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發酵食物的搜尋結果,共49筆
一名76歲長者原先身體硬朗,手術後竟肺部感染,且肝、腎功能退化,從此一病不起。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指出,此情況是身體長期透支的結果,常見於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日常就要注意5個警訊。
便祕可能影響大腦認知功能,且國際研究指出,民眾便秘後若長期不當使用瀉藥,失智症風險比一般人高6成4。中醫師朱益智建議,民眾可適量攝取全穀類、進行瑜珈或核心運動,並避免高油脂食物,都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
韓國泡菜、味噌、納豆、優格是常見的發酵食物,醫師劉博仁指出,來源乾淨的發酵食物,適量食用的確能補好菌,進而幫助腸道健康、免疫平衡、發炎調節,一項臨床試驗發現,每天吃發酵食物6周的受試者,腸道菌相明顯變得多樣,發炎指標也下降。劉博仁每天1至2份就足夠讓腸道活絡,但得注意要維持多樣化,不要固定只吃同一種發酵食品。
想要養腦、睡得好,健康的腸道是關鍵。醫師劉博仁指出,一位40歲女性飲食高糖又少菜,不只腸胃不適,還出現焦慮、半夜常醒來的狀況,直到飲食習慣改變、每天快走、夜間遠離3C後兩個月,狀況有所改善,能一覺到天亮。劉博仁表示,調整飲食、營養與生活方式,可以真正的影響身心狀態,養好腸道的同時也能養好大腦。
研究指出,腸道負責消化吸收之外,它與心理健康、免疫平衡都有一定關聯,因此維護腸道環境成為現代人愈來愈重視的健康課題。
便秘原因不只是老化或腸胃問題,還可能和腦部健康有關。醫師張家銘指出,便秘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第一個求救信號,許多患者在手抖、步行速度變慢前就有排便不順的困擾,而關鍵角色就是腸道菌與短鏈脂肪酸。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馬上聯想是血糖太高。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的源頭,其實是在大腦,腦內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變少,情緒、食慾、壓力、記憶力全都被牽動,最後才讓血糖失控,要預防糖尿病,關鍵不只是飲食,也要適時紓壓,晚上少追劇一集、早點睡覺,從大腦開始調整。
大腸癌近些年有年輕化趨勢。腸胃科醫師吳文傑表示,早期大腸癌多半無明顯疼痛感,但如果出現便祕或腹瀉交替、大便變細、體重無故下降、容易疲倦情況,要視為警訊,及早就醫,此外,紅肉、加工肉、高溫油炸、含糖飲料、重鹽食物與酒精,則是6大地雷食物,務必要少吃。
近期熱帶低壓、颱風環流圍繞臺灣,中南部因接連豪大雨淹水,北部則是高溫濕熱,讓人食慾不振,也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稍有不慎,就可能病從口入。醫師提醒,應依個人需求選擇多吃蔬果、發酵食物或保健食品補充益生菌,有助維持消化道機能。
現代生活壓力大,人際關係疏離,憂鬱症成為全球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2030年,憂鬱症更將成為全球社會經濟負擔最重的疾病。為此,學界進行許多實驗計劃探索解決之道,近期研究更表明某些益生菌與含益生菌的克菲爾、泡菜等發酵食物,可透過改善腸道細菌叢,因應情緒變化。
益生菌可改變細菌叢生態、促進新陳代謝、使排便順暢,協助健康維持,相關膳食補充劑受消費青睞,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其中,克菲爾益生菌市場規模更呈現指數級增長,已占整體益生菌膳食補充劑市場市場15%。只是面對琳琅滿目的腸道友善補充劑和功能性食品,消費者真的吃對益生菌嗎?為解決消費者的選擇困難,英國多所大學合作共同推出《益生菌選購指南》。
有時候突然感覺身體累累的,其實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基因醫師張家銘引述2025年最新一篇醫學期刊的內容,稱人體中的巨噬細胞會根據每個人的作息、飲食、壓力與情緒,做出「發炎」或「修復」的選擇,不僅是預防癌症的重要角色,也可能是癌症幫兇。
GABA(γ-氨基丁酸)是人體自行製造的胺基酸,可幫助入睡。但老化、壓力、營養失衡等因素會造成自體GABA分泌量減少。對此,專業營養師林宛諭博士建議,秉持「天然ㄟ尚好」原則,多吃含GABA的穀物、豆類、蔬果及發酵食品,或使用微生物發酵所產出的天然GABA做為額外補充。另外,依據衛福部公開資訊,每天額外補充的天然GABA,不超過100毫克。
便祕不只是排便卡關,可能是大腦正在求救。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腸道菌相失衡,好菌少、壞菌多,這不只是便祕,還會削弱腸道免疫,讓毒素更易進入大腦,影響情緒、睡眠、記憶,若要預防這類神經退化疾病,平日就要多吃優格、膳食纖維,養腸還能護腦。
膳食纖維吃不夠,免疫系統會「亂開火」害身體發炎,吃對吃夠了,反而能對抗腸道感染。醫師張家銘指出,困難梭狀桿菌感染是一種相當棘手的腸道感染,嚴重時會危及生命,但最新研究揭露,蔬菜裡的纖維能幫助身體打贏這場仗,洋蔥、大蒜、蘆筍、香蕉、蘋果、燕麥等6食物可溶性膳食纖維豐富,有助抵抗感染。
百年來,人們已認識腸道內的益生菌可幫助維持消化機能,產生和/或調節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建立健康基石。近年益生菌與胃腸病學實踐相關,醫師、營養師也倡議多吃富含益生菌的發酵食物,完善健康管理。但同為發酵食物,製作方式與參與發酵的菌株不同,對健康助益也有區別。日前外媒以專文比較多種優格,發現克菲爾優格「確實是王者」。
有些人情緒一直不穩,吃抗焦慮藥,效果卻有限。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焦慮其實是免疫系統、腸道菌種、睡眠和飲食,讓身體發炎,影響了大腦,要改善可從飲食、睡覺與運動來著手,例如多吃抗發炎食物,像是魚油、橄欖油、綠色蔬菜、莓果和薑黃,都有助身體滅火,讓情緒更穩定。
膝蓋痛、退化性關節炎,很多人認為是因為老了、年紀到了。不過,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膝蓋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當腸道裡的甘牛熊去氧膽酸(GUDCA)濃度下降,會減少能保護關節的好菌,提高退化性關節炎機率,因此要保養關節,可從改善腸道健康著手,多吃發酵食物、高纖蔬果,與避開高糖高脂與加工食品。
近年來,發酵食品逐漸成為歐美健康飲食的焦點,尤以4K食物更獲得學者專家推崇。所謂的4K食物,指的是英文名的第一個字母是K的4種發酵食物:克菲爾kefir、韓國辛奇Kimchi、康普茶Kombucha以及用高麗菜發酵製成的德國酸泡菜Kraut(Sauerkraut的縮寫),共同特點就是富含益生菌,更擁有豐富的鉀離子,對腸道健康有顯著益處。
流感疫情肆虐中,英國悄悄興起一股「吃出腸道健康」風潮,兩大主角為克菲爾發酵乳與益生菌、益生元等保健食品,主要訴求是利用食物改變菌相,維護腸道健康,進而調整體質,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國內自產的太陽星全效克菲爾益生菌早已實踐「吃出腸道健康」的概念,透過同時補充益生菌、益生元與後生元的方式,調整消化機能,進而對個人整體健康產生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