方法,但到底要先吃菜還是先吃蛋白質?對此,營養師張家榕表示,兩者其實都可以達到穩定餐後血糖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若吃飯時間又急又短,那麼不管吃飯順序如何都不重要了,因為效果根本不明顯。因此,想要穩定餐後血糖,除了吃對順序外,降低吃飯速度也很關鍵。
過年期間飲食放縱在所難免,然而,營養師陳嫚羚引述國外研究指出,突然的飲食變化會造成黏膜防禦及全身免疫系統短暫失靈,可能增加外來菌感染機會,不可不慎。若想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她建議吃大餐時,可先多吃蔬菜,藉由攝取足夠纖維量,來維持腸道健康及免疫力,還有助於控制熱量,值得好好實踐。
車輪餅是台灣著名小吃,不少人在下班後或逛夜市時,都會習慣性買幾個來解饞。就有網友不解詢問,客人來來去去,就是沒人買菜脯口味,到底誰會吃?引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