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宋晏仁的搜尋結果,共32筆
現代人易感壓力大,家庭醫學科醫師宋晏仁表示,長期壓力會影響神經及內分泌系統,也是肥胖和糖尿病的共犯。他建議從運動、深呼吸、冥想、攝影、睡覺找到屬於自己的高效休息方式,遠離慢性壓力的牢籠。
騎機車穿拖鞋是許多台灣人的日常,但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提醒,這種穿法潛藏高度風險,因腳部由皮膚、骨頭與肌腱組成,結構脆弱,一旦發生車禍,即使沒有骨折,足後跟或足背的軟組織也可能撕裂,造成長期疼痛甚至永久變形,過去就有田徑國手因穿夾腳拖騎車意外受傷,運動生涯一度中斷。
許多人有喝咖啡的習慣。無毒教母譚敦慈表示,喝咖啡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保護肝臟,她每天都會喝咖啡,也會加點肉桂粉,不僅好喝,還能加強降血脂的效果;減重醫師范亞萱則提醒,肉桂含有香豆素,過量攝取可能增加肝臟負擔,一天最好不要超過1茶匙。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控制血糖成為重要課題。減重醫師陳威龍表示,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每天喝30毫升的蘋果醋,8周後不僅體重下降,也能改善血糖、血脂,想瘦身、改善高血糖與高血脂者可試試看。他並透露,自己靠著餐前喝蘋果醋等飲食控制方法甩肉20公斤,且15年來未復胖。
很多人都想減重,卻也都有失敗的經驗。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分享他的體重曾高達90多公斤,試過健身、打瘦瘦針都失敗,後來他發現最重要的就是要吃對早餐,以211餐盤為基礎下,他在8個月甩肉20公斤,也提醒早上若時間太趕,可吃茶葉蛋補充蛋白質,澱粉則推薦地瓜,份量不少,又有飽足感。
在台灣約每半個小時,就新增一名大腸癌患者。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台灣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六,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分析原因主要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包括攝取膳食纖維不足、愛吃高油高糖的食物、久坐不動、缺乏健康意識及肥胖。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多數民眾都認為食品「不含防腐劑」吃起來比較安心,對此食安權威文長安直言,不含防腐劑放久卻不壞的東西,代表加了很多添加物,雖然防腐劑不是好東西,但也不是最壞的,複方添加劑在加成作用之下,傷害人體的威力比防腐劑更強;他強調,適量食用沒問題,但過量可能發生慢性食品中毒。
很多人愛吃涼拌皮蛋豆腐。不過食安專家文長安表示,坊間許多嫩豆腐是使用葡萄糖酸內酯(GDL)作為凝固劑,葡萄糖在代謝成葡萄糖酸內酯的過程中,可能釋放不利於健康的自由基,建議吃這類豆腐時要加熱,才能除去自由基,不建議吃涼拌豆腐。
很多人有喝茶的習慣。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喝茶有助保護心血管、降低血壓、血脂,還有研究發現,常喝茶的人有助改善胰島素阻抗,幫助血糖控制,常喝茶的人出現糖尿病前期的風險,比不喝茶族群低了15%,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更是減少了28%,其中又以喝普洱茶效果最明顯。
許多人為了健康,會盡量減少油脂攝取,甚至完全避免,這樣的飲食可能讓身體出問題。醫師宋晏仁分享案例指出,有美國病患20年來都不碰油,只吃水煮食物,之後皮膚開始出現潰爛,看遍醫生都沒效,直到開始攝取油脂,吃五花肉後才好轉,中醫師胡乃文聽後也覺得驚訝。
不少人擔心水果甜度高,吃了容易發胖、不利血糖控制,但其實選擇正確就能安心吃。醫師宋晏仁指出,藍莓等漿果類是他最推薦的食物之一,適量食用可以滿足對甜的需求,但又不會讓血糖爆升,是相對溫和的水果。
告別肥胖!享瘦有感不走冤枉路
