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被併購的搜尋結果,共76

  • 《金融》黃顯華接任MAPECT理事長 深化資本市場與產業鏈連結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MAPECT)10日改選理監事,原任理事長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交棒,推選福邦證執行董事黃顯華接任理事長。黃顯華表示,台灣企業併購的環境與策略運用日益蓬勃,就任後將持續協助台灣企業善用併購策略與私募股權投資,推升企業成長動能。

  • 震撼!92年老牌銀行驚傳下市 專家點名「這家」恐下一個消失

    震撼!92年老牌銀行驚傳下市 專家點名「這家」恐下一個消失

    擁有92年歷史的恒生銀行驚傳下市,震撼香港金融圈。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恒生銀行營運持續走弱,滙豐全資收購恒生銀行,標誌香港銀行整併邁出重要一步。未來香港將形成滙豐、渣打、中銀香港「一大兩中」局面;他也點名,東亞銀行市值僅334億港元,也可能因併購而消失。

  • 健喬併購2好6壞 收購健亞10/7見真章

     健喬(4114)近年積極透過收購與投資,擴大產品線與市場通路版圖,初步統計,17年來斥資逾約17.6億元,入主7家公司、創立益得生技,但目前僅優良和健康化學獲利,戰績「2好6壞」,也讓此次擬公開收購健亞3成股權充滿變數。

  • 企併法允換股「延緩課稅」  經部:提高組產業控股公司意願

    企併法允換股「延緩課稅」 經部:提高組產業控股公司意願

    行政院今(21)日通過「企業併購法修正草案」,排除企業成立控股公司時,股東有證券交易所得面臨即時課稅問題。經濟部指出,修法重點是增訂股份轉換(換股)的租稅延緩優惠,提高企業籌組產業控股公司意願,強化競爭力。

  • 虧損巨大 陸太陽能五龍頭裁員近9萬

    虧損巨大 陸太陽能五龍頭裁員近9萬

     大陸太陽能產業作為大陸「新三樣」出口產業,正面臨嚴峻的「內捲」,也陷入產能過剩、價格暴跌的困境。據統計,2024年大陸五家龍頭企業合計裁員將近9萬人,占比高達總員工數三分之一。

  • 陸太陽能產業虧損巨大 五大龍頭去年裁員近9萬人

    陸太陽能產業虧損巨大 五大龍頭去年裁員近9萬人

    據法國廣播電台引述路透1日報導,中國最大太陽能企業去年悄然裁員近三分之一,反映出中國「新三樣」增長引擎之一、太陽能行業正深陷產能過剩、價格暴跌與巨額虧損的三重困境。

  • 彭金隆鬆口 敵意併購可望微放寬

    彭金隆鬆口 敵意併購可望微放寬

     金管會日前預告《金控轉投資管理辦法》將在9月1日期滿,7月31日邀集各金控總經理、專家學者聽取意見,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定調,金融整併不是「為大而大」,要產生綜效與經濟效益;他指出,原本公開收購須取得被併購方董事會不反對、可完成過半股權或合理說明,但實務操作上有困難,聽取外界意見後,希望在穩定市場與制度彈性間取得平衡。

  • 金金併四爭議有望鬆綁

     金管會今年6月預告金金併修法,關掉「敵意併購」大門,引來業界、學界關注並出現諸多討論,金管會主委彭金隆31日親自上陣,主持修法公聽會,就四大爭議問題如何鬆綁進行討論。他並在立法院備詢時,表達高度監理的行業,應無須利用敵意收購介入的基本態度。

  • 無薪假+裁員襲來 新台幣暴衝 台廠3年上市夢碎反被併吞

    無薪假+裁員襲來 新台幣暴衝 台廠3年上市夢碎反被併吞

    「最近3個月,可以觀察到企業已經開始面臨壓力,匯率升高、訂單波動跟關稅問題,開始轉嫁到第一線勞工身上。」全國總工會秘書長溫宗諭在7月中的立法院公聽會上舉例,有一家台中的工具機業者,原本要拚興櫃,結果碰到俄烏戰爭禁運、美國關稅戰訂單減少,現在則是新台幣大幅升值,導致這公司反而因此被併購,「這就是匯率影響下的台商處境。」

  • 瞄準國際合作趨勢 資誠發布台灣生醫併購白皮書

    瞄準國際合作趨勢 資誠發布台灣生醫併購白皮書

    瞄準健康投資與國際合作商機,資誠(PwC)23日在亞洲生技大會發布《2025台灣生醫併購白皮書》,以「鏈結全球,併啟新猷」為主題,深入剖析全球與台灣生技產業在轉型關鍵期的策略布局與併購趨勢。

