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溢洪道的搜尋結果,共32

  • 抽電子菸爆炸!金屬碎片瞬間刺穿泰男心肺 當場斃命

    抽電子菸爆炸!金屬碎片瞬間刺穿泰男心肺 當場斃命

    泰國農磨蘭普府(Nong Bua Lamphu)班谷欽(Ban Kut Chim)附近的溢洪道,日前被發現有一具男性遺體。經民眾報案後,警方初步調查懷疑為他殺,但經法醫解剖發現,男子不僅口腔、臉部、胸部及左手都有嚴重創傷,體內還有3塊金屬碎片,最終確認死因是被「電子菸炸死」。

  • 紅色警戒堰塞湖不解 就沒有安身立命光復

    紅色警戒堰塞湖不解 就沒有安身立命光復

    馬太鞍堰塞湖的形成與潰決危機,已經不僅是一場自然災害,而是一場攸關人民安居、地方永續發展與中央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

  • 烏山頭水庫種電 藍營「拒喝光電水」籲一期拆除、二期停工

    烏山頭水庫種電 藍營「拒喝光電水」籲一期拆除、二期停工

    台南市議會國民黨團9日關心烏山頭水庫提供民生和農業灌溉用水,居然佈滿光電板,要求拆除一期光電板,計畫繼續動工的二期種電計畫,全部停工,絕不容光電板汙染台南人的民生和灌溉用水!另對於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因「潰壩」造成嚴重災情,國民黨團也譴責民進黨中央仍在推卸責任。

  • 中央坦言 有再次形成堰塞湖風險

    中央坦言 有再次形成堰塞湖風險

     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潰堤致災,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3日坦言,若再有地震、豪雨造成土石堆積,確實有再次形成堰塞湖的風險,專業團隊考慮施作溢洪道,盡量減少洪水對下游的衝擊,但因機具尚難運至現場施工,目前只能先加固下游堤防,提高保護標準。此外,輕颱「麥德姆」雖不會直撲台灣,但下周國慶假期可能面臨「哈隆」颱風,對花蓮災區的影響備受關注。

  • 馬太鞍溪還有2.5億噸土石未清 李鴻源:豪雨地震恐崩二次堰塞湖

    馬太鞍溪還有2.5億噸土石未清 李鴻源:豪雨地震恐崩二次堰塞湖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釀災,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今示警,上游左側山壁不穩定,地震、大豪雨來可能會崩下來,形成第二次堰塞湖。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說,堰塞湖水量雖已大幅減少,若地震豪雨來,「確實有崩塌風險」,已有幾個團隊研擬方案,除加固堤防,也在規畫堰塞湖是不是做溢洪道或排水設施,萬一崩塌能減少洪水量。

  • 中時社論》我們都是花蓮人 同島一命是責任

    中時社論》我們都是花蓮人 同島一命是責任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光復鄉瞬成泥海,災民在泥流裡尋親,悲鳴不止。中央與地方本應同心救災,卓榮泰院長先與藍委傅崐萁勘災爭執拂袖而去,隔日賴清德總統親臨,近在咫尺寧可電話聯繫徐榛蔚縣長,不願當面商議,是最諷刺救災畫面。「此刻我們都是花蓮人」、「同島一命」不是口號,而是責任!

  • 花蓮堰塞湖無法爆破 軍事粉專提過往3大案例:台灣只能做最無奈決定

    花蓮堰塞湖無法爆破 軍事粉專提過往3大案例:台灣只能做最無奈決定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造成15人死亡,外界質疑為何不用爆破引流,內政部前部長、現任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指出爆破不可行,將引發不可預測災害,更直言該堰塞湖還有近千萬噸水量,警戒仍未解除。對此軍事粉專也提出過去國際3個經典案例,直言台灣只能做出最無奈決定。

  • 動不得?揭四川唐家山堰塞湖驚人化解!國際3成功案例曝

    動不得?揭四川唐家山堰塞湖驚人化解!國際3成功案例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潰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也引發各界對堰塞湖風險的關注。臉書粉專「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24日發文,整理全球三大成功「主動化解堰塞湖」案例,特別點名2008年中國大陸四川唐家山堰塞湖搶險。唐家山堰塞湖當初歷經艱難,動員大批人力才讓水流順利下泄,獲得全球關注並被讚為範例。

  • 馬太鞍堰塞湖釀災   花蓮議會國民黨團譴責並要求最高標準國賠

    馬太鞍堰塞湖釀災 花蓮議會國民黨團譴責並要求最高標準國賠

    花蓮縣光復鄉今日因馬太鞍堰塞湖潰壩,慘遭洪水吞沒,溪橋斷絕、房舍受損,民生財產付之一炬。幸好縣政府早一步完成上萬名居民的撤離,才避免大量人員傷亡,但這場原可避免的重大災害,卻因中央政府嚴重錯估情勢、怠於防範,終於釀成無法挽回的慘劇。國民黨花蓮縣議會黨團在此表達最嚴厲的譴責。

  • 中時社論》別吵了,先搶救人命吧!

    中時社論》別吵了,先搶救人命吧!

