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家醫科醫師的搜尋結果,共546

  • 被忽略的「超級食物」醫:想長壽必吃菇 每周2碗最讚

    被忽略的「超級食物」醫:想長壽必吃菇 每周2碗最讚

    現代人追求健康與長壽,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菇類是一種被忽略的超級食物,富含多醣體、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素,研究顯示,長期食用菇類,具有幫助對抗發炎、穩定血糖、調節免疫、保護腦部與活化長壽基因等功效,建議每周吃2碗煮熟的菇,是最簡單又划算的健康投資。

  • 新詐騙法突大量出現 Threads成災區 醫嘆不會被罰

    新詐騙法突大量出現 Threads成災區 醫嘆不會被罰

    近期社群平台Threads上大量出現「瘦身前後照」,不少自稱減重成功的網友貼出照片,並在留言附上聯繫方式,暗示可提供減肥方法。家醫科醫師王姿允指出,這類減肥詐騙貼文容易讓民眾誤信而上當。她表示,醫師幫患者減重時,必須小心翼翼撰寫衛教文章避免被開罰,但非專業卻能到處張貼這類照片騙人,卻不會被處分,令人感嘆。

  • 生活處處可見 醫驚揭6大致癌物:花生、咖啡都中

    生活處處可見 醫驚揭6大致癌物:花生、咖啡都中

    癌症是國人的頭號殺手。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健康威脅,有些已經被證實是確定的致癌物,像是發霉堅果產生的黃麴毒素、汽車廢氣中的苯、或是炸薯條生成的丙烯醯胺等,都應該盡可能避開,他並強調,「我自己平時是不吃花生的。」

  • 科技海綿竟溶出毒 傷肝腎又易致癌 譚敦慈:別帶進廚房

    科技海綿竟溶出毒 傷肝腎又易致癌 譚敦慈:別帶進廚房

    不用清潔劑就能擦掉污垢的科技海綿,是許多人愛用的清潔神器,但使用錯誤,小心致癌。醫師陳柏臣指出,科技海綿碰到高溫或油脂時,有毒物質如三聚氰胺會被溶解出來。而科技海綿若用來清潔蔬果或餐具,毒素可能就會進入體內,長期下來傷肝腎、甚至致癌,無毒教母譚敦慈也指出,清洗浴室可以用科技海綿,但「絕對不要進廚房」。

  • 看診血壓飆180!醫揭「白袍高血壓」原因:1/3恐變真生病

    看診血壓飆180!醫揭「白袍高血壓」原因:1/3恐變真生病

    一名50多歲女子在家測血壓發現數值偏高,就醫時竟飆至180mmHg,經診斷為「白袍高血壓」。醫師指出,一些在醫療院所血壓值偏高的人,約5分之1屬此類型,其中約3分之1會惡化成真高血壓,包括年長者、有家族史、有菸酒習慣者、飲食重口味者在內等族群,皆須留意。

  • 閉氣吞鹽打針 醫:老把戲失效

    閉氣吞鹽打針 醫:老把戲失效

     藝人閃兵事件頻傳,包括「大仁哥」陳柏霖等人都承認利用假裝重度高血壓逃避兵役。醫師指出,早年體位判定標準較寬鬆,常有各式各樣的招數,例如在量測時閉氣,讓胸內壓增加,或是當天早上吃一大堆鹽巴,讓血壓上升,但現在體檢對免役門檻已提高,而且要求長期監控,不易以高血壓方式免役。

  • 修杰楷、陳柏霖裝高血壓閃兵 醫揭裝病破綻與測量關鍵

    修杰楷、陳柏霖裝高血壓閃兵 醫揭裝病破綻與測量關鍵

    演藝圈「閃兵案」延燒,藝人修杰楷、陳柏霖等人也認了利用「高血壓」逃兵。內政部2021年重新訂定相關查核作業,加嚴役男就醫及用藥紀錄等,以防範類似案件,不過醫師指出,制度再嚴謹,都還是有人會破解,以高血壓來說,要減少裝病狀況,就是要延長測量時間,結果才會準確。

  • 怕打針新選擇 鼻噴式疫苗首度引進 醫:6族群有禁忌

    怕打針新選擇 鼻噴式疫苗首度引進 醫:6族群有禁忌

    今年流感公費疫苗已經開打,台灣首次引進「鼻噴式」自費流感疫苗,為害怕打針、有暈針史的人,提供一個新的選擇,不過,家醫科醫師盧易呈表示,鼻噴式流感疫苗並非人人適用,包括未滿2歲或年滿18歲,或有氣喘、免疫不全病史、近期有服用抗病毒藥物等族群,均不適用鼻噴式流感疫苗。

  • 吃魚抗發炎降血脂 醫點名這4種:選對才有效

    吃魚抗發炎降血脂 醫點名這4種:選對才有效

    多數人都知道吃魚有益健康。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研究證實,魚油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周吃3次富含Omega-3的油性魚,例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就能達到理想攝取量,但若是吃鱈魚、鯛魚、養殖魚等Omega-3含量低的魚,上述保健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 甩老化毒素 黑豆漿能幫上忙 新研究證實了:還能護腸 

    甩老化毒素 黑豆漿能幫上忙 新研究證實了:還能護腸 

    想要減齡又護腸?黑豆漿能幫上忙。醫師王姿允分享研究指出,用黑豆漿取代部分肉類,能讓體內的糖化終產物大幅下降,有助減緩老化速度,防止代謝異常,甚至可以讓腸道菌變健康,穩定血糖、減少發炎。

