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股骨的搜尋結果,共77筆
台中市西區日前發生一起行人死亡車禍。陳姓男子駕駛小客車行經精誠21街與大忠街口時,左轉未注意車前狀況,撞上正通過行人穿越道的張姓男子,導致張男頭部重創、傷勢嚴重,經送醫搶救仍因顱內出血與顱骨骨折不治。中檢認定,陳男未依規定禮讓行人優先通行,依過失致死罪起訴。
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由股骨、脛骨、腓骨與髕骨組成,主要功能為在站立時協助承受身體重量,以及在行走時提供下肢活動的支撐與穩定,但隨著年齡增加或長期負重不當,關節軟骨逐漸磨損,就可能引發退化性膝關節炎。
登山、健走是相當受歡迎的有氧運動,不僅能強化心肺功能、提升體力,還能紓解壓力,但若沒做好準備、忽略身體負荷,容易導致運動傷害。常有患者到了診間就抱怨「醫師,我下山的時候小腿外側痛到不能走」、「我去爬山腳踝扭傷了」等。中醫師提醒,運動前要充分熱身、伸展,選擇合適的鞋襪,別勉強攀爬或快速下坡,並且要補充水分、使用登山杖。
2年前,屏東楊姓警員為趕赴處理家暴案件,沿屏東市勝利東路一路紅燈逆向行駛,不料雖有開警示燈、警鳴器,但仍與林姓女騎士發生嚴重碰撞,林女不僅全身多處擦挫傷、還有骨折、脫臼等傷勢,需休養1年,為此,林女提起國賠告訴向警方索賠414萬餘元,但法官認林女肇責較大,判屏東縣政府警察局賠74萬餘元,可上訴。
43歲林姓聯結車駕駛今年4月7日下午在新竹湖口吸食K他命後,隔天駕車北上,返途行經國道1號南向69.9公里撞上緩撞車,緩撞車許姓駕駛正好在車門與護欄中間,慘遭擠壓死亡。桃園地檢署依公共危險罪起訴林男,將由國民法官審理。
三兄妹指控他們的父親阿華(化名),當年長期過著遊蕩生活,不願意工作,完全沒有負起家庭責任。父親在離婚之前,幾乎整天在外晃,回家就要錢,拿不到錢便對母親施暴,甚至偷拿家中物品變賣換錢,後來還誣告他們「棄養」,所幸獲不起訴處分。不滿父親所為,憤而訴請免除扶養義務。
女星蘿莉塔(李晨菲)2023年7月與圈外老公結婚,並在隔月誕下寶貝女兒,不時在社群分享家庭生活的她,透露2歲大的女兒近日出現左腿疼痛的情形,且一走路就會跌倒,沒想到緊急就醫後竟是「髖關節脫位」,讓她嚇得驚呼:「現在才知道!」
88歲的羅爺爺住在榮民之家,身體硬朗的他卻在一年前某天散步腿軟不慎跌坐在地,之後大腿疼痛,X光呈現骨骼密度降低及髖關節股骨頸骨折,接受手術後長期臥床,行動受限,無法完全恢復。另一名榮民之家82歲的張奶奶,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接受治療逾30年,10多年前出現頻繁下背痛且駝背嚴重,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呈現骨質疏鬆及脊椎壓迫性骨折,接受長期骨鬆藥物治療、維生素D補充及持續復健運動後,近半年背痛完全改善已不需服用止痛藥。
69歲男子阿國(化名)16年前擔任保全值班時,因腦溢血中風送醫,因此腦部受損且行動不便,又在2024年底發生車禍,左側股骨骨折需坐輪椅。他現在獨居在承租的房子,由於已10多年沒工作也沒積蓄,僅靠每月身心障礙補助4100元維生,還積欠醫藥費無力繳納,因此依法訴請他的2個孩子,共同按月給付17604元扶養費。
今天是父親節,三軍總醫院今日為101歲抗戰老兵王榮年先生舉辦出院慶生活動,策畫溫馨儀式,家屬也致贈醫療團隊花束,感謝專業醫護的付出和照護,場面相當感人。這名老兵日前因跌倒骨折,在三總積極治療下,今日出院返家與家人團聚,體現「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堅強意志。