     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23日發生溢流,造成光復鄉發生嚴重災情,截至24日下午,已釀成死亡9人、受傷32人、失聯17人,是近年來人命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天然災害。目前災情仍在持續,當地人民的身家性命仍陷在高度危險中,此時此刻,無論中央與地方彼此間有多少不滿,都必須立刻放下爭議,把搶救人命及安置善後的工作擺在第一。而身兼民進黨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在24日的民進黨中常會指示救災優先,原訂進行的選對會暫停,賴清德周末的地方黨務巡迴座談也將暫停。

  • 花蓮堰塞湖壩體下切80公尺 空拍畫面曝「無潰壩」:正常溢流

    花蓮堰塞湖壩體下切80公尺 空拍畫面曝「無潰壩」:正常溢流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兩波洪峰造成花蓮縣光復鄉重大傷亡,今(24)日近中午時傳出第三波洪峰,現場傳出警報,要求民眾撤離。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下午澄清,因堰塞湖壩體已下切了80公尺,且上游集水區還在下雨,故會持續溢流,並非第三波潰壩。至於現場響起警報,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出,並無相關訊息。

  •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奪17命 全台還有2個監測中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奪17命 全台還有2個監測中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下午溢流,大水灌進光復鄉市區,災情慘重,截至今中午12點,全台已有17人死亡、34人受傷、129人失聯。臉書粉專表示,堰塞湖是指河谷或河床因被淤塞,蓄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的湖泊,通常是地震、風災、火山爆發等自然原因所造成;目前除了馬太鞍溪外,尚在監測中的堰塞湖還有新竹泰崗溪及花蓮樂樂溪。

  • 念出陳駿季說法  民進黨團反嗆花蓮縣政府「疏散計劃」

    念出陳駿季說法 民進黨團反嗆花蓮縣政府「疏散計劃」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昨下午溢流,大量泥流襲捲光復鄉市區,目前已釀14人死亡、34人受傷,多人失聯中。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指出,8月13日立法院朝野協商時曾提附帶決議,要求將堰塞湖工程納入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草案,但農業部表示評估無立即潰堤危險。民進黨立院黨團今(24)天舉行記者會回擊,秀出會議逐字稿,並反問花蓮縣政府疏散計劃如實嗎?

  • 冤?花蓮堰塞湖泥流釀14死!地理粉專起底台灣「全球高風險」

    冤?花蓮堰塞湖泥流釀14死!地理粉專起底台灣「全球高風險」

    受強颱「樺加沙」外圍環流挾帶豪雨影響,花蓮縣萬榮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昨下午2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並於下午3時左右瞬間湧出大量泥流,下游光復鄉農田與市區猶如遭遇洩洪,短短一小時內多處道路、住家被淹沒;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24日)晨7時統計,已造成14人死亡、34人受傷,仍有多人失聯。惟該堰塞湖風險早被提出,惟農業部當時另有看法。

  • 堰塞湖溢流水淹光復鄉 傅崐萁:農業部昔稱「無立即潰堤危險」

    堰塞湖溢流水淹光復鄉 傅崐萁:農業部昔稱「無立即潰堤危險」

    受強颱樺加沙外圍環流影響,花蓮山區持續降下豪大雨,萬榮鄉馬太鞍溪堰塞湖今天下午2時40分發生溢流後,大量泥水宛如洩洪般滾滾而下,1小時內直接灌入光復市區,而在立法院8月15日三讀通過的600億「中央政府丹娜絲颱風及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案」,當時國民黨就提出附帶決議,要求將花蓮堰塞湖工程納入「丹娜絲重建特別條例」。立院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指出,當時協商農業部稱「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這是行政院主管單位、農業部林業署及相關部會也都應該同心共同解決的問題。

  • 傅崐萁提出花蓮堰塞湖納入災後重建附帶決議  廣獲各黨支持護居民

    傅崐萁提出花蓮堰塞湖納入災後重建附帶決議 廣獲各黨支持護居民

    立法院13日朝野協商一致通過「丹娜絲颱風及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草案」,並將行政院原匡列的560億元經費上限,加碼至600億元,花蓮雖非受創地區,但每次颱風豪雨就須預防性撤離的馬太鞍堰塞湖,為降低潰壩風險保護下游居民,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提出附帶決議,要求將花蓮堰塞湖工程納入「丹娜絲重建特別條例」,順利獲各黨支持,預計本周五院會完成三讀後可儘快實施。

  • 楊柳颱風過境 石門水庫少量調節放水

    楊柳颱風過境 石門水庫少量調節放水

    氣象署今日持續發布中度颱風楊柳海上、陸上颱風警報,桃園石門水庫持續維持高水位,集水區截至上午10時 40分,累計降雨量18.8毫米,北區水資源分署表示,颱風期間基於防洪安全,石門水庫採取少量調節放水操作,溢洪道及排洪隧道放水機率低。

  • 備戰梅雨、颱風季 翡翠水庫25道閘門測試完成

    備戰梅雨、颱風季 翡翠水庫25道閘門測試完成

    台灣每年5月進入防汛期,梅雨季首先登場,夏天也常有颱風豪雨。為確保翡翠水庫「蓄洪防災」功能,北市翡翠水庫管理局於4月展開防汛整備工作,翡翠水庫大壩25道控水閘門,也在25日完成測試。北市翡管局長林裕益表示,水庫操作得宜,可以截留洪水,減少新店溪3分之1、淡水河9分之1的洪水與水患風險。

  • 連3颱風助力!曾文水庫滿庫百日 寫歷史新頁

    連3颱風助力!曾文水庫滿庫百日 寫歷史新頁

     曾文水庫從7月25日凱米颱風過境時達到滿庫,歷經山朵兒、康芮2個颱風補充水量,持續滿庫已長達100天,寫下歷史新頁。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