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經導管的搜尋結果,共19筆
心血管疾病為高齡長者需關注議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蕭成儀指出,長者透過微創心臟瓣膜置換,能夠大幅降低手術風險與負擔;此外,北醫附醫也與屏東枋寮醫院攜手建立「TAVI綠色通道」,減少因距離延誤就醫狀況發生,實現醫療平權。
台灣每年超過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為協助大眾強化健康觀念,11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預防醫學 心血保衛站plus」醫學講座,邀請多位專家到場,分享豐富衛教資訊,提醒民眾預防勝於治療,一同守護國人健康,現場迴響熱烈。
感染性原發主動脈瘤是一種相對少見,但致死率極高的重大血管疾病,臨床治療趨勢傾向血管內微創修補。林口長庚醫院最新研究指出,「開放手術」初期風險略高,但長期存活率均優於其他方式,應作為適當患者的首選治療。此研究成為亞洲第一篇針對感染性主動脈瘤治療與預後進行長期追蹤的代表性研究,今年7月刊登於《歐洲心臟學會期刊》。
主動脈瓣膜狹窄好發於老年人,傳統外科手術需開胸,部分病人恐難以負荷。振興醫院領先全台發展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TAVI),近日更受邀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指導,為一位體況不宜再次開刀的7旬患者,透過導管植入第二個瓣膜,幫助患者重獲新生。
振興醫院自2010年第一間複合式手術室建成後,更於2013年完成首例「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振興醫院副院長殷偉賢表示,導管裝瓣膜這項技術,近20年才出現,2002年法國完成全球首例,震驚全球心臟醫學界,魏崢院長赴美交流時,敏銳察覺這是值得發展的領域,積極引進並開創,至今已完成1300多例,領先全台,且不斷改良創新,致力帶給病人更安全、有效率的手術,獲得國際高度肯定。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自1994年成立,寫下許多卓越成就,迄今完成近600例心臟移植、逾1300例經導管瓣膜手術,皆是國內首屈一指,也備受國外推崇肯定。如此優異的成績背後,蘊含著「以病人為中心」的關懷精神,為了不讓病人受苦,心臟外科、內科團隊密切合作發揮最大效益,提供最好的技術和最安心的治療。
振興醫院22日正式啟用「達文西單孔手術系統」,由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以個人名義捐贈,有別過去多孔機械手臂,仍有3至5個傷口,單孔機械手臂透過單一通道,就可完成手術,因此手術只有1個切口,還能達到幾乎無疤痕。
振興醫院將正式啟用第一台「達文西單孔手術系統」,由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以個人名義捐贈,有別過去多孔機械手臂,仍有3至5個傷口,單孔只需一個切口就能完成,還能達到幾乎無疤痕。振興醫院也將成立「創新醫療中心」,推動精準醫療、個人化治療及智慧醫療發展。
62歲的王先生,因活動時喘不過氣、雙下肢水腫就醫,診斷為嚴重風濕性二尖瓣狹窄,由於瓣膜鈣化嚴重,需進行二尖瓣置換手術。長庚醫療團隊考量患者長期貧血、有胃潰瘍病史,選擇「生物瓣膜」,避免機械瓣膜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與增加出血風險。置換生物瓣膜至今3年,患者心臟功能改善,未發生出血或栓塞併發症。
杏昌(1788)受惠洗腎管理和醫材設備業績穩定成長,去年稅後純益3.59億元,年增3.16%,EPS 8.08元,交出史上第四高佳績,穩居生技高獲利排行榜內。
一名75歲陳太太,長年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問題,近年來開始覺得容易呼吸困難,走幾步路就開始喘,還出現全身水腫、肺積水,住院檢查後發現心臟有雜音,患有重度二尖瓣閉鎖不全。國泰醫院團隊使用免開胸的微創導管修補手術,成功減少婦人的二尖瓣閉鎖不全,目前恢復良好。
75歲宋先生,是末期腎衰竭接受常規洗腎的病患,同時有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間質性肺病等共病症,因血壓低、下肢水腫、一走路就喘,被診斷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心臟收縮功能只有一般的人三分之一。醫師評估傳統瓣膜手術風險過高,執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術後他的血壓漸漸改善、下肢水腫消退,也慢慢恢復行走。
主動脈瓣膜狹窄在已開發國家已是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為讓民眾更加認識此種疾病,《中國時報》首度與亞東醫院合辦「旺旺中時生活講堂─健康系列講座」,1月20日邀請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醫師及周邊血管中心暨手術室主任黃日新醫師,主講「導管瓣膜的奧妙」,讓民眾輕鬆理解此病症的原因與治療方式。
83歲的張奶奶近期因為肺炎引發呼吸困難、心悸和肺水腫,臥床已經2、3個月,詳細檢查發現,原來是14年前開刀置換的人工瓣膜,隨著時間而老化損壞,需接受高難度的「瓣中瓣」手術,在舊的瓣膜上再植入新的瓣膜。張奶奶原本無法自理生活,術後可以自己洗澡、上菜市場,總算讓家人放下懸著的一顆心。
主動脈瓣膜狹窄在已開發國家已是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為讓民眾更加認識此種疾病,中國時報「旺旺中時生活講堂─健康系列講座」首度與亞東醫院合作,20日邀請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醫師及周邊血管中心暨手術室主任黃日新醫師,主講「導管瓣膜的奧妙」,讓民眾輕鬆理解此病症的原因與治療方式。
中國時報「旺旺中時生活講堂-健康系列講座」首度與亞東醫院合作,今(20)日上午邀請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醫師及周邊血管中心暨手術室主任黃日新醫師,主講「專家聯手解析導管瓣膜的奧妙」,詳細說明心臟疾病主動脈瓣膜狹窄及微創治療手術TAVI。兩位醫師用詞淺顯,用語詼諧,讓參與民眾能輕鬆理解。
主動脈瓣膜狹窄常見於老年人口的退化性疾病,新光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陳彥仰指出,台灣70歲以上族群每10人就有1人,但不一定要動手術治療,可透過藥物控制,且隨著科技進步,發展出經導管瓣膜置換術,不必承受高風險手術,但最重要是制定終身計畫讓醫療團體做專業評估。
77歲黃先生是長跑健將,8年前接受外科瓣膜置換手術,沒想到去年又出現喘、水腫等症狀,原來是當時植入的生物瓣膜已經退化損壞,必須再度手術。但術前評估發現黃先生有極高的併發症風險,決定先執行「BASILICA瓣膜切割術」,再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放術」(TAVI),這也是台灣執行這項BASILICA手術的第一例,如今黃先生術後超過1年半,心臟功能和生活品質都有良好的改善。
新光醫院3日舉辦「健康達人講座」,邀請心臟外科醫師陳彥仰淺談主動脈瓣狹窄疾病,他指出主動脈瓣狹窄常見原因就是老化,70歲以上族群每10人就有1人,但不一定要手術,可用藥物控制;營養師吳文惠也分享掌握2大原則外食健康吃,醫院設計「愛腎小幫手」APP,提供腎友飲食與照護的建議,控制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