  • 靠吃滅老人斑?醫師實測改變2飲食習慣 1年黑斑幾乎沒了

    靠吃滅老人斑?醫師實測改變2飲食習慣 1年黑斑幾乎沒了

    手上、臉上或手臂出現老人斑,吃對就能消失?醫師李思賢分享美國醫師甘德里的案例,表示過去手上布滿老人斑的他,透過低糖化飲食與調整腸道健康,一年內就讓黑斑幾乎消失。

  • 葡萄柚盛產季到 去油膩助消化 醫示警:3類患者要小心

    葡萄柚盛產季到 去油膩助消化 醫示警:3類患者要小心

    每年的10月是葡萄柚的盛產期,農業部和醫師建議,民眾購買葡萄柚時,可挑選表皮光滑結實、略帶柔軟且果形飽滿者,每顆葡萄柚平均僅含82大卡的熱量,是低脂高纖、去油膩又能幫助消化的食物,但不宜與藥物共服,尤其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臟病患者,不宜多吃。

  • 薑辣素抗發炎降4癌風險 醫師示警 吃錯恐釀毒

    薑辣素抗發炎降4癌風險 醫師示警 吃錯恐釀毒

    薑常是料理中的配角。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薑含有薑辣素,有助身體抗發炎。有研究發現,補充薑萃取物能改善大腸發炎,有可能降低罹患大腸癌,或攝護腺癌、肝癌與乳癌轉移的風險;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則提醒,嫩薑要趁新鮮吃,否則可能產生不利於健康的黃樟素。

  • 養生女不吃甜竟陷糖尿病危機  醫揪關鍵:早餐只吃水果

    養生女不吃甜竟陷糖尿病危機 醫揪關鍵:早餐只吃水果

    不吃甜、體型偏瘦一樣可能得糖尿病。家醫科醫師劉彥伶分享有一名48歲的女子,體型纖細、不吃甜點,自認與糖尿病無緣,但日前健檢卻發現血糖高,糖化血色素也位居糖尿病前期,讓女子十分意外,詢問後她發現女子早餐只吃水果,常久坐不運動,些習慣都讓女子在不自覺中陷入糖尿病危機。

  • 早餐別太晚吃 吃錯時間恐罹糖尿病 風險大增59%

    早餐別太晚吃 吃錯時間恐罹糖尿病 風險大增59%

    太晚吃早餐、晚餐,當心健康出問題。醫師王姿允分享研究指出,早餐晚吃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和第一餐在早上8時的人相比,9時後才吃的人發生糖尿病的風險高59%。此外,她認為少量多餐能穩定血糖,禁食過久反而會劇烈震盪。

  • 《通網股》災區醫療生力軍 遠傳5G遠距診療上線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成洪患,重創光復鄉。遠傳(4904)第一時間啟動多項緊急應變機制,並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將遠距診療資源送進災區。最新宣布,5G遠距診療門診正式於光復醫療站上線,即日起至10月5日期間,透過視訊門診支援光復糖廠及光復火車站前兩處醫療站,協助災民看診與取得處方箋,藥品則由花蓮慈濟醫院於隔日配送至醫療站,解決慢性病患者因交通中斷無法回診領藥的燃眉之急。

  • 117歲人瑞腸道菌超年輕 醫列10點要求 想長壽先做到

    117歲人瑞腸道菌超年輕 醫列10點要求 想長壽先做到

    西班牙人瑞布拉尼亞斯(Maria Branyas Morera)以117歲高齡逝世,生前曾對醫師表示希望自己的身體能被研究,幫助更多人延長健康壽命。在最新公布的研究中,科學家深入分析她的腸道菌群,布拉尼亞斯的腸道菌群不輸年輕人,顯示良好的腸道菌群與長壽的關係密不可分。醫師王姿允建議,若想長壽可以先把腸道菌變年輕,日常有10件事可以執行,包括定期吃發酵食品、補充益生菌、優先選擇植物來源的食物、保持腸道通暢等。

  • 甩內臟脂肪別只靠少吃 醫:3類食物反而要多吃

    甩內臟脂肪別只靠少吃 醫:3類食物反而要多吃

    內臟脂肪過多易導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疾病風險,很多人以為改善只要靠少吃就好,但其實「吃對」更關鍵。醫師鄧雯心指出,想減少內臟脂肪,可多吃蛋白質、纖維與植化素,能增加飽足感、穩定血糖、幫助人體抗發炎,讓內臟脂肪不容易堆積。

  • 光復水患災情慘重 慈濟醫院、基金會展開醫療及清掃協助

    光復水患災情慘重 慈濟醫院、基金會展開醫療及清掃協助

    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為下游光復市區帶來水患,街道滿佈瘡痍,災情慘重。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先鋒隊昨天已先在災區開設臨時醫療站,今天起將在光復糖廠啟動連3天的全日24小時駐診服務,提供居民及救災人員所需的醫療協助,慈濟基金會志工則將展開首波災後清掃工作,助居民整頓家園。

  • 從口腔衛教到心靈療癒 靈鷲山跨境打造完整關懷鏈

    從口腔衛教到心靈療癒 靈鷲山跨境打造完整關懷鏈

    靈鷲山慈善基金會持續推動跨國健康照護,日前攜手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社區夥伴」(Community Partners International,CPI),於泰緬邊境美索(Mae Sot)兒少發展中心,為緬甸移工子女展開為期8天的服務,提供健康檢查、口腔衛教、牙科治療及心靈療癒課程,共服務2374人次。今年首度納入「情緒與壓力管理」,協助弱勢兒少在困境中釋放壓力、重拾希望。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