前言:陽明創校時,以榮總系統作為教學醫院和訓練醫院,也在第一年參加大專聯考時以此為號召,一舉就成為醫科拔尖學子的第二志願,並為臺灣偏鄉醫療作出貢獻。 然而,一直沒有自己的附設醫院,是所有陽明師生和校友心中的痛。從韓韶華校長開始便積極與臺北榮總洽談,討論榮總作為陽明附設醫院,但是基於許多主客觀因素,這個構想歷經幾任校長的努力,卻始終功敗垂成。 吳妍華說:「臺大、成大有醫院的收入,私立的醫學大學所屬醫院,也有經費回饋大學。陽明沒有附設醫院,學校經營必須省吃儉用,陽明的辛苦一言難盡。」 因此,她接任校長的「政見」之一,就是要幫陽明爭取附設醫院,她很清楚,這是需要長期奮鬥的目標,在找到附設醫院之前,她先積極進行與外部醫院的結盟與合作,包括效法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波士頓地區醫院的合作模式,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結盟,簽訂一個全面性的教學醫院合約。 為什麼已有榮總作為教學醫院,還要爭取附設醫院?吳妍華指出,創校以來,很感謝臺北榮總為陽明培養很好的臨床人才,但因為北榮只是教學合作醫院,也收他校醫科實習生,陽明學生在榮總沒有特別待遇,出路也受限;其二是,陽明是國內唯一沒有附設醫院的國立醫學院,對實習、臨床教學研究及醫院領導人才培育等方面,與擁有醫學中心的臺大和成大比,相對處於弱勢;第三,沒有附設醫院,教育部就不會編列相對應的預算,陽明醫科生的資源就比較少。 因此,吳妍華擔任校長之後,念茲在茲的就是一定要為陽明爭取到附設醫院。
俗話說,人一輩子都在與減重為伍。為何減重如此困難?其實,你可能用錯方法了。許多人為了加強減重效果,天天運動,食物甚至無鹽無油,但體重不減反增,令人氣餒不已。醫師許芷瑜表示,過度運動、只吃水煮餐或不吃澱粉,都是「冤枉胖」的罪魁禍首。
過年期間難免大魚大肉,導致不少人出現脹氣等不適症狀。對此,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引述一項醫學研究指出,飯後散步且採取雙手交叉在腰後、低頭步行的姿勢,可有效緩解飯後腹脹,改善幅度甚至優於使用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
多吃新鮮蔬菜有益健康,但得用對方法。減重醫師宋晏仁表示,他最不推薦的青菜料理法,就是燙青菜,因為大部分青菜都是水溶性的營養素,燙完後營養精華都留在湯裡,反而不如喝那碗青菜湯比較營養,建議可採油水炒青菜方式,保留燙青菜的水加上一點油,就能吃進青菜滿滿的營養。
依調查顯示,全台糖尿病人數已突破250萬,且以每年16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如何控糖是重要議題。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分享一起案例,一名43歲男性患者原本糖化血色高達14,但靠著飲食調整,努力戒掉加工食品,以及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結果1個月後,數值獲得顯著改善,免於打胰島素的命運。
胰島素阻抗與罹患糖尿病有密切關係。對此,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分享4個有效解決胰島素阻抗的方法,包括減少餐與餐之間的零食、飯後運動、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以及避免長期暴露在藍光下。其中他提到,研究指出,長期接觸藍光可能會產生胰島素阻抗與高血糖,建議減少使用3C產品,以降低其危害。
有些人怕胖,根本不敢碰油。家醫科醫宋晏仁表示,完全不吃油,會讓細胞膜缺損,健康一定出問題,他分享有位崇尚茹素、無油飲食的患者,皮膚潰爛20年,怎麼治都治不好,後來聽到脂肪有益健康的論點,吃了幾片五花肉,皮膚潰爛竟好轉,再回復無油的茹素飲食,皮膚又爛了,讓患者直呼「邪門了。」
想要保護大腦健康,正確的飲食習慣至關重要。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根據研究顯示,長期攝入高糖、高油類食物,會破壞大腦神經形成一片「漿糊海」,阻攔胰島素的正常作用,從而導致罹患糖尿病風險增加,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