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控制血糖的搜尋結果,共295筆
全台約280萬人罹糖尿病,演譯基金會針對300萬人10年健康變化趨勢進行分析,發現糖尿病患腎病變風險高達56.29%,為一般人11倍,糖尿病前期者風險也比一般人高3倍。專家指出,血糖出現異常就是警訊,應及早篩檢、預防追蹤。
在高齡化與癌症並行的時代,「免疫力」是維持健康與長壽的關鍵。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謝佳訓醫師於「預防醫學 銀髮樂齡照護講座」中,以故事方式解說艱澀醫學概念,指出免疫系統每日運作不息,負責抵禦外來病原、清除異常細胞,是人體最重要的防護網,若失衡、老化或長期發炎,將使身體無法辨識癌細胞,增加腫瘤風險。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成為重要課題。耳鼻喉科醫師曾家承分享最新研究,飲食、運動有助於調控血糖,若長期執行,糖化血色素平均可下降1.8%,不過,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在於決心,如果一天藥量在2、3顆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理論上有可能透過嚴格飲食與運動,達到減藥或不需用藥的狀態。
一名40歲患者因開車困難,就醫後發現右眼視力只剩下0.1到0.2,且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均為一般人的3到5倍,還著急地詢問醫師能否開刀讓視力恢復,但被建議應先「控制血糖」,所幸他血糖下降後再度回診,視力從0.2回升到0.6,也讓醫師藉此呼籲民眾,千萬別因血糖遁入地獄。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友。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想要穩定血糖,除了控制食物總量外,也要挑對食物,像是魚、鷹嘴豆、南瓜與柑橘類水果,都是經研究證實有助於控制血糖的食物,尤其是鮭魚、鯖魚與平價的秋刀魚,能延緩餐後血糖上升的速度,建議一周至少吃兩次。
在花蓮開餐廳的42歲王姓男主廚,身型壯碩、體重達125公斤,今年初燙傷住院意外發現罹第二型糖尿病與嚴重脂肪肝,住院期間每日需施打4針約120單位胰島素控制血糖。出院後,透過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即時數據結合1周打1劑瘦瘦針,8個月過去體重剩93公斤。他坦言,以前不覺需要減肥,但變得健康很值得。
以《奢求》、《自由》等經典歌曲走紅的59歲的歌后坣娜(原名唐娜),傳出早在本月16日就因病去世。根據《ET新聞雲》報導,原先以為是紅斑性狼瘡,但知情人士透露真正死因是胰臟癌。胰臟癌有「癌王」之稱,醫師指出,常吃3類食物,將導致罹患胰臟癌機率增加8成。
近年「吃粗糧更健康」的觀念盛行,玉米、燕麥等成為餐桌新寵,《搜狐網》健康專欄指出,雖然粗糧富含纖維與營養,有助控制血糖、促進消化,但若攝取過量,反而可能傷胃、引發脹氣與消化不良。專家提醒,以下4種常見粗糧看似養生,其實暗藏損害胃部的風險。
控制血糖主要從飲食著手,農糧署表示,烹煮米飯時,加水量不同會影響澱粉結構,進而影響血糖反應,水量少一點時,澱粉部分未糊化,進入體內後消化速度較慢,升糖指數可能降低。不過不能只靠「煮飯減少加水量」來控糖,真正健康的做法包括控制份量、營養均衡以及搭配雜糧或糙米。
手上、臉上或手臂出現老人斑,吃對就能消失?醫師李思賢分享美國醫師甘德里的案例,表示過去手上布滿老人斑的他,透過低糖化飲食與調整腸道健康,一年內就讓黑斑幾乎消失。
菇類富含多種營養素,對健康相當有益處。醫師楊智雯指出,菇類不只可以抗發炎、增強免疫力、預防失智,最重要的是能穩定血糖。她分享案例指出,一位35歲男子患有三高,數值極為不理想,一次就醫發現下肢動脈阻塞,差點截肢,於是建議男子要控制血糖,維護血管內皮健康,並推薦對方多吃菇類,男子除了飲食配合外,也按時服藥、運動,三個月後體重減去10公斤,糖化血色素也從8.5%降到6.0%。
燕麥一向被視為有益健康的穀物。營養師王證瑋表示,燕麥不僅是早餐的好搭檔,更具有低升糖指數、高纖特性,不會讓血糖急速升降,有助於控制血糖或體重、改善便祕、保養血管與穩定情緒,不過,腸胃比較敏感的人,建議從少量開始,且要搭配充足的水分,以免脹氣。
想要健康,就得先顧好人體的「第二大腦」腸道,培養好菌是關鍵。醫師張家銘指出,光靠益生菌保健品效果有限,還需要益生元提供養分,其中芭樂因膳食纖維與多酚含量豐富,是他最推薦的養菌食物,建議連皮帶籽吃,才能發揮完整保護力,如果榨汁喝,膳食纖維會被濾掉,等於把好料都丟掉。
中秋節令美食不脫烤肉、月餅與柚子,但這些美食卻常讓血糖失控,因此有效控制血糖是一大挑戰,如何在享受佳節氣氛的同時,守住血糖不失控?中醫大新竹附醫營養師吳婉瑜和陳宛伶,提供糖友3個實用的中秋飲食妙招,讓您吃得「開心又健康、團圓不升糖」。
有些人不敢吃芒果,擔心太甜會讓血糖飆。食安專家韋恩表示,美國研究發現,即使是每天吃很甜的芒果,不僅有助控制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還能降低體脂肪,效果比吃低糖穀物棒還要好。營養師薛曉晶表示,芒果確實營養豐富,但也不能卯起來吃,最佳攝取量為一次半顆中型芒果。
現正值火龍果的產季。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火龍果富含甜菜鹼色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清除體內自由基,研究發現適量食用,能減少細胞壓力、延緩器官老化,還有助於抗發炎、降血壓、降血脂、控制血糖,對肝臟和大腦也有保護作用,但提醒食用時最好整顆吃,不要打成汁,以免血糖瞬間飆高。
55歲范先生罹糖尿病多年,合併腎功能異常,體重曾高達120公斤,7年前出現手麻、背痛、胸痛、吸不到氣症狀,確診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開刀裝了2支心臟支架救命。不料,去年底又出現類似症狀,半夜喘不過氣送急診,二度確診心肌梗塞,裝上第3支支架並進行氣球擴張術,才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控制血糖成了重要課題。營養師薛曉晶分享有一位55歲男糖尿病患,因聽到糖尿病會短命,到門診尋求協助,在指導下,男子落實1212間歇性斷食與天天運動,3個月後成功甩肉23公斤,空腹血糖值從220降到100以下,一掃初次諮詢時,憂心只能再活10年的恐懼。
一想到運動就投降?其實不用進健身房或劇烈運動,走路也能有很好的效果。醫師王思恆指出,透過「間歇式走路」,也能提升心肺、控制血糖、燃燒熱量,還比較不傷膝蓋,比單純走路更有趣,可以無痛地開始鍛鍊自己身體,特別適合銀髮族與忙碌上班族。
台灣社會糖尿病盛行,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至少200萬名「糖友」,這群人如果想吃速食怎麼辦?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請來專業醫師、營養師,分享用餐策略,基本上只要掌握熱量需求及營養組成2原則,不僅糖友們,連正在控制體重或尋求飲食控制的人,都可以開心點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