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慢性病風險的搜尋結果,共81筆
現代人追求健康長壽,除了規律運動之外,飲食也很重要。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雪梨大學研究人員整理101個國家人民的數據研究發現,攝取較多植物性蛋白質食物的人,例如堅果、鷹嘴豆、豆腐和豌豆,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比較低,大多比較長壽,不過,這項結論僅適用於成年人,5歲以下的兒童,應該吃更多的動物性蛋白質食物,以利發育與成長。
多吃油竟然能減重。一項追蹤超過20年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多攝取7公克、約半湯匙的橄欖油,有助於抑制體重上升,測原因在於橄欖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多種活性化合物,可能因此能促進新陳代謝,進而降低肥胖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每年10月18日為世界更年期日,今年國際更年期醫學會以「生活型態醫學在更年期健康中的角色」為主題,強調透過非藥物介入方式,協助女性以健康的生活型態度過更年期。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可改善更年期女性的情緒與代謝指標,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搭配阻力訓練,有助維持骨密度。
華南永昌證券持續推動社區關懷,中秋前夕攜手精忠里辦公處,舉辦「樂齡健康講座暨防詐宣導」。活動由健身運動協會理事長黃薰隆帶里民健身操,華南永昌證券副總張維綱及華南銀行民生分行財富顧問李振偉分享防詐知識,伴手禮則是支持台南小農的冠軍柚,里民笑說「能運動、學防詐又有禮物,真開心!」,活動溫馨又有意義。
代謝變差、體重下不來、經常感到疲累?可能是體內男性荷爾蒙亮紅燈!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最新統計,發現許多年輕男性30歲就出現肥胖、血糖異常與代謝症候群問題,進一步引發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下降,陷入更大的健康惡性循環。
想減重、控血糖或改善慢性病風險,單靠食材選擇可能還不夠。營養師吳映蓉分享「時間營養學」概念,提醒進食時間的重要性。經常跳過早餐的人,糖尿病風險會高出33%,深夜進食會導致代謝大亂,而限時飲食可以幫助減重、改善血糖和血壓。若能養成和生理時鐘同步的飲食習慣,不用刻意挨餓,也能顧代謝、降低慢性病風險。
桃園市青年事務局於長庚轉運站內設立「A8桃園智慧產業加速器」,12日攜手敏盛醫療體系與新創團隊,在敏盛智醫城舉辦智慧健康新創體驗日。青年局局長侯佳齡表示,這次活動協助新創與在地醫療體系鏈結,成功整合AI、醫療數據與健康管理,提升市民健康意識與醫療量能。
大陸上海一名69歲女子,退休後活動量少,又愛吃重油重甜食物,導致體重增加,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也都找上門,在透過半年的減重計畫後,成功改變健康狀況,不僅不用再吃血脂藥,脂肪肝也消失了,主要關鍵就在於按比例搭配、控制總量的飲食,以及以身體舒適為主的規律運動。
追求長壽外,更要健康老去。有外媒整理2025年多項最新研究,列出7項最能幫助「健康長壽」的7項飲食建議,包括減少吃超加工食品、多攝取富含類黃酮、植物性蛋白、高纖維碳水化合物、小型魚類等,其中植物蛋白性蛋白部分,專家建議可多食用豆腐抗衰老。
早餐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影響精神與血糖的關鍵。醫師劉博仁點出國人常見的4種早餐組合,油鹽糖爆表,長期天天吃吃恐增慢性病風險,他也建議改良吃法與自己常吃的早餐組合,替換食材就能讓傳統早餐升級,保護心血管與維持體重。
現代人追求健康長壽。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一項綜合101個國家的大型研究發現,攝取較多植物性蛋白質的人,例如堅果、鷹嘴豆、豆腐和豌豆,通常壽命更長,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所需要動物性蛋白質會減少,植物性蛋白質的需求會增加。
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約47%的成年人處於過重或肥胖狀態。研究顯示,減重5%至10%即足以改善多數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疾病;若減重超過15%,甚至有可能「逆轉」第二型糖尿病。
藍莓富含花青素等多種營養。營養師薛曉晶表示,藍莓的花青素能穿越血腦屏障、調節發炎反應,進而改善記憶力、穩定血壓、強化心血管功能,早就被科學界列入大腦與血管保健食物清單,建議每天可攝取半杯到1杯的藍莓,並平均分配在早上、下午與晚上,同時顧腦、護心與抗衰老,CP值超高。
國民健康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滿3周年,全台逾3000家診所、收案42萬人,今年計畫更上一層樓,經費加碼至6.18億元。今年9月1日起將開放醫院參與,每年預估新增12萬人受惠。
追求健康,許多人會選擇無糖飲食,不過,營養師呂美寶表示,無糖食物常會使用「赤藻糖醇」等代糖,一項研究發現,攝取較多赤藻糖醇的人發生心肌梗塞、中風風險,較少吃族群高出2倍,原因可能與其容易導致血栓有關,這對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患者,無疑是「雪上加霜」,應謹慎攝取。
兒童肥胖問題不容小覷,教育部調查,全台每4名學童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小兒科醫師指出,肥胖兒童及青少年,未來有5到7成機率成為肥胖的成人,家長切勿以為「小時候胖沒關係」,不僅提高慢性病風險,還可能陷入免疫力不佳、反覆生病的險境。
走路有益健康,但很多人工作忙碌,經常抽不出時間。營養師科提斯分享一項近8萬人的研究,顯示每天快走至少15分鐘,能夠降低20%的死亡率,效果甚至比慢走3小時還要好,這是因為快走能提升心臟效率、改善心血管風險因子,且又容易執行,建議大家一天15分鐘,健康又幫助長壽。
現代生活壓力大,人際關係疏離,憂鬱症成為全球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2030年,憂鬱症更將成為全球社會經濟負擔最重的疾病。為此,學界進行許多實驗計劃探索解決之道,近期研究更表明某些益生菌與含益生菌的克菲爾、泡菜等發酵食物,可透過改善腸道細菌叢,因應情緒變化。
台灣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健康風險與財務挑戰也日益顯著。如何在退休後實現「健康變老」,不僅是個人關注的課題,也是整體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壽險業者提醒,唯有及早布局醫療保障,才能讓第二人生更從容、無後顧之憂。
保六總隊常年訓練技術助教蘇亭方今年在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市舉行的「第21屆世界警察消防運動會」中大放異彩,出身警察世家的她,承襲家風,雙親皆為警察人員退休,丈夫也任職警政署保一總隊維安特勤隊,她在本次賽事參與跆拳、射擊、中長距離競跑等項目均有優異表現其中夫妻攜手勇奪「運動後射擊」項目個人與團體賽金牌,共榮獲8金4銀3銅為國爭光,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