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罷免權的搜尋結果,共281

  • 美國最高法院裁定 川普不能開除聯準會理事庫克

    美國最高法院裁定 川普不能開除聯準會理事庫克

    星期三,美國最高法院認定,聯準會理事麗莎庫克(Lisa Cook)不能因總統的片面意見就被開除。她的去留必須等待明年 1 月再召開辯論庭,到時候川普總統再提交證據說明理由,並與她進行口頭辯論。

  • 張亞中:兩岸和平 台灣有保障

    張亞中:兩岸和平 台灣有保障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舉辦系列「國民黨主席大辯論」,首場辯論20日登場。參選人之一的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在「理念表述」環節時表示,美國正在掏空台灣,民進黨還採取逃避策略,國民黨為了台灣,必須提出一套能創造兩岸和平的方法,不能讓台灣繼續被美國不斷掏空。

  • 黨主席辯論》張亞中:國民黨為台灣必須提出創造兩岸和平方法

    黨主席辯論》張亞中:國民黨為台灣必須提出創造兩岸和平方法

    國民黨主席將於10月18日舉行黨主席改選,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特別舉辦系列「國民黨主席大辯論」,首場辯論會在今(20日)舉辦,參選人羅智強、鄭麗文、張亞中登場交鋒。張亞中在第一階段「理念表述」時表示,面對關稅,現在企業生存環境比疫情時期還嚴重,整個台灣面臨困境到底應該如何因應,民進黨採取逃和避的策略、國民黨閃躲,「我認為這次參選國民黨主席,國民黨為台灣必須提出一套創造兩岸和平的方法,而不要讓台灣繼續被美國掏空。」

  • 關稅越權案 美最高法院11月5日開庭

    關稅越權案 美最高法院11月5日開庭

     美國最高法院將於11月5日開庭,就美國總統川普關稅越權案舉行口頭辯論,這場聽證會對川普激進的經濟議程至關重要。與此同時,川普已請求最高法院,允許他在訴訟審理期罷免聯準會(Fed)理事庫克(Lisa Cook),以致聯準會獨立性成為焦點。這兩起案件的結果,預計將對美國經濟和政策帶來重大影響。

  • 只有賴總統還沒想清楚

    只有賴總統還沒想清楚

     去年11月在本欄作了有關半總統制政體在朝小野大下根本無法運作的分析,我最後以「民主說難不難,多數統治是第一天條,少數統治就不是民主,大家都想清楚,就不怕賴總統想不清楚了」作結。

  • 奔騰思潮》只有賴總統還沒想清楚(蘇永欽)

    奔騰思潮》只有賴總統還沒想清楚(蘇永欽)

    去年11月在本欄作了有關半總統制政體在朝小野大下根本無法運作的分析,我最後以「民主說難不難,多數統治是第一天條,少數統治就不是民主,大家都想清楚,就不怕賴總統想不清楚了」作結。不到一年,由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賦名,各地青鳥串連的「大罷免」,轟轟烈烈的走到兩階段進行31席立委和一席市長的罷免投票,結果竟是全部不通過!大家只要想想這些選區事實存在的各種差異性,應該會同意,這是台灣人民回應大罷免所做的超越個別選區的「大決定」,以驚豔全球的方式喊出:我們都想清楚了!

  • 中時社論》後罷免時代新政局系列三:民進黨徹底反省 贏回民意信任

    中時社論》後罷免時代新政局系列三:民進黨徹底反省 贏回民意信任

     大罷免和核三公投的結果底定後,綠營內部再也壓不住反思的聲音。正在爭鋒高雄市長提名的林岱樺喊出「民進黨什麼時候開始檢討,就什麼時候重新站起來」,她的黨內對手邱議瑩也承認,民進黨需深刻檢討施政,尤其能源問題,才能再獲人民支持。和賴總統同屬新潮流的李文忠更直諫,執政者要調整心態,面對少數執政的現實,並再次呼籲組成聯合政府。

  • 大罷免後 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軌

    大罷免後 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軌

     紛擾長達一年以上的大罷免活動,在歷經726及823的兩波投票後終戰了,民進黨及其配合運作的罷團所推動的31位國民黨區域立委及民眾黨新竹市長的大罷免案以大失敗為結局。但是此案從開始的動機到推動過程對台灣民主發展的傷害,還是應予正視,並從中得到教訓,跌倒後重新再爬起,撥亂反正,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軌。

  • 海納百川》大罷免後 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軌(李建榮)

    海納百川》大罷免後 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軌(李建榮)

    紛擾長達一年以上的大罷免活動,在歷經726及823的兩波投票後終戰了,民進黨及其配合運作的罷團所推動的31位國民黨區域立委及民眾黨新竹市長的大罷免案以大失敗為結局。但是此案從開始的動機到推動過程對台灣民主發展的傷害,還是應予正視,並從中得到教訓,跌倒後重新再爬起,撥亂反正,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軌。

  • 鎖留言沒用 沈伯洋臉書仍被灌爆:你選區域立委就不會是最後一次罷免

    鎖留言沒用 沈伯洋臉書仍被灌爆:你選區域立委就不會是最後一次罷免

    繼第一波723大罷免後,第二波823大罷免仍以遭完封失敗告終,且票數差距比上次更懸殊,就連未過的核三公投,同意票數也贏了幾乎快300萬票。被視為分裂台灣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在投票前夕稱這次失敗,恐成為台灣最後一次罷免,儘管臉書設定權限鎖留言,仍遭網友們灌爆。

  • 總部籠罩低壓  台中罷團「中二解顏」接受敗選事實

    總部籠罩低壓 台中罷團「中二解顏」接受敗選事實

    台中罷團「中二解顏」接受敗選事實,總部籠罩低壓氣氛,幾名志工相互砥礪,發言人林宣宏強調,不論投票結果如何,已達到讓政治人物明白民間仍存在監督力量的目的,希望政治人物兢兢業業,克盡職守,罷團仍會隨時盯著。

  • 罷團「中二解顏」舉辦烏日罷前之夜 疾呼「拒絕貪汙,我同意」

    罷團「中二解顏」舉辦烏日罷前之夜 疾呼「拒絕貪汙,我同意」

    台中第二選區罷團「中二解顏」於22日晚7時在烏日區中和紡織旁空地舉辦「拒絕貪汙-烏日罷前之夜」造勢晚會,邀請民進黨立委何欣純、蔡其昌、吳沛憶等多名立委及民進黨台中市議會總召王立任等人助講,呼籲中二選民拒絕貪汙,出門投下同意票;現場近千民眾搖旗高呼「拒絕貪汙,我同意」。

  • 同樣掌兵權!唐節度使頻叛亂 清總督卻無人謀逆 4設計是關鍵

    同樣掌兵權!唐節度使頻叛亂 清總督卻無人謀逆 4設計是關鍵

    唐朝節度使雖握有兵權,但因權力過於集中且缺乏有效制衡,叛亂頻繁、割據成勢;相較之下,清朝總督同樣掌握軍政大權,卻鮮少出現叛變,其背後原因可歸納為四大關鍵:一是中央掌握任命與罷免權,二是財權、軍權與人事權分割明確,三是監督機制完善,四是總督多為文官、缺乏統兵經驗。這些制度設計讓總督無法自立割據,中央能有效掌控地方,維持清朝統治穩定。

  • 國民黨不忍了  將對散布詐騙、誤導梗圖的罷團提告

    國民黨不忍了 將對散布詐騙、誤導梗圖的罷團提告

    國民黨團昨開記者會,揭發罷團利用遭罷免立委的梗圖,竄改文字以「好立委、要同意」,誤導選民投下罷免同意票,限24小時之內下架在社群媒體刊登的詐騙梗圖。國民黨團21日再召開記者會指出,罷團非但沒有下架,還變本加厲、明目張膽、目無法紀繼續散布詐騙梗圖,國民黨團表達絕不姑息的立場,今天將到轄區警察局對刊登詐騙梗圖的罷團提告。

  • 重啟核三 最少需500萬0523張同意票

    重啟核三 最少需500萬0523張同意票

     重啟核三公投、7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將於23日投開票,中選會19日公布公投投票權人數為2000萬2091人,25%以上的過關門檻至少為500萬523人;7名藍委罷免案投票人數加總為169萬4562人。

  • 涉偽造綠委罷免案連署書  嘉義國民黨部10人遭起訴

    涉偽造綠委罷免案連署書 嘉義國民黨部10人遭起訴

    嘉義地檢署偵辦民進黨立委陳冠廷罷免案不實連署,6月初搜索國民黨嘉義縣黨部,帶回20多位幹部、黨工親友訊問,黨部書記長楊富程、立委王育敏嘉義縣服務處主任何博倫因涉嫌重大被收押,今(5日)偵結,檢察官依偽造私文書、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非法利用個人資料等罪嫌,起訴楊富程等10人。

  • 奔騰思潮》台灣民主終將要接受國際檢驗(衣冠城)

    奔騰思潮》台灣民主終將要接受國際檢驗(衣冠城)

    就在台灣即將進行「大罷免」投票的前兩天,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簽署一項爭議性的反貪腐法案,將原本獨立的國家肅貪局(NABU)及肅貪專責檢察署(SAPO)置於總統任命的檢察總長直接監督之下,削弱了這些反貪腐機構的獨立性,引發烏克蘭國內大規模抗議,規模之大,被認為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境內最大的群眾集會,有報導甚至認為堪比2014年的「廣場革命」,這自然引起國際輿論以及歐盟的關切。

  • 揭大罷免大失敗8原因  呂秀蓮問投票率驚:民主海嘯來了

    揭大罷免大失敗8原因 呂秀蓮問投票率驚:民主海嘯來了

    726大罷免大失敗,前副總統呂秀蓮列出大罷免0通過的8大關鍵因素。呂秀蓮透露,726她去投票時,有人說超過5成,讓她蠻吃驚的。

  • 大罷免絕非台灣民主之光!游盈隆點名這2人死不認錯

    大罷免絕非台灣民主之光!游盈隆點名這2人死不認錯

    民進黨726第一波大罷免投票案全數遭否決,黨中央繼續支持823第二波投票。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大罷免3個領導人,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罷團領銜人曹興誠和民進黨立委沈伯洋,不斷找理由企圖卸責,尤其柯建銘、沈伯洋兩人更是死不認錯。

  • 卓榮泰:回應民意 人事將調整

    卓榮泰:回應民意 人事將調整

     「726」藍委罷免案全遭否決後,民進黨內部檢討聲浪不斷,行政院長卓榮泰昨天首度釋出內閣改組的可能性,稱國家財政結構、施政優先順序、朝野溝通方式,以及人事部分,都必須做出更明顯、具體、有效回應民意的調整;綠營點名,經濟部長郭智輝、衛福部長邱泰源爭議多,皆是可能調換的人選。但在野黨痛批,「最該下台的就是卓榮泰!」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