  • 台南大賣場遭強風吹襲 招牌直接折斷「躺好躺滿」

    台南大賣場遭強風吹襲 招牌直接折斷「躺好躺滿」

    中颱丹娜絲強勢來襲,台灣中南部都相當悽慘,身為古都的台南,在6日夜晚不斷傳出大大小小的災情,有廟宇牌樓被吹倒壓傷騎士,連知名大買場也遭殃,位於台南佳里的大潤發賣場,設立在外面的大型招牌,也因受不了強風吹襲,直接折斷躺好躺滿,畫面在網不斷流傳,引發網友熱議。

  • 照服機構大者恆大 恐形成壟斷

    照服機構大者恆大 恐形成壟斷

     隨著「長照3.0」即將上路,住宿機構需求量將不斷增加,甚至成為「剛性需求」,為解決一床難求的現象,勢必走向產業化,非營利團體與地方民營小型機構將無法避免企業財團、連鎖體系的強力競爭。照服與醫護人員認為,如何避免壟斷是未來須留意的重點,多元發展才能提供民眾更多選擇。

  • 陸車企產能利用率去年僅5成

    陸車企產能利用率去年僅5成

     儘管近年來大陸汽車銷量回升,但截至2024年,大陸汽車業仍有過半產能閒置,而產能過剩問題恐導致「價格戰」持續升溫。市調機構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大陸汽車年產能高達5,550萬輛,但2024年的產能利用率僅為49.5%。

  • 陸汽車年產能逾5,500萬輛 但2024年汽車產能利用率僅5成

    外媒報導,蓋世汽車研究院發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年產能高達5,550萬輛,但2024年的產能利用率僅49.5%。

  • 明台海防衛兵推  黃介正預告:會推演撤僑流程

    明台海防衛兵推 黃介正預告:會推演撤僑流程

    根據美國軍事網站發布2025年全球軍力排名,台灣與大陸有很大差距。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表示,如果單純看軍事力量,台灣確實無法跟中共解放軍「對幹」。至於賴清德總統520避談兩岸,早在520談話前,就已經有蛛絲馬跡。

  • 奔騰思潮》跨體制融合的可能性—借鏡大英帝國的治理邏輯(王冠璽)

    奔騰思潮》跨體制融合的可能性—借鏡大英帝國的治理邏輯(王冠璽)

    各界探討兩岸統一路徑之論述,看似變化紛呈,往往均局限在二元對立的框架內:或視之為「公司併購」,強調單方面吸納與整合;或堅持「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強調主權的絕對性與歷史的不可質疑性。這兩種模式均有現實基礎,卻忽略了當代全球政治的複雜性,也未能有效回應文化、制度與心理層次的深層差異。兩岸在思考和平融合進程時,必須跳脫主權爭奪的零和邏輯,轉而從歷史上成功實現過多元政治體制融合的治理範例中汲取智慧。筆者因而認為,大英帝國的政治哲學,值得參考,應予深究,現簡要分析如下:

  • 再傳整合!海光信息擬併中科

    再傳整合!海光信息擬併中科

     自大陸「併購六條」公布以來,加上AI需求爆發,2025年以來大陸半導體業掀起併購潮。最新案例是,陸股兩家半導體企業海光信息、中科曙光於25日晚間宣布籌劃重大資產重組,海光擬透過向中科全體A股股東,發行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中科,並募集配套資金。

  • 中時社論》賴清德就任周年系列四:和大陸談併購 先兌現交流承諾

    中時社論》賴清德就任周年系列四:和大陸談併購 先兌現交流承諾

     賴清德總統520執政周年演說,著眼於國際政經情勢的劇烈變遷下,如何帶領台灣「迎風轉型、穩健前行」。雖然賴總統任期只過了1年,但對已連續執政9年的民進黨來說,「轉型」確實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而轉型的關鍵,在於如何開創兩岸和平繁榮、沒有戰爭陰影的新時代。

  • 賴拋兩岸併購說 藍質疑賣台

    賴拋兩岸併購說 藍質疑賣台

     賴清德總統日前接受專訪,以「大公司併小公司」來形容兩岸關係,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18日質疑賴總統的說法,是在邀請對岸來針對「併購」來做提案嗎?如果講這種話的是國民黨和民眾黨,一定被「出征」到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質疑「是要準備賣台嗎?」並直言領導者講這種話,就準備被民眾推翻,應該下台。

  • 賴清德兩岸「併購說」惹議 國民黨:開好條件統一可談?

    賴清德兩岸「併購說」惹議 國民黨:開好條件統一可談?

    賴清德總統昨接受專訪提到,「中國是個大國,好比說你的公司比較大,我的公司比較小,我要跟你做生意,你就說公司給我,我再跟你做生意,不能這樣子」。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痛批,這種說法等於承認台灣是可以「被併購」的對象,只是「看條件談不談」。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