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血色素的搜尋結果,共232筆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成為重要課題。耳鼻喉科醫師曾家承分享最新研究,飲食、運動有助於調控血糖,若長期執行,糖化血色素平均可下降1.8%,不過,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在於決心,如果一天藥量在2、3顆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理論上有可能透過嚴格飲食與運動,達到減藥或不需用藥的狀態。
一名40歲患者因開車困難,就醫後發現右眼視力只剩下0.1到0.2,且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均為一般人的3到5倍,還著急地詢問醫師能否開刀讓視力恢復,但被建議應先「控制血糖」,所幸他血糖下降後再度回診,視力從0.2回升到0.6,也讓醫師藉此呼籲民眾,千萬別因血糖遁入地獄。
在花蓮開餐廳的42歲王姓男主廚,身型壯碩、體重達125公斤,今年初燙傷住院意外發現罹第二型糖尿病與嚴重脂肪肝,住院期間每日需施打4針約120單位胰島素控制血糖。出院後,透過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即時數據結合1周打1劑瘦瘦針,8個月過去體重剩93公斤。他坦言,以前不覺需要減肥,但變得健康很值得。
一名45歲女子原本月經5、6天就結束,但近一年來,她月經量越來越多,這才就醫發現有子宮肌瘤,且肌瘤長在黏膜下,造成嚴重貧血,血色素僅常人的3分之1,經輸血6袋,並進行子宮鏡肌瘤手術切,術後月經終於恢復正常。醫師提醒,月經周期經血量約80到100c.c,若超過建議就醫,否則長期貧血,嚴重有可能導致心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蔬菜含有膳食纖維,能減緩糖分吸收,有助於穩定血糖。不過,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有一位老爺爺每天喝蔬菜湯,血糖依舊狂飆,詢問之後才發現,老爺爺喝的是整顆下去熬煮的南瓜湯,「南瓜是澱粉,根本不是菜」。
糖尿病逐漸年輕化,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案例指出,曾遇到一位14歲女國中生確診糖尿病,媽媽在聽到後,激動哭喊自己害了女兒一輩子,經詢問後得知,該名國二少女每天都攝取過多的精緻糖,三餐外食,下午還都會吃上3顆車輪餅,長期下來導致血糖過高,罹患糖尿病。
天團「Energy」成員書偉(張書偉)21日因涉嫌逃避兵役,目前已遭拘提到案。不過,對於Energy當兵的議題,過去就有網友提出疑問,其中書偉曾自曝患有遺傳性疾病「地中海型貧血」,如今卻陷入閃兵疑雲,他的老婆謝京穎也出面回應了。
菇類富含多種營養素,對健康相當有益處。醫師楊智雯指出,菇類不只可以抗發炎、增強免疫力、預防失智,最重要的是能穩定血糖。她分享案例指出,一位35歲男子患有三高,數值極為不理想,一次就醫發現下肢動脈阻塞,差點截肢,於是建議男子要控制血糖,維護血管內皮健康,並推薦對方多吃菇類,男子除了飲食配合外,也按時服藥、運動,三個月後體重減去10公斤,糖化血色素也從8.5%降到6.0%。
糖尿病是造成腎臟病的原因之一,但有不少人擔心吃藥得吃一輩子或傷腎而不積極服藥,但其實正是要配合醫囑服藥,才能控制好血糖數值、有機會實現不用藥的狀態。他分享一位30多歲男子,糖化血色素一度飆到13.2%,但靠著堅守飲食、運動和用藥原則,一年半後就完全不用吃藥,也瘦得非常健康。
血糖、血脂控制不良,會造成健康危機。營養師薛曉晶指出,每天攝取乾重約5克海藻,不僅能穩定血糖、降低膽固醇,還可以優化腸道菌相,甚至在體重管理與脂肪肝控制上展現驚人潛力。
連假一波接一波,免不了大魚大肉,不少民眾假期結束後,靠「斷食」急救。醫師表示,大餐過後斷食,確實能幫助身體恢復代謝平衡,但絕不能在進食時大吃大喝,否則血糖會像雲霄飛車般急速升降,造成血糖震盪,小心越減越胖。
不吃甜、體型偏瘦一樣可能得糖尿病。家醫科醫師劉彥伶分享有一名48歲的女子,體型纖細、不吃甜點,自認與糖尿病無緣,但日前健檢卻發現血糖高,糖化血色素也位居糖尿病前期,讓女子十分意外,詢問後她發現女子早餐只吃水果,常久坐不運動,些習慣都讓女子在不自覺中陷入糖尿病危機。
酪梨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最營養的水果,營養師薛曉晶表示,酪梨是心臟的好朋友,一項追蹤逾30年研究發現,吃能減少16%心血管疾病風險,每天吃1顆酪梨,也有助減重、降低壞固醇、穩定血糖與促進腸道健康,但提醒要吃完整酪梨,CP值才高,若是吃酪梨油,因少了纖維,會讓控糖、養腸效果打折。
腎病患者經常小心翼翼限制蛋白攝取,但「太嚴格」可能會越吃越虛弱。醫師洪永祥分享案例指出,一位80歲的婦人因嚴格限制蛋白質攝取,3個月體重掉了5公斤,連走路都開始不穩,腎功能衰退更嚴重,在多攝取秋刀魚,補充足夠蛋白質後,才有所改善。
有些人不敢吃芒果,擔心太甜會讓血糖飆。食安專家韋恩表示,美國研究發現,即使是每天吃很甜的芒果,不僅有助控制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還能降低體脂肪,效果比吃低糖穀物棒還要好。營養師薛曉晶表示,芒果確實營養豐富,但也不能卯起來吃,最佳攝取量為一次半顆中型芒果。
全台糖尿病患已破250萬人,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營養師楊斯涵分享研究指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在小鼠實驗與人體實驗均發現能降低血糖,富含果膠的黏液能減緩糖分吸收,幫助血糖穩定,料理時不要去掉。
想控制好血糖,除了靠正確飲食,正確的運動時間與進食時間也很重要。腎臟科醫師廖述寬指出,想要讓血糖在3個月內有明顯改善,有3個習慣可以執行,首先就是15分鐘中等強度的快走,且要在飯後執行,再來是拉長夜間空腹時間,一位早上空腹血糖都偏高的病患把晚餐提前2小時吃,一個月後早上的血糖就下降一大截;最後是勇敢地定期量測血糖,才能及時調整方向。
睡不夠會讓血糖升高,就算飲食健康,也難擋糖尿病風險。營養師吳映蓉表示,自己有長達半年的時間都睡不好、睡太少,近期健檢發現糖化血色素快超標,在看了多篇研究後,才恍然大悟是睡眠出現問題,睡不夠就像把身體調成「高壓升糖模式」,就算吃得再健康,仍會讓血糖失控。
保健食品除了不能無限制的吃,也要清楚了解自身情況再食用,否則會引起健康危害。醫師柳朋馳指出,一位女性健檢後發現自己有貧血問題,沒做進一步檢查就開始補充鐵劑,導致大量鐵劑沉積在胰臟,急性發炎掛急診。柳朋馳表示,過量的鐵劑除了傷害胰臟外,還會影響肝與肺,進而導致糖尿病、肺部纖維化。
腫瘤指標CA19-9稍微超標,該警覺嗎?醫師詹宜學指出,CA19-9出現異常,有時可能只是暫時或與良性疾病有關,但也可能是癌,他分享一位40歲女性健檢時發現CA19-9數值38,較正常值37以下超標1,3個月後還出現上升情形,病患堅持詳查,經多項儀器檢查後,最終確認是胰臟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