41歲許小姐曾因左側膝蓋外傷接受外科手術,3個月前出現走路疼痛情形,嚴重影響生活,至台北慈濟醫院就診,檢查發現她前十字韌帶斷裂,內側半月軟骨不見蹤跡,懷疑是前次手術預後不佳導致碎裂。進行「前十字韌帶重建及半月軟骨移植手術」後5天出院,目前定期復健中。
苗栗縣72歲吳先生不慎從3樓高墜落,造成不穩定骨盆骨折及薦椎骨折並伴隨骨盆腔血管破裂,經大千綜合醫院跨科別外傷團隊緊急救治,成功止血、手術復位,最終康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
彰化1名陳姓媽媽去年底騎車載著女兒回家途中,遭黃男開車撞飛,女兒送醫搶救7日後仍不治,因黃男未讓幹線道車優先通行為肇事主因,彰化地方法院 依過失致死罪判10月徒刑,陳母疏未注意減速為次因,法官考量其承受喪女之痛,加上丈夫也為她求情,判處2月徒刑,緩刑2年。
宜蘭縣員山鄉公所2020年舉辦燈節活動,因強風致迎賓拱門倒塌釀1死2傷,其中1名傷者請求國家賠償,宜蘭地院一審判決業者與鄉公所須連帶賠償2432萬餘元,案經上訴,台灣高等法院二審8日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全案仍可上訴。
72歲男子阿國(化名)因左側股骨粗隆下移位,手術後生活無法自理,長臥床需仰賴他人協助清洗身體及翻身,24小時需要專人照顧,目前雖有社工介入協助,但是他沒有工作也無收入,已經不能以自己財產維持生活,因此依法請求他的2個孩子,須共同按月給付扶養費用17500元。
彰化某護理之家賈姓負責人兼護理部主任以及張姓護理師2021年間因1名失智住民2天內2度跌倒受傷,家屬對2人提告傷害,2人均否認有應注意、未注意疏失,彰化地院一審判無罪,台中高分院日前二審也判決2人無罪;在全台陷入護理人力短缺同時,1名資深護理師坦言,高壓工作環境下,還要因病人不可預測的行為面臨法律風險,「真的心好累。」
新北市一名七旬婦人小香(化名),2020年12月24日晚間10時許,騎單車在三重區自強路的路口欲左轉,與直行的騎士發生碰撞,雙方皆人車倒地。經地院審理,認定肇事主因是小香「左轉未禮讓直行車先行」,依過失傷害罪判小香拘役50日、騎士拘役30日;然而經上訴,小香由法律系畢業的兒子擔任輔佐人,在庭間誇大傷勢,台灣高等法院認有卸責情節,加重改判至3月,可易科罰金。
隨著全球醫療照護需求增長,精準醫療成為現代醫學重要發展方向,但國內相關核心技術仍多仰賴國外系統。為突破此瓶頸,國立中正大學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團隊深耕數位醫療,整合醫、工、產三大領域資源,成功開發多項創新技術。
百丈懷海禪師年邁時,仍堅持每日親自從事田間勞作,並告誡弟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個故事反映出古代社會老年人堅持工作的常態。二十世紀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指出,在考古發現中,一根癒合的股骨是人類文明的第一個跡象,因為這意味著受傷者在骨骼癒合期間得到了他人的照顧與扶持。這兩個故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重要面向:勞動的價值,以及互助照護的文明意涵。
大陸福建省福州市1名40歲王小姐,由於大腿與臀部不時疼痛,症狀甚至嚴重到行動困難,直到去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檢查才發現,左側髖關節竟長滿近300顆的軟骨瘤。接診的外科醫師陳敏表示,此病的發病率僅10萬分之1,且男女比例為3比1,所幸王女經手術後,體內的軟骨瘤均被取出,目